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9月,南海潮头又东风,葵乡大地正在奋力书写新篇章。
回顾新会区的这非凡十年,综合实力迈上了新台阶:连续争先进位,跃居全国城市市辖区高质量发展百强区第42位;江门大型产业园区(新会片区)进入加速建设期,投资超200亿元的中创新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简称中创新创)落户凤山湖园区;珠西综合交通枢纽江门站正式开通运营,新会区加快融入“轨道上的大湾区”;银湖湾滨海新城与珠西枢纽新城南北呼应,呈现人产城融合的宏伟格局;“黄金十条”“政令十条”“效益十条”“科创十条”等具有新会特色的政务服务品牌不断优化……
展望未来,时代正不断给“新会使命”注入新的内涵和外延。新会区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稳中提速,以十大行动方案为抓手,全面落实江门市委“1+6+3”工作部署,深入落实江门市委“六大工程”,加快“一园三中心”建设,全力建设“首善之区”,当好江门高质量发展标杆。
锚定千亿,实体经济是最大的支撑。作为江门经济发展的“主引擎”和“排头兵”,新会区肩负着许多使命。江门大型产业园区(新会片区)是省委、省政府高位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在全省谋划布局建设的三个大型产业园区之一,这里将打造能承载世界级产业集群的一流园区。
依托园区,新会区致力于打造大湾区西翼制造中心,力争建成国际化、现代化和智慧型的全省标杆园区,2025年园区工业产值超2000亿元;重点培育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与健康、新材料三大产业集群,谋划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前瞻布局未来产业前沿领域,倾力打造千亿级产业链;高频度全面对接深圳;加快推动现有园区扩容,努力打造千亿产业园,加快推进村级工业园连片改造。
航向已经锚定,奋斗催生巨变。新会这座千年古邑,带着新的荣光与梦想,再次起锚鼓帆进发,打造大湾区西翼制造中心,激活高质量发展“主引擎”,值得期待。
统筹/叶田 文/叶田 黄胜 钟珍玲
工业振兴
推动战略性产业集聚发展
制造业强,则新会强,这是多年来新会经济发展的根本逻辑。放眼制造业顶天立地的大湾区,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是一个特别的存在。
从2010年中车广东轨道交通车辆有限公司(下简称中车广东)落户,到如今拥有每年新造400辆生产能力,成为集生产、检修、高端配套全链条轨道交通车辆的生产基地,已陆续批量生产出珠三角城际、广珠城际CRH6型动车组,东莞地铁2号线、深圳地铁3号线增购项目等地铁车辆。以该公司为龙头的广东轨道交通产业园,先后吸引广东国通克诺尔、广东南奥、鼎汉技术、江门广润等10多家配套企业落户,成为省内配套企业最多、规模最大的轨道交通产业基地。
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的奋进之路,是新会区坚持“工业立区”“项目为王”战略不动摇的一个缩影。十年来,新会区地区生产总值从2012年的474.38亿元增长至2021年的896.14亿元;规上工业增加值从2012年的164.29亿元增长至2021年的358.69亿元;外贸进出口总额从2012年的508816万美元增长至2021年的364.6亿元;规上工业总产值超1100亿元,其中三大主导产业超700亿元,产值超10亿元企业增至24家。
新会区委十四届三次全会提出,深入落实“工业振兴”工程,在打造大湾区西翼制造中心上谋突破、见实效,加快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梯度培育五百亿、千亿级产业链。
全力壮大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重点发展轨道交通装备、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推动中车广东与港铁公司深化合作,加大资源导入力度,打造华南轨道交通产业基地。推动中集集团发展“集装箱+”业务,建成智能化物流基地。
创新发展新材料产业,巩固提升涂料和化学纤维两大行业优势,支持美达、芳源环保等“链主”企业发展壮大,加快巴德富、福斯特等项目建设。
