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类是民生的“关键小事”,也是绿色发展大事。蓬江区认真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及省委、市委要求,加快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致力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生活垃圾分类蓬江经验。2020年,蓬江区启动推进生活垃圾分类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这标志着该区垃圾分类工作逐渐步入规范化、常态化、长效化管理的新阶段。
近年来,围绕机制建立、设施建设、科学管理、习惯养成等方面,蓬江区以环市街道、白沙街道为主阵地,其他三镇一街同步推进,逐步全面铺开城乡生活垃圾分类工作。三年来,该区各级各部门精心组织、扎实推进,社会组织、社会单位协同共治、积极配合,广大市民积极参与,逐步养成了垃圾分类的良好习惯。其中,该区涌现了许多垃圾分类的鲜活案例,为我市积累了众多宝贵经验,整体成效和文明风尚迈上了新台阶。
见微知著,睹始知终。截至目前,蓬江区已在全市率先基本建成省级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区,2020年、2021年连续两年在全市年度生活垃圾分类考核综合评估中排名第一。作为我市的主城区,蓬江区主动担当善作为,以扎实的工作作风和良好的城市面貌迎接上级评估考核,为我市的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贡献力量,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中增色添彩。
文/图 罗霈 吴青蔚
1 党建“红钥匙” 解锁垃圾分类治理“最优解”
近日,在白沙街道西园社区又看到了党员陈玉笑巡查的身影。“已经养成习惯了,在散步的时候检查垃圾分类做得怎么样,发现问题就拍照上传,遇到不懂的居民就引导他们正确分类投放。”笑姨介绍,自垃圾分类工作推行以来,党员们在社区议事委员会中多次围绕“推动更多居民参与垃圾分类”议题进行讨论,并先后以制作贴心卡片、上门入户宣传等形式,发动居民参与垃圾分类。经过两年多的努力,目前,越来越多居民自觉进行垃圾分类,社区的垃圾分类工作可以说有了质的飞跃。
共同参与,共同缔造。在蓬江区,退休党员、党员志愿者等红色力量参与垃圾分类工作已成为常态,这源于蓬江区委、区政府对垃圾分类工作的高度重视。
近年来,蓬江区坚持党建引领垃圾分类,建立了“区级负责、镇街实施、部门协同、齐抓共管”的多层级工作管理机制,通过将垃圾分类工作纳入基层党建任务清单、单位年度绩效考评,促进垃圾分类工作加速全面铺开。
抓住党建引领的“红钥匙”,蓬江区率先在物业管理小区开展示范创建工作。在岭南印象小区,原来的12处垃圾分类投放点全部“撤桶并点”为5处,每个投放点按照《蓬江区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点建设指引》要求建设,并满足照明、排水等条件。同时,按照居民的使用习惯,在投放亭旁增加了一把铁夹子,方便居民重新分类。便民利民措施大大提高了居民垃圾分类投放的热情。
据了解,蓬江区以典型引路、带路,参照省市指引,结合实际推行“撤桶并点”,制定服务半径120米或180户设置1个投放点的指引,目前已在中心城区建成了1300多个分类投放点。这些举措更好地激励市民参与垃圾分类,减少收运成本,提高分类收运效率,有效减少居民小区的污染源,让街道更整洁、小区环境更美丽。
近年来,蓬江以中心城区为范围,基本建成了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的生活垃圾处理系统,从闭环处置、源头减量等方面切实健全分类全流程体系,共投入各级专项资金约6500万元,聚焦垃圾分类全链条管理,做到前、中、末端同步推进。
此外,该区发挥党员引领作用,实行联动机制,推动社区基层党组织、居委会、业委会、物业公司、志愿者、社区居民等,采取多种方式共谋、共建、共治、共评垃圾分类身边事。
新世纪皮影戏剧团团长谢斌是一名热心党员,同时也是践行分类绿色理念的一员。去年,他与戏剧团长者志愿者们参观了生活垃圾分类科普基地,并进行专项培训后,文艺创作灵感被激发。他用3个月时间创作出了垃圾分类主题粤剧小调、皮影戏等节目与通俗易懂的分类口诀,并在社区内上演,吸引了大批市民群众的关注和参与,让垃圾分类知识真正入脑入心。
2 工作“新机制” 引领全社会营造绿色生活新风尚
“脆壳果皮、剩菜剩饭、骨头蛋壳属于厨余垃圾放绿色桶,红色的是有毒的,蓝色的是可回收……”每天上午7点起,分类督导员梁务连都不厌其烦为前来扔垃圾的居民普及分类投放知识。“怎么顺口怎么来,都是自创的念法。”指导居民后,她回头对记者笑了笑说。
连姨表示,一开始周边很多居民都不理解为什么要进行垃圾分类,遇到不配合的居民只能慢慢去劝导,一次不行就三四次。被劝导的次数多了,到后来,原先不配合的居民也慢慢开始接受督导,哪怕分得不完全正确,但会行动起来。“这是一件造福后人的事,我们作为督导员,先要了解垃圾分类的意义,更需要积极宣传,让更多人知道。”连姨说。
垃圾分类是一项需要全民参与的民生工程。近年来,蓬江区主动引入市场机制、社工力量引导广大市民群众共同参与全区垃圾分类工作,经过多形式、多层次、全方位、全覆盖的持续宣传、宣教,党员干部、社会公众分类意识明显提高,全区的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向纵深推进。
