文/图 江门日报记者/林立竣
中国书法艺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近日,由江门五邑炎黄文化研究会编著的《甲骨 金文 小篆 书法速查手册》(以下简称《手册》)出版发行。该书按照《新华字典》收录8514个字及其排序,全部附上甲骨文、金文、小篆书法。“这些古汉字书法除了已被考释破译的外,有一部分为创制古汉字书法。”该书主编李光启钟情古汉字书法40多年,对各文明国古文字情有独钟,使得《手册》展现出中国文字的独特魅力,推动古汉字书法艺术走向大众。
旅游以看字为乐
“‘山’‘水’两字,写出来就是山、水的模样,特色鲜明。”李光启告诉记者,1975年,他在武汉读书时,看到同学的字帖上面的文字具有古朴、象形与情趣的线条之美,一眼入魂。尽管李光启大学念的是机械类专业,但从此他对这些奇怪又有特色的古汉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以后,凡见到有关的书籍,他都想办法买回来学习、研究、习字。
甲骨文是3700多年前盛行于殷商、刻在龟甲兽骨上的古汉字;金文是产生于殷商、盛行于周、铸刻在铜器上的古汉字;小篆是秦朝统一文字,是在大篆基础上创立的古汉字。上述三种古汉字的艺术造型,分别称为甲骨文书法、金文书法和小篆书法,可统称为古汉字书法。研习古汉字,向来被视为古文字学之畏途,李光启却有不同看法。他认为中国文字一脉相承,这些古朴古拙中异趣横生的古汉字充满着先辈们求新求变的精神。
别人旅游往往去看风景、品美食,感受民俗风情,李光启则以看字为乐,“特别到了海外的文明古国,一定要去博物馆看他们的古文字,比较与中国汉字的区别。”他说。在四大文明古国中,李光启就剩下古巴比伦的楔形文字未能零距离目睹。
“台北故宫博物院里国宝众多,但我一进去便直奔毛公鼎。”李光启说。毛公鼎是我国西周晚期青铜器,内壁铸铭文32行,近500字,是现存商周两代7000多件有铭文的青铜器中铭文最长的一件,在中国古文字学与书法艺术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直到导游拉着我走,我才依依不舍地离开。”李光启表示。
目睹多国古文字,李光启更坚信世上最古老文字之一的中国汉字博大精深。象形表意、直观达义、具有关联性,汉字从甲骨文到金文,到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经历多次变化,不断丰富完善,变得越来越严谨,越来越完美。
助力古汉字书法艺术普及
40多年来对古汉字的持续专注与研习,使得李光启对古汉字书法颇具心得。每每有人请教,李光启都不吝用甲骨文、金文、小篆三种字体各写一遍给人家。然而,书写过程中有时也会不免遇到一个问题:“与现代文字相比,尤其是甲骨文和金文,字量相差甚远。如现在存世的甲骨文符号有5000多个,能辨识出来的只有1500个左右,如果写书法的话,许多字可能没有,这怎么办呢?”
李光启认为,当前国家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十分重视,自己作为基层文化研究工作者,就要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在学习研究古老的书法艺术中寻找中华文化的渊薮,较全面地揭示汉字的字形结构、书写笔画的演变和发展过程,助力古汉字书法艺术的普及。
为此,他与江门五邑炎黄文化研究会的工作人员一起,花费两年多时间,创新编著出《手册》。该书按《新华字典》(2020年7月第12版)收录的8514个汉字和排序,汇编了甲骨文、金文、小篆三种古汉字书法对照。
“为了尽量接近古人刀笔书写的原始状态,里面的古汉字书法是使用钢笔一笔一画书写而成的。”李光启介绍,这些古汉字书法除了已被考释破译的外,有一部分为创制古汉字书法。在研究探索的基础上,他们总结了两种创制古汉字书法的方式:一是借鉴法,创制古汉字书法时,甲骨文、金文、小篆互相借鉴。二是仿古法,参照古意,运用古字常用偏旁部首,以及用笔、结体、章法,创制相应的古汉字书法。
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任大援说:“汉字与书法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手册》具有学术性、简明性与大众性三个特点,将汉字与书法结合起来,以文字变化为基础,着眼于书法艺术,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书名更加突出了它的实用性。”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客座研究员张吉刚说:“该书简便易查,利于增强记忆。这种与《新华字典》一致的查字法,是我至今见到各类书法字典中最简便易查的方法之一,一字三体的比照,具有很强互鉴启示性,对于习书者在区分中增强记忆也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