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积而鱼聚,木茂而鸟集。近年来,开平市牢固树立人才引领乡村振兴的战略观念,构建人才赋能乡村振兴体系,慧眼识才、抓尖选优,致力打造聚才“强力磁场”,为乡村振兴装上“智力引擎”,培育能够“引领一方、带动一片、影响一批”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如今,开平全市人才规模迅速壮大、人才平台加快提升、人才发展环境不断优化、人才效应持续增强,以“人才聚智”为乡村振兴蓄力加油。
文/图 敖转优
打造良好环境
引来“能人”发展乡村
走进开平市塘口镇凤仪村,中西合璧的碉楼、优美的田园风光、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处处充满生机与活力。这里是以乡村亲子游为主题的体验式碉楼村落景区之一。“凤仪村从一个荒芜的‘无人村’变成常年客流量30余万人次的景区,实现年营收约700万元,我们还创造了50多个就业岗位,一些身体残障的村民在这里有了免费铺位,通过摆卖土特产获得收入。”江门市领航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开平市凤仪里景区负责人谢沃根说。
乘着乡村振兴的东风,开平市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打造良好人才发展环境,构筑人才“强力磁场”。2014年,谢沃根来到凤仪村发展乡村旅游,为村民提供就业机会,带动村民创业。
和谢沃根一样,被开平市的人才“强力磁场”吸引的还有“塘口社区计划”负责人李继津。在他和团队的努力下,塘口旧圩废旧的厂房美丽变成了独具设计感和美感的民宿,“沉睡”的旧建筑变成青年社区空间,打造了一个连结城乡、沟通中外的乡村社区。
2020年10月,谢沃根、李继津入选文化和旅游部2020年度“乡村文化和旅游能人”支持项目名单。今年3月,江门市首个“全国乡村文化和旅游能人工作室”在塘口镇凤仪村揭牌,助力加强乡村文化和旅游人才队伍建设,推动实现人才带动乡村产业集聚发展的良性循环,赋能乡村振兴,谢沃根、李继津一同入驻“能人工作室”。
近年来,开平市做好服务保障,打造乡村人才“强力磁场”,让人才“引得进”,更“留得住”。开平市还通过完善涵盖县、镇(街)、部门的“1+2+N”人才政策体系,实施“订单定向培养卫生人才计划”“大学生返乡创业计划”等,夯实人才基石,各类人才“近悦远来”,让开平乡村振兴工作持续推进。
值得一提的是,2017年起,开平市每年按照不低于本地区年度一般公共预算财政收入0.5%的标准,设立人才发展专项资金;优化市领导联系服务高层次人才机制,通过问候、问情、问需、问策“四问”等工作法,引导高层次人才更好服务开平发展。同时,依托全国博士后创新示范中心开平分中心、“全国乡村文化和旅游能人工作室”、江门市乡村振兴培训学院等载体,引育各类人才,现有博士后7人,博士、硕士40余人,首期配套30余套人才公寓。此外,开平市还积极搭建乡村振兴人才驿站服务窗口,目前共设1个县级乡村振兴人才驿站、3个镇级乡村振兴人才驿站。
育好“星星之火” 让人才多起来强起来
艺术砌砖是开平市在推动乡村振兴过程中促进侨乡建筑遗产活化的重要抓手。“侨都百优工匠”关询维利用艺术砌砖方式,对百万块废弃的青砖红砖进行磨切加工处理,砌筑成粤港澳大湾区首个庭院式骑楼建筑群——赤坎侨小馆,成为赤坎镇乡村旅游路线中的“网红打卡点”。
去年以来,开平市多次举办乡村工匠艺术砌砖培训班,导师关询维及周选贵以师傅带徒弟的方式,“手把手”对学员们进行实操培训及强化训练,从搅拌砂浆、砌块打磨、搭接、勾缝等环节,逐一指导操作要领,让艺术砌砖人才多起来、强起来,助力乡村振兴。
这是开平市多点谋划培养“乡村工匠”的真实写照。近年来,开平市以需求为导向,坚持分类施策,搭建操练“演武场”、干事“大舞台”、机会“培养皿”,培育“星星之火”,促成乡村振兴燎原之势。同时,通过加大创业政策支持、健全培养激励措施、强化宣传带动等系列举措,培养了一批乡村工匠、乡村能人,打造了一批乡村文旅示范项目和工作品牌,以文旅融合促进乡村振兴。其中,塘口镇共引进文旅文创和乡建类项目24家,培育优秀人才30多位。
开平还深入推进“粤菜师傅”“南粤家政”“广东技工”工程,今年以来,共完成培训1477人次,其中“粤菜师傅”203人次、“南粤家政”441人次、“广东技工”833人次,完成各类乡村工匠人才培训429人次;加强与鹤山的对口协作,加大骨干教师、医生等专业技术人员的交流力度,提高本地人才专业化水平;组织开展3期农村基层干部乡村振兴培训班。
此外,开平市还通过组织举办乡村工匠、茶艺师职业技能、农村电商技能等大赛,以赛促训选拔乡村产业发展技能苗子。同时,挖掘开平民间传统技艺、种植养殖、建筑施工、农业技术推广等方面的能工巧手,评选出一批乡村工匠技术人才。今年,开平1人入选“侨都十大工匠”,8人入选“侨都百优工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