做大做强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重点发展医药制造、医疗设备、医疗服务、健康养生四大领域。加强与RCEP成员国对接合作,培育引进汉方药等产业,支持无限极、李锦记提升市场竞争力,打造七堡食品健康产业岛。
全力开拓新能源产业,谋划新会智造产业园动力电池专业园区。加速布局PCB线路板、电子元器件等产业,建设电子信息产业园。充分发挥中创新航在新能源动力电池行业内的“链主”优势,重点引进布局隔膜、铜箔、电池壳体、电芯、BMS(电池管理系统)等产业链中上游企业。同时,带动芳源环保、恒创睿能等本地新能源电池材料行业的知名企业,加入中创新航供应链体系。
接下来,新会区将深入落实“工业振兴”工程,在打造大湾区西翼制造中心上谋突破。围绕江门市八大战略性产业集群,重点发展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与健康三大主导产业,深入实施“链长制”,力争产业总产值超720亿元。深入实施重点企业“倍增计划”,规上工业企业突破600家、产值超10亿元企业30家。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加快造纸、五金不锈钢等产业数字化转型,推动中车广东、李锦记、ABB和无限极等骨干企业数字化建设。
园区再造
凤山湖园区锚定千亿目标
位于新会区双水镇的银洲湖纸业基地,是广东省首批循环经济试点和国家第二批循环经济试点园区,被很多造纸企业视为“梦工厂”。
目前,银洲湖纸业基地已累计完成投资200亿元,涵盖造纸及纸制品、制糖食品产业,年造纸产能达259万吨。整个基地已落户企业27家,其中造纸企业8家,分别是亚太森博纸业、中顺纸业、维达纸业、华泰纸业、仁科绿洲纸业、星辉造纸、旺佳纸业和阿博特数码纸业。
十年来,新会工业园区建设迎来大提速,三大万亩园区启动建设,全部纳入省产业转移园管理。广东轨道交通产业园配套企业增至19家,中车广东成为省内唯一具备全链条车辆新造能力的轨道交通企业。银洲湖纸业基地进一步延链强链,亚太森博纸业增资200亿元首批项目动工建设。
栽下梧桐树,方能引来金凤凰。深入落实“园区再造”工程,新会区致力于在江门大型产业集聚区(新会片区)建设上谋突破。中创新航江门基地项目的落户,为新会区深入推进“园区再造”工程锚定了航向。
今年1月26日,江门市与中创新航正式签订项目投资合作协议,总投资超200亿元的动力电池及储能系统江门基地项目成功落户新会智造产业园凤山湖园区。该项目是新会区乃至江门市近年来引进的投资额最大的实体项目,为新会工业园区的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心针”。
记者从新会区工业园区管委会了解到,中创新航江门基地项目的各项工作正在有序、高效推进。目前,新会区已投入超25亿元用于凤山湖园区开发建设,统筹200公顷(3000亩)土地打造新能源动力电池全产业链,力争5-8年发展成为千亿产业园。
抢抓新项目机遇,新会区以打造特色园区为抓手,全力以赴建设招商新载体。加快珠西新材料集聚区前沿新材料产业发展步伐,支持芳源环保等“链主”企业发展壮大,打造新材料特色产业园。围绕中创新航江门基地项目统一谋划、统一布局,全力将新会智造产业园打造成为大湾区西翼领先的新能源动力电池特色产业园区。借助环保产业园配套优势,加速粤澳(江门)产业合作示范区产业规划和区域环评工作,启动PCB线路板、电子元器件、电子信息产业园申报。
新会区按照“组团发展、产城融合”标准统筹推进三大组团建设。北组团主动与蓬江、鹤山、开平等县(区)融合,加快新会智造产业园建设,推动银洲湖循环经济示范基地提质增效,谋划扩容罗坑园区,打造国家中欧(江门)中小企业国际合作区重点发展区。东组团主攻深江合作,抢抓深中通道建设的重大机遇,全方位、深层次、高频度对接深圳。推进三江、睦洲镇与江门高新区政策共享、联动发展,齐心协力争取大项目、开辟新园区。高水平建设广东轨道交通产业园,规划建设江睦新能源汽车产业园,加速珠西新材料集聚区扩区,争取东组团工业产值突破600亿元。南组团主攻港澳合作,推动粤澳(江门)产业合作示范区打造大湾区先进制造业和国际节能环保产业集聚区,深化银湖湾滨海新区与港澳旅游、康养领域的合作,建设城市创新发展示范区。按照“五个一”标准构建“15分钟生活圈”,打造一批布局优、功能全、品质高的“邻里中心”。全面推进“工改工”,力争完成改造面积173.33公顷(2600亩)。
科技引领
创新为高质量发展赋能
