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改革潮涌,十年沧桑巨变。市场主体青山常在,经济就能生机盎然。十年来,随着越来越多的创业者和投资者落地生根,江门市场主体总量拔节生长。
水深则鱼悦,城强则贾兴。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市市场监管局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以及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的工作要求,聚焦主责主业,改革创新当先锋,政务服务争一流,监管执法保安全,锲而不舍推动全市营商环境持续优化,为构建新时代侨都高质量发展新格局贡献“市监力量”。
这十年,在江门干事创业更方便快捷了:“多证合一”“证照分离”改革入选首批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项目;在全国率先实现商事登记政银渠道“31省通办”、跨境离岸智能办,在全省首推微信智能办照;在全省率先上线特种设备智慧管理系统;举办全国首个地级市高价值专利培育布局大赛,推动全国首宗超5亿元地理标志质押融资项目落地签约;成功举办首届中国侨都(江门)知识产权高端智库峰会。
这十年,在江门工作生活更安全幸福了:成功创建省级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并获批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创建推荐城市;食品安全、药品安全、质量工作和知识产权保护均位居全省考核第一梯队,实现A级“大满贯”;“一监到底”网络直播执法和特种设备智慧管理两个项目入选第四届全国市场监管领域社会共治优秀案例;全面提前完成农贸市场升级改造,群众满意度达96%,让市民“菜篮子”拎得更幸福。
市场主体的活跃与成长,就是江门近年来营商环境不断优化最有力的注脚。2012年,江门拥有市场主体20万户,而截至2022年8月,江门市场主体总量已达67.9万户。十年间,市场主体总量翻了3倍多。
文/图 陈敏锐 陈蔓霆
A
深化商事制度改革
打造宽松便捷的市场准入环境
2021年4月,田先生在湖南长沙领取了我市第一张“跨省智能办”营业执照,他表示:“随时都可在江门投资,真是太方便了。江门跨省通办服务切实方便了办事群众、提高了效率、降低了成本。”如今,在全国31个省级行政区内,投资者均可实现江门营业执照“即批即领”。
这种变化,是江门商事制度改革走在全国前列的一处生动注脚,也是江门对标最优最好,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的一个缩影。
2018年9月,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确定江门市为企业开办全程网上办试点城市之一。2019年,市市场监管局积极承担全国企业开办全程网上办试点改革任务,在相关部门大力支持下,创新服务方式,加快推进微信办照、智能审批,还借助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在微信端自主开发了“江门市商事主体登记审批全程电子化智能化系统”。
为打通商事登记“自助办”最后一公里,市市场监管局深化政银合作,联合建设银行开发全国首台全流程智能办照、自助打印的STM智慧柜员机,并于2019年7月26日全国首发上线。2020年,我市全国首创的营业执照全自动换发系统上线,申请人通过STM智慧柜员机即可打印新执照,全流程用时不超过5分钟,真正实现“24小时全天候、零人工参与、不见面换照、立等可取、即批即领”。
商事登记是企业进入市场的第一道关卡。近年来,我市在全国、全省率先探索实施“多证合一”“证照分离”等改革,积累了大量宝贵经验。
“在‘证照分离’方面,我市分类推进改革,让改革变得更具操作性。”市市场监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运用直接取消审批、审批改为备案、实行告知承诺、优化审批服务四种改革方式,我市先后分两批实施145项后置审批分类改革,审批办理时间、申请资料分别平均压减近50%、30%,为破解“准入不准营”积累了先行经验。
在完成试点改革基础上,我市全面实施“证照分离”改革,对275项由省级以下政府部门实施且不涉及调整使用法律、行政法规、国务院决定有关规定的涉企经营许可事项进行分类改革,明确各种改革方式的标准和要求,其中在市县层级143项事项清单中,取消审批3项、改告知承诺15项、优化审批服务125项。
变化不止这些。我市在全国率先上线商事登记“智能湾区通”,投资者可在港澳地区跨境办理江门营业执照;在全国首发银行STM智慧柜员机智能办照,率先推出商事登记政银渠道“31省通办”,在全国(港澳台地区除外)建设银行1.4万个网点约5万台智慧柜员机均可办理江门营业执照;开办企业实现“一网通办、一窗通办、一天办结、零成本”,2021年,我市企业开办平均需时0.53天,全省排名第2;在全省率先推行3轮食品药品许可承诺制改革,在全国率先实现食品经营许可智能审批,其中适用承诺制事项实现智能快速审批;深化“证照分离”全覆盖改革,办理时间压减65.16%、申请材料压减21.24%;深化“一照通行”改革,累计上线25项涉企经营许可改革事项;实施经营乙类非处方药“便利店+药店”跨界融合改革……