缺少物业管理的开放小区曾经是垃圾分类进社区工作的难点。2021年8月,蓬江区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形式,引进社工力量进驻30个中心城区开放社区,开展生活垃圾分类督导服务,以“桶边督导+宣传发动”,探索破解开放社区垃圾分类的“万能匙”。
社工机构以社区为单位,巧出新招、因地制宜,探索形式新颖、趣味多多的垃圾分类新模式:扫码积分换礼物、星级评定红黑榜、垃圾分类涂鸦、手工DIY……市民的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
如何让垃圾分类切实成为全社会参与的热点话题?蓬江区充分发挥企业、学校、社会联建共建力量,持续将分类宣传带进社区,让特色活动精彩纷呈:如垃圾分类涂鸦走进甘化、永盛等老旧社区,“高校义工+社工”用手中画笔“点亮”社区角落,美化老旧社区卫生治理黑点;西园社区“寻花问纸——手工造纸艺术体验活动”,通过分享古法造纸工艺,促进废弃纸张再生循环利用;江边社区社工手把手教导居民利用厨余垃圾制作堆肥和环保酵素……一年来,全区累计开展宣传活动677场次,辐射群众近4万人次。
举办垃圾分类创新创意平面设计大赛,面向市民群众广泛征集创意设计,以及线上知识竞赛、短视频创意征集等各式各样的垃圾分类宣传活动频频在市民群众的朋友圈刷屏,形成线上宣传“新势力”。
蓬江区还充分发挥行业责任单位和属地镇街对垃圾分类工作的主体责任,近年来,在物管小区、商场、酒店、餐饮单位、农贸市场等公共场所全面推行垃圾分类,并探索构建垃圾分类立体化宣传科普矩阵。2019年以来,全区先后建成并投入使用各级宣教场馆5个,吸引参观市民群众约5000人次;印发各类垃圾分类指引、宣传海报等约90万份;健全“社会-学校-家庭”三位一体宣教模式,推动垃圾分类进校园,打造江门一职、紫茶中学、紫茶小学等垃圾分类示范学校,开展“小手拉大手”社会实践活动约400场次,实现“教育一个孩子、影响一个家庭、带动一个社区”。此外,蓬江区实行宣教执法双管齐下,成立全市首个垃圾分类执法大队,践行“721”工作法(即70%服务、20%管理、10%执法),常态化开展垃圾分类执法督导222次,发出整改通知书173份,查处生活垃圾混收混运、随意倾倒生活垃圾和建筑垃圾等案件8宗,促进文明习惯养成。
3 成效“全覆盖” 城乡垃圾分类体系逐步健全
不仅在中心城区,乡镇农村也日益呈现出垃圾分类新面貌。
夜晚,杜阮镇长乔村的村民们将打包好的垃圾投置到几百米远处的农村生活垃圾投放点。“以前,每家每户都将垃圾扔在门口,影响环境卫生之余,空气也不好。现在虽然要多走两步路,但村里环境更好了,空气也更清新了。”村民张先生说。
按照三年行动计划,2020年起,蓬江区共分“三步走”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其中,今年计划推动55条行政村基本实现垃圾分类全覆盖。目前,全区已在三镇一街建设农村生活垃圾投放点150个。
结合文明村镇创建、乡村振兴战略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今年,蓬江区持续深入推进城乡垃圾分类工作。结合城乡环卫一体化项目实施,全区因地制宜通过“三个一”工程:即改造一批原露天式垃圾池、升级一批原垃圾分类投放点、新建一批密闭式垃圾分类收集点,补齐农村地区分类设施薄弱“短板”。同时,结合改革,蓬江区还计划科学编排收运路线,在农村地区打造生活垃圾分类处置闭环全链条,持续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出成效。
“当然好了,现在建好了新环境,换上了新设备,我们作业时气味更小,环境也更好了。”环卫工人梁丽安说。
垃圾分类始于心,持之以恒在于行。接下来,蓬江区将紧扣“加强科学管理、形成长效机制、推动习惯养成”三个关键,突出抓好体系建设、示范引领和行业管理,全力以赴抓好各项工作落实,让分类理念更深入人心,不断推动城乡居民居住环境有效改善,潜移默化推动文明观念深入民心。
数读
蓬江区生活垃圾分类“成绩单”
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全区建成垃圾分类转运站32座,共有169辆四分类收运车辆在岗“服役”,其中厨余垃圾收运车19辆。
全民分类氛围浓厚。2019年以来,全区先后建成并投入使用各级宣教场馆5个,吸引参观市民群众约5000人次;印发各类垃圾分类指引、宣传海报等约90万份;开展“小手拉大手”社会实践活动约400场次,有效实现“教育一个孩子、影响一个家庭、带动一个社区”。
宣教执法双管齐下。成立全市首个垃圾分类执法大队,常态化开展垃圾分类执法督导244次,发出整改通知书177份,查处生活垃圾混收混运、随意倾倒生活垃圾和建筑垃圾等案件8宗。开展餐厨垃圾专项整治行动,检查餐厨垃圾产生单位1081家次,发出整改通知书7份,查处案件5宗。
分类成效初步显现。在中心城区,共有9个物管小区入选全市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小区”;在三镇一街打造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示范村16条,推广“户分、村收、镇转运”的“上巷村模式”。从2020年至今,全区已收其他垃圾96.14万吨,收运处置厨余垃圾近5.88万吨;收集一批生活源有害垃圾,其中废旧灯管超10000支、废旧电池超5000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