江门双碳实验室揭牌成立,13个“双碳”产业项目签约;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家;无限极再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芳源环保成为科创板江门“第一股”……近年来,新会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聚焦高质量发展,深入落实“科技引领”工程,在打造大湾区西翼科创高地上谋突破、见实效。
十年来,新会区高新技术企业茁壮成长,企业存量达470家,是10年前的21倍。目前,新会区建成省级以上创新平台108家,数量位居江门第一;无限极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和广东省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拥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家、省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1家,其中广东凯特精密机械有限公司、江门市润宇传感器科技有限公司入选国家重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实现江门地区国家重点“小巨人”企业零的突破;连续7年成功举办新会区创新创业大赛,累计超500家企业参赛,获奖项目达90个,累计发放扶持资金超1900万元,带动企业科研投入超10亿元。
为了激发创新创业活力,今年6月,新会区出台实施“科创十条”,加快构建一体化、链条式的创新驱动发展政策体系。9月,新会区又出台“高质量发展黄金十条”,重点奖补符合产业导向的项目;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加强国有资本运作和资产管理,促进国有资本在有序流动中提升价值、提高收益;赋予科研人员项目经费更大自主权,推行“揭榜挂帅”“赛马”机制,营造勇于创新、鼓励成功、宽容失败的制度环境;扎实推进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试点区工作,发明专利拥有量突破1000件。
得益于浓厚的科技创新氛围、友好的人才环境,新会区今年新增认定高层次人才402人,新增省级博士工作站2家,新引入博硕人才114人。
2021年12月,江门双碳实验室落户新会,13个“双碳”产业项目签约。围绕“双碳”战略路径实现,新会区编制实施“双碳”产业规划,加快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低碳技术创新体系,推动全区产业迭代升级。同时,积极与港澳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业合作,高质量打造江睦新能源汽车、银洲湖循环经济示范基地两个“双碳”产业园。目前,新会区依托产业转移工业园,正力争创建省级高新区。提质升级新会创新走廊,打造中科健康、医疗大数据中心和医疗科技成果转化中心。
接下来,新会区将以江门双碳实验室建设为引领,全力打造南湖科创走廊和圭峰创新谷两个科创片区,依托七大特色产业园区促进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塑造“1+2+6”协同高效的创新格局。大力实施“科技强链”工程,引导各类企业加强自主创新,支持龙头企业组建技术创新联盟和技术创新中心,系统解决产业链、供应链关键核心技术问题,打造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等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招商引资
招大引强积蓄新动能
招大引强、招新引优,以高质量招商引资助力高质量发展。在新的征程上,新会区正全力构建工业立区新格局,打造大湾区西翼制造中心。
据统计,过去5年,累计169个大湾区中心城市优质产业项目选择在新会区落户,总投资742.75亿元。
近年来,新会区招商引资动作频频,成果丰硕。全区产值亿元以上工业企业增至189家,产值超10亿元工业企业增至27家,其中产值超50亿元企业(集团)5家。
今年8月6日,江门市全球招商大会在香港、澳门和江门三地线下线上同步举行,新会区成功推动15个产业项目签约,计划投资总额逾448亿元。
8月15日,在“湾区热土 携手新台”江门市(新会·台山)招商推介会上,新会区发布了产业招商地图并推介了投资环境,现场签约第三方机构与产业项目共10个,总投资额近100亿元。