市市场监管局以敢为人先的锐意创新精神,坚持先行先试、因地制宜,打出富有本地改革特色的“组合拳”,为实现全国、全省多个“率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让江门在商事制度改革过程中,不仅走得快,也行得远。截至2022年8月底,市场主体总量达67.9万户,主体总量跃升至全省第6。
B
严守安全“底线”
营造安全放心的市场消费环境
“90后”张茹原来很不喜欢去市场,如今却喜欢上了市场的“人间烟火气”。“以前农贸市场给大家的印象就是价格不公开、地方充满污水和异味。而现在的蓬江市场,不仅有通风消杀系统,商品都明码标价,还有会员抽奖等活动,简直跟逛超市一样。”张茹兴奋地说。
食品安全不仅是民生问题,更是民心工程,是一个城市幸福感、安全感、获得感的源泉。近年来,江门全力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稳步推进食品、药品抽检、食用农产品快检等民生实事。
今年,江门提前全面完成270家农贸市场和11家圩日市场升级改造任务,是全省最早完成改造任务的地市,农贸市场综合治理工作成果受到省督导组充分肯定,并被安排在全省会议上作经验介绍;完成对各县(市、区)2021年度食品安全工作评议考核,鹤山市、蓬江区、江海区、新会区获评A级;1084家学校食堂加入“邑食安”阳光餐饮监管平台,“互联网+明厨亮灶”升级改造率达100%。
药品、工业产品和特种设备等领域安全也不容忽视。近期,市市场监管局完成对各县(市、区)2021年度药品安全责任考核,鹤山市、开平市、蓬江区、新会区获评A级;全面推广应用特种设备智慧管理系统,首创“10秒可视化应急救援”和“三重签到”“三重评价”,设备飘红率稳定在1.5%以下;推动全市重点监管企业及电梯生产维保单位、77个基层市场监管所100%进驻系统,中高风险、大型游乐设施及公众聚集场所特种设备100%纳入智慧管理;为1685台公众聚集场所电梯、大型游乐设施、客运索道等设备、5738台一般场所电梯加装NFC芯片并“赋码上岗”,线上开展隐患排查任务1091次,排查隐患635宗,隐患整改率100%;深入推进产品质量信用分类监管,对2477家经营者2611款产品实施信用分类及量化记分,开展多个质量安全专项整治,严厉打击产品质量违法行为;举办“一监到底”网络直播活动164期,打造阳光执法“江门样本”成功范例。
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这是党中央的明确要求。2020年以来,市市场监管局坚持把疫情防控作为首要政治任务,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农贸市场实行市、县两级专班专人驻场,强化远洋冷冻厂集中监管仓规范管理,发挥“首站拦截”作用,累计对2.9万吨来江进口冷链食品落实批批检测、件件消杀,查获走私冻品2984吨;全市冷库100%纳入“冷库通”追溯管理,其中100家重点进口冷链食品企业实现冷库作业视频智慧监控;编制市场监管领域疫情防控工作手册、总体应急预案及子预案等。
截至目前,全市没有发生进口冷链食品引发的疫情和区域性、系统性安全风险,为疫情防控大局贡献了“市监力量”。
C
完善质量监管机制
提高市场监管效能
如今,江门各小区的电梯内除了有日常维保记录外,还张贴着一个醒目的二维码,让市民可以扫码了解设备的维保单位、检验记录等信息。2021年6月21日,江门市特种设备智慧管理系统率先上线启动。这是全省首个特种设备智慧管理系统,标志着我市在全省率先实现特种设备全周期监管数据化、标准化、智能化。
通过提升数字化、智能化监管水平,我市形成了贯通事前、事中、事后全环节的新型监管机制。这一质量追溯闭环监管的改革实践,为健全大市场、大质量、大监管工作格局和社会共治提供了可复制可借鉴的“江门样本”。
近年来,我市全面落实质量强国、强省战略部署,通过大力开展质量提升行动,扎实推动“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创建工作,使质量监管环境、质量基础设施、质量发展状况、质量文化氛围持续优化。政府先后出台《江门市质量发展规划(2021—2025年)》《贯彻落实“六大工程”三年行动计划》,全力支持战略性产业高质量发展;修订实施《江门市政府质量奖评审管理办法》《江门市政府质量奖评审准则》,缩短评审周期、拓宽评审范围、加大资助力度,并启动2022年市政府质量奖申报;出台《江门市关于支持建设企业质量提升创新中心实施办法(试行)》,在全国率先启动首批企业质量提升创新中心申报,其中,李锦记(新会)食品有限公司、鹤山雅图仕印刷有限公司、中车广东轨道交通车辆有限公司、嘉宝莉化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海鸿电气有限公司5家企业获评首批江门市企业质量提升创新中心;制定《2022年重点产品(行业)质量提升工作方案》,深入开展“一县一产品(行业)”质量提升行动,选取电动自行车、人造板产品开展质量共性技术研究和攻关。
