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我们的节日·重阳节
上一版3  
又是九月九
幸福的加法
登高望远话重阳
又沉静,又丰盈
      
 
 
版面导航  |    
上一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2 年 10 月 2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登高望远话重阳

    “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相望试登高,心随雁飞灭。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这是唐朝诗人孟浩然的《秋登兰山寄张五》。诗中所描绘的是重阳节登高时所见到的场景。诗人望飞雁而倍感孤寂,临日暮而起愁思。登顶俯瞰,山脚下,不时有村人归来,有的行走在沙滩上,有的在渡口歇息。放眼遥望,天边的树细如荠菜,远处的沙洲笼上了一层月色。

    登高是重阳节的传统庆祝活动之一。关于重阳节登高习俗的由来,历来说法不一。据北宋宋敏求的《长安志》记载:长安附近有一个小高台,每到重阳节,人们便携亲友登小高台,共赏秋景。因为所登的山是小高台,故有“登高”之说。《易经》中把“九”定为阳数。古人认为“九为老阳,阳极必变”。九月初九,月、日均为老阳之数,极其不吉利。另外,古人对山神极为崇拜,笃信山神能助人免除灾祸。所以,在“阳极必变”的重阳日,人们便登山拜神,祈求驱灾避祸。

    千百年来,无数文人骚客在重阳登高之时,吟诗作词,借以抒怀明志。唐会昌五年,诗人杜牧在安徽池州任职,适逢好友张祜来访,二人在重阳节登高游玩。杜牧写下了《九日齐山登高》一诗。“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登高之时,因身处空旷,人们内心难免会滋生出些许幽怨或孤寂,叹世事恨落晖、唏嘘满怀。诗人杜牧认为,古往今来,人生际遇不如意的人太多了,又不只是我们两人,实在不必耿耿于怀,不如放开怀抱畅饮一番。“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这句诗不仅仅是开解自己,同时也宽慰友人,希望能够放下心中执念,率性、旷达地面对人生的境遇。诗人登高望远,视野开阔,心境也不一样了,纠结于心的愁绪瞬间得以释怀。“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是诗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客居他乡,时逢重阳,想起亲人们登高之时,唯独少了自己一人,顿时引发一种淡淡的愁绪。这首诗将登高时的怀乡、思亲的情感发挥到极致,成为传诵千古的名作。古人重阳登高时所创作的诗词,或感怀身世,或怀乡思人,都源于作者登高时触景生情,随视野开阔而心境辽远,对世事或人生有了更为独到的思考或深层次的领悟。

    登高的习俗已传袭多年,只是其寓意已不一样。时至今日,重阳节登高成了一种享受生活的雅趣。重阳日,携亲带友,相约登高,抛却俗事琐碎,没了烦愁,只有亲友聚首时的欢愉或情人携手时的浪漫。登高,可以锻炼身体,缓解紧张情绪;可以领略青山秀水之美,养眼静心。“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经过一番攀爬,抵达山顶,或环顾四周,或俯瞰山脚,视觉上的冲击定会带来一种无以言表的舒坦感。望天空高远,白云悠悠;看青山如黛,绿水如镜;身边凉风阵阵,耳畔鸟鸣声声,面对无边的秋色,与清风鸟鸣做伴,整个人都融入美妙的大自然之中,顿觉心境开阔,身心愉悦,疲惫感瞬间消弭。

    “旧知山里绝氛埃,登高日暮心悠哉。”一度又重阳,相约登高去吧。爬高山、听鸟鸣、临溪水,在蓝天白云之下随意行走,步履从容,走得清风明月都生辉。

    王同举

3上一篇  下一篇4  
 
 
Copyright©2003-2006 jmnews.com.cn, JiangMen Daily Press. All Rights Reserved.
江门日报社主办 江门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网络新闻编辑部制作及维护 联系电话:86-0750-3502626
粤ICP备0507909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50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