由“招商引资”向“招商选资”转变,新会区有关部门积极完善招商工作机制,从源头提升项目质量。以江门市八大重点产业集群作为预审项目的重点对象,积极引进“产业关联度大、技术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项目,增强项目决策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当前,新会区正全力打造新能源动力电池产业链、新能源动力电池特色产业园区。今年,已相继落户全国动力锂电池制造排名前三的中创新航,以及广州天赐、科达利等在电解液、电池结构件等行业细分领域的龙头企业。
下一步,新会区将聚焦产业链招商引资,开展建链延链、补链强链专项行动,全力保障土地、能耗等资源要素,大力引进带动性、引领性、颠覆性强的“链主”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倾力打造千亿级产业链。
聚焦主导产业抓招商,更要聚焦履约落地抓服务。新会区全方位加强服务,确保招商项目更好更快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经济动能。
在执行国家、省、市各优惠政策的基础上,新会区先后出台鼓励新能源动力电池产业链发展等政策,创新引入“自动兑付”模式,免除部分申请手续,从企业引进、落户、发展、技改、上市等各环节给予全程扶持奖励。同时,新会区全面深化“放管服”改革,实现国有建设用地交易“交地即交证”,推行“休息日预约”“中午不打烊”服务,企业设立登记最快2小时办结,上线“智能湾区通”App,港澳投资者可离岸办理新会营业执照。
围绕规上工业增加值年度工作增长目标,新会区推进了一系列“安商暖企”措施——落实领导挂钩亿元企业暖企机制。同时,新会区还用好中小微企业诉求快速响应平台,为企业纾困解难。
政务环境
当好服务标杆 优化营商环境
便民惠企,是政务改革不变的主题。近年来,新会区紧紧围绕江门市委“六大工程”战略布局和区委“一园三中心”发展定位,抓早谋深谋准谋实,深入贯彻落实“放管服”改革,加快推进简政放权工作,全力加速“数字政府”建设,多管齐下打造新会特色政务服务标杆,创新政务服务措施,提升政务服务效能,不断优化营商环境,为建设“首善之区”,当好江门高质量发展标杆提供服务支撑。
特别是不断完善“互联网+”政务服务,推进“数字政府”建设,新会区在江门全市率先创新服务模式,工程建设项目“模拟审批”就是新会区深化“放管服”改革,提升政务服务效能,促进重点项目快落地、快审批、快开工的重要举措,堪称新会政务服务的一张“王牌”。“模拟审批”机制可有效降低企业成本,进一步促进项目审批提质、提速、提效,实现项目尽快落地、投产、达效。今年以来,新会区持续深化工程建设项目“模拟审批”机制改革,完善提前审批、容缺办理事项,聚力搭建“模拟审批”系统平台,按统一接件、业务审批、办件管理、统一发件、数据共享等功能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综合控制、协调管理,实现信息共享、时间倒逼、加快审批的工作机制,推动“并联审批”“预审审批”得到推广。据统计,自推广以来,新会区有24个项目进入“模拟审批”申请,总投资达287亿元,其中9个项目实现拿地即取得工程规划许可证、1个项目实现“交地即动工”。通过“模拟审批”机制,今年落户新会区的中创新航江门基地项目从签约到“交地即动工”只用时40多天,以“新会服务”跑出了“新会速度”。
新会政务服务不仅有速度有效率,更有温度。新会区不断优化政务服务“最后一公里”,以实实在在的高效便捷服务,不断提高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2021年6月,新会区启动“一件事”主题服务,在区行政服务中心设置“一件事”综合窗口,目前纳入实施“一件事”的主题服务有27个,涉及民政、人社、社保、交通、文广旅体、卫健、市监等部门共121个事项。通过搭建“不能办”专窗,专窗受理、专人跟进、专项服务,让群众和企业“不能办”的政务服务“疑难杂症”事项尽量办成。
结合加快融入大湾区建设的现实需求,新会区深化政务服务“港澳融合”,充分运用大湾区专窗,为港澳企业和群众提供咨询导办、资料预审和绿色通道服务。梳理事项清单,建立事项标准化,优化线下“跨境通办”服务,推进港澳跨境政务服务便利化,港澳同胞足不出港澳,实现“一站式”办理。立足“珠西城市客厅”定位,新会区推动更多全流程网办事项与深圳、惠州、中山、珠海等地实现线上“跨域通办”,多维度宣传推广“粤系列”平台,扩大“指尖办”应用。
