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仁寿路步行街的新会景堂图书馆已有百年历史,而门前有一块字迹清秀、图文并茂的黑板报同样历史悠久。据悉,这块手写板报已经办了七十年,从无间断,至今仍然持续更新,吸引不少市民游客驻足观看,成为该馆珍贵历史的一部分。
文/图 江门日报记者 殷浩轩
是宣传员的“传家宝”
走进新会景堂图书馆一楼的宣传室,宣传员陆振华正忙着创作2133期的《时事简报》和《图片天地》,陆振华介绍说,黑板报每月推出两期,自己是第八任宣传员,于1995年2月正式入职,继承历任宣传员兢兢业业、精益求精的精神,从洗黑板、编辑文字、排版到抄写,一做就是二十七年。
谈起制作黑板报的工具,陆振华如数家珍,“这里的工具大部分都有几十年历史了,在外面已经买不到了,用起来要格外小心。”陆振华小心地拿起研磨柱,这是用来研磨黑板报颜料的重要工具,只见他熟练地在一个白色小碟子里加入立德粉和适量胶水、清水,然后用研磨柱轻轻地研磨,不一会儿一碟白色的颜料就调制好了。
陆振华还向记者展示了两把直尺,它们由老宣传员谭棠亲手制作而成,传用至今已超过四十年,直尺上的刻度已经有些模糊,边缘处被使用的十分光滑,尽显岁月痕迹。直尺主要用于黑板报的划线、排行距。
陆振华还向记者展示了调色盘、高低不一的椅子、圆规和三角尺等,这些都是宣传员的“传家宝”。
为了做好黑板报的内容,陆振华每天都会查阅《环球时报》《南方日报》《江门日报》《新会侨报》等大量报刊,寻找时效性强,可读性强,和市民生活息息相关的新闻报道,同时也会放眼国际,收录重要的国际大事。稿件的选题由新会景堂图书馆馆长和陆振华一起商定,定题后陆振华会将稿件进行编辑和整合,调整至每篇700字左右,每期黑板报总字数约4000-5000字,最后还要经过3次校对才能“出板”。
细心的读者会发现,黑板报版面上每一个标题都巧妙地运用了不同的字体和颜色,陆振华表示,这是一直传承下来的做法,能够令版面更美观,既吸引读者的眼球又便于阅读,为此,陆振华自学了多种字体。
每期《时事简报》都有刊头图,是整个黑板报的点睛之笔。陆振华介绍道,每期的刊头图都是和黑板报的内容相关,他从一本本古旧的《报头图集锦》中寻找灵感,经过重新设计和上色,令黑板报活起来。
开始继续创作黑板报,陆振华收起了刚刚的谈笑风生,只见他戴上眼镜,专注地为刊头图上色,每种颜色都经过深思熟虑,每一笔都一丝不苟,此刻的宣传室内安静得只能听到时钟的滴答声。版面工整、字迹清秀、内容丰富一直是新会景堂图书馆黑板报的特点,陆振华认为,要做出一期好的黑板报,“刻苦和恒心”必不可少。
黑板报上还有一个重要的内容是“图片天地”,每月一期,专门放置时事新闻、自然风光、科技、美食等图片,早期以剪报的方式展示。为了跟上时代潮流,陆振华专门向同事请教,学习使用Photoshop图像处理软件,将图片和图说整理排版,通过清晰度更高的喷画呈现出来。
八任宣传员接力
传承景堂人的匠心精神
据了解,1952年11月,为配合新会县宣传工作,增加市民获取新闻的渠道,新会景堂图书馆创办《一周时事》黑板报,向市民传递一周时事及农业生产知识等,李鸿彬任首任黑板报宣传员。黑板报一经推出,广受市民欢迎,后来,黑板报更名为《时事简报》,李中壮、谭棠、何洪洽、徐石稳等人先后担任黑板报宣传员,黑板报创办七十年来,历任宣传员一棒接一棒延续下去,虽然时代变迁,景堂人的匠心精神与服务精神却一直不变。
陆振华回忆道,过去,当黑板报一推出,最高峰的时候,读者竟可将宣传栏(黑板报和读者园地)的区域围得水泄不通,令进入景堂图书馆的人只能侧着身子进入。年轻时的陆振华就是景堂图书馆的常客,经常到此阅读、借书,更是黑板报的忠实粉丝,他不仅关注黑板报的内容,更欣赏各种精美的字体,通过一段时间的自学临摹,逐渐掌握了书写的技巧。后来,景堂图书馆招聘宣传员,陆振华凭着一手好字脱颖而出。
在二十七年的工作中,令陆振华最难忘的,就是新会景堂图书馆原副馆长、第二任宣传员李中壮,在退休后十几年仍然坚持为黑板报做审核校对,直至去世前。数十年来,李中壮为黑板报倾注了大量心血,仅纠错记录本就积累了厚厚一叠,他用行动诠释对黑板报的热情,传承兢兢业业、精益求精的办报精神,将“办好黑板报”这根接力棒稳稳交到接任的宣传员手中。
“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工作上力求精益求精,完成一期黑板报很有满足感,我很努力地做,尽量吸引更多人看。”陆振华表示。
黑板报也紧紧跟着时代同行,陆振华和同事们会将每期黑板报发布在图书馆的官方微信公众号“江门市新会区景堂图书馆”上,令黑板报不再受时间、空间局限,读者随时随地都能欣赏。
“我还有10个月就要退休了,我也很希望能找到继任人,继续将黑板报传承下去。”陆振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