我市还积极探索建设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线上线下平台,试点建设水暖卫浴和摩托车及其配件产业集群2个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技术标准、计量检定、检验检测、认证认可等“一站式”服务,助推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同时,深入实施标准化战略,积极开展江深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比对,比对项目包含杜阮凉瓜、台山青蟹、台山蚝、火龙果、莲藕5类新增农产品,先后完成15类30个江门食用农产品标准修订,15家企业被授予试点单位;1家企业4个农产品取得《供深食品证书》,成为“圳品”;129项标准通过标准化战略资助的技术初审,数量创历史新高,3项企业标准成为国家企业标准“领跑者”。
目前,江门市以质量驱动经济社会发展,以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政府年度工作报告、纳入财政预算、纳入政府绩效考核、纳入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评价的“五个纳入”,将质量强市提升到战略高度,从而构建起全市“一盘棋”的大质量格局。
近日,省政府通报表彰第七届广东省政府质量奖获奖组织和个人,其中来自江门市的中车广东轨道交通车辆有限公司、维达纸业(中国)有限公司、李锦记(新会)食品有限公司3家企业荣获省政府质量奖提名奖,实现了“零的突破”。
在高质量发展推动下,我市于2019年到2021年连续三年在全省质量工作考核获评A级。
D
推进知识产权强市建设
让“无形资产”创造“有形财富”
近日,广东省2021年度地级以上市知识产权保护工作考核结果公布,江门以全省第二的佳绩获评优秀等级。
知识产权是新常态下实体经济升级的制胜关键。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市第十四次党代会报告将知识产权工作作为实施“科技引领”工程的重要内容,推动实施知识产权战略。
为进一步加强统筹协调,有效提升知识产权保护效能,我市建立以市政府主要领导为召集人的江门市知识产权战略实施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印发实施《江门市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实施方案》,推出六大方面24项任务60项举措,落实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压紧压实属地和部门责任;市、县两级法院联合广州知识产权法院,成立广州知识产权法院江门诉讼服务处、江门中院知识产权巡回审判庭、江海法院知识产权法庭,创新打造“巡回法庭+诉讼服务处”江门模式,随后还升级为广州知识产权法院江门巡回审判法庭。
为着力推动知识产权价值实现,我市修订出台《江门市知识产权扶持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共发放扶持专项资金约2400万元;成功举办全国首个地级市高价值专利培育布局大赛,发现、筛选出一批专利价值优势明显的创新项目,以点带面增强区域创新能力;推动全国首宗超5亿元地理标志质押融资项目落地签约,并成功入选2021年度广东省知识产权十大事件。
与此同时,我市不断强化维权服务,优化知识产权服务功能,先后获准设立国家知识产权局商标业务江门受理窗口和全省首批香港特别行政区知识产权问询点,实现商标注册申请、商标变更、转让、续展等7项商标业务在江门市受理窗口办理,并为全市市场主体提供香港知识产权咨询服务;全省首创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核准使用电子受理平台,累计获准使用地标专标企业317家,为全省最多;获批成立江门市知识产权快速维权中心,并创新采用市县共建模式,申请设立中国江门开平(水暖五金)知识产权快速维权中心。
今年,我市接续奋斗、持续发力,成功举办首届中国侨都(江门)知识产权高端智库峰会,成立江门首个知识产权高端智库专家库,3项专利获第二十三届中国专利优秀奖,数量为我市历年之最;全省首推知识产权纠纷行政调解协议司法确认无缝衔接制度,全市首宗知识产权海外侵权责任险投保落地,广州知识产权法院江门巡回审判法庭投入实质化运作,知识产权各项工作不断向前发展。
执法力度持续加大,知识产权市场环境不断优化,各类市场主体的合法权益依法受到平等保护,市场愈发公平,企业运行“航道”平稳,江门的知识产权保护事业正持续健康有序发展。
2012年,我市全市发明专利拥有量仅为937件,商标有效注册量仅为25010件。截至今年8月底,全市发明专利拥有量为5586件,与2021年末相比增长9.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