为加强政务服务标准化建设,目前,新会区正大力推进政务服务大数据建设,逐步实现部门之间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全区开通电子证照种类78个,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和企业少跑腿”。接下来,新会区将结合全市新型智慧城市建设行动方案工作要求,推动“数字政府”改革建设,聚焦“一网通办、一网统管、一网协同”,高质量打造惠民、优政、“智治”的“智慧新会”。在“数字政府”建设提速增效的加持下,新会区积极探索社会治理现代化、精细化新路径,应急指挥调度系统、智慧园区、“雪亮工程”、5G“智慧渔业”大数据平台、全域智慧旅游项目、森林防火智能烟火识别视频监控系统、枢纽新城CIM项目等重点项目的信息化建设已陆续启动。特别是在加快推进和完善智慧园区信息化项目建设方面,依托园区整体智慧应用平台的建设和完善,可推动园区数据采集、分析、共享、回流等工作,助力园区实现精细化、集约化、智慧化、可感知的动态科学管理。
企业见证
轨道交通产业乘风起航
在中车广东车间控制室的屏幕上,“一群人,一条心,一起拼,一定赢”的标语醒目亮眼,这或许是这家驻扎新会区12年的企业得以不断创新突破、快速发展的秘诀。
2010年,中车广东落户新会区,这家注册资金10亿元的企业背后,是剑指广东轨道交通产业园的雄心。
2015年12月17日,中车广东生产的首列CRH6A型动车组出厂,交付莞惠城际线路运营使用,标志着该公司从建设、生产到整体产品运营的闭环已经完成,获得市场和中国铁路总公司的认可。
2019年,成功竞得珠海城际轨道交通9列CRH6A型城际动车组等订单;8月30日,深圳地铁6号线铝合金车体A型地铁全新亮相,从新会出发至深圳。
2020年6月,珠海市区至珠海机场城际轨道交通首列CRH6A型动车组在该公司出厂;11月,获得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颁发的CRH6A平台动车组轮对分解检修资质,标志着该公司在实现发展定位上又迈出跨越一步,也为该公司打造中国中车动车组和城轨车辆重要零部件造修基地打下良好基础。
2021年7月,获珠三角城际轨道交通项目30列CRH6型四编组动车组订单。
2022年9月,荣获第七届广东省政府质量奖提名奖……
中车广东作为国内仅有的5家动车组生产企业之一,是广东省内唯一的既能生产和检修动车组,又能生产城轨车辆的企业。该公司主营轨道交通车辆新造、维修及相关产业服务,轨道交通车辆进出口业务,具有城际动车组造修、城轨车辆新造、铝合金车体等大部件新造、高速动车组检修的整车能力和完备的制造服务体系,围绕打造“轨道交通装备精品智造”和“全寿命周期精智服务”两大核心优势业务,形成自身先进的“精品智造、精智服务”全价值链质量管理模式。如今,中车广东已成长成为广东省培育的高端装备制造战略性新兴产业、广东省轨道交通产业龙头企业。
在中车广东的带动下,江门轨道交通产业蓬勃发展,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重要的新增长点。发挥“链主”企业带动作用,近年来,该公司积极培育江门本土企业进入企业供应链和产业链,并协助政府开展产业链精准招商,目前,广东轨道交通产业园汇集了20家轨道交通企业,形成全省配套最全、规模最大的轨道交通产业集群。园区作为广东省重点项目、产业转型升级代表、首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创造了日新月异的发展速度,规划面积达408.8公顷(6132亩),拥有每年新造400辆的生产能力。
未来,按照省、市统一部署,中车广东将围绕强链、补链、延链发展思路,积极打造大湾区轨道交通完整产业链,发展壮大大湾区轨道交通装备产业,推动广东轨道交通产业园加快发展,迈步成为世界级轨道交通产业基地。
数读成就
十年间 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
●地区生产总值2012年实现474.38亿元,2021年实现896.14亿元
●规上工业增加值2012年实现164.29亿元,2021年实现358.69亿元
●外贸进出口总额2012年实现508816万美元,2021年实现364.6亿元
●跃居全国高质量发展百强区第42位
●连续11年争先进位,经济总量保持江门全市第一
十年间 融入“双区”建设开创新局面
●高新技术企业存量470家,现有科技型小微企业1251家
●引入大湾区中心城市优质产业项目169个,总投资742.75亿元(2016-2021年)
●江门双碳实验室、中创新航江门基地等百亿投资项目接连落户
●完成重大交通基础设施项目31个,总投资超295亿元
●珠西综合交通枢纽江门站实现“内优外联”
●加快融入“轨道上的大湾区”
●“一园三中心”齐头并进新局面逐步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