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江门日报记者 朱磊磊 通讯员 黄天丽
今年国庆节,是江海区下沙片区原住民徐湘炎搬入安居房后过的第一个国庆节,坐在新房里,徐湘炎的心情跟屋子一样敞亮。徐湘炎的新房在蓬江区胜利新村盈泽园小区内,周边交通便利,生活配套设施健全。入住后,徐湘炎对这个地方很满意:“如今我们国家很强大,政策很好,我有亲身体会。”
近年来,我市住房保障工作稳步推进,逐步形成多层次住房保障体系,不仅为城镇中低收入家庭提供了住房支持,还让更多的新市民、年轻人“住有所居,住有宜居”,并助力我市“人才倍增”工程,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提升。
从“水上”搬到“楼上”
10月1日当天,64岁的徐湘炎早早就忙了起来,准备过一个欢欢乐乐的国庆节。
45平方米的屋子虽然不大,但在徐湘炎的精心布置下,干净整洁、井然有序。他说:“这个房间是我挑选的,安静而且视野好,下午还能看到太阳落山,风景非常好。”
在音乐环绕下,徐湘炎坐在书桌前泡上一壶茶,望着窗外的风景,很欣慰。
位于江门河南岸的下沙片区,曾经是全市最大的棚户区。20世纪60年代,河上的船民聚居于此,成为“水上人家”。但随着无序聚集,河岸茅草房、铁皮棚逐渐增多,加上道路狭窄、地势低洼,排水设施不完善,该片区一度成为城区最大的安全隐患点,雨季房屋经常被水浸,群众苦不堪言。
“那时我父亲买了一条小艇,我们一家人都是在那条小艇上生活。”潮湿、拥挤、环境恶劣是徐湘炎对棚户区的所有记忆。每年的冬天和雨天更是一个巨大的考验。“小艇结构很简单,不防风不防雨,每次遇到刮风下雨,就跟露天一样,雨大一点河水还会涨上来,非常危险。”徐湘炎说。
2019年,江门重新规划、搬迁、改造下沙片区,“水上人家”们通过货币化安置、实物安置,从“水上”搬到“楼上”,住进了宽敞明亮的新房,开始新生活。
“盈泽园是我市首个采用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实施的棚户区改造项目,该项目共建设779套住宅,其中292套用于安置原址回迁户和下沙水上人家拆迁户。”市住建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我市充分整合各方资源力量,积极稳妥推进棚户区重建工作,并通过完善基础设施、畅通路网等举措提升居住品质,实现群众的“安居梦”。
千方百计改善群众居住环境
住有宜居,是每个家庭的梦想。
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住房保障工作,扎实推进公租房建设、棚户区改造等工作,千方百计改善群众的居住环境,圆市民的“住房梦”。
今年6月16日,《江门市住房发展“十四五”规划》发布,明确“十四五”期间我市将深入推进住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
根据《规划》,“十四五”期间,我市进一步完善和丰富住房保障体系,提升安居宜居水平,将筹集建设各类住房29.15万-34.15万套,其中新建商品住房28万-33万套,筹集建设公共租赁住房500套、保障性租赁住房1万套,新增发放租赁补贴1000户,统筹解决城镇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和新就业职工、外来务工人员等新市民以及人才的住房需求问题,让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成色更足。
从棚户到楼宇,从忧居到优居,我市以市政府民生实事项目为依托,以改善群众生活为出发点,在加快城市更新中回应百姓关切,把民生工程做到了群众的心坎上。
徐湘炎新房的墙上,挂着一幅装饰画,画上满是金黄,几个人正在稻田中忙碌着,丰收的喜悦跃然纸上。徐湘炎指着画说:“这是我搬新房的时候特意买的,很符合现在的状态,不仅我的生活越来越好,国家发展也越来越好。”
来到新房后,徐湘炎不仅能与之前下沙的老街坊聊聊家常,更时常能与住在旁边的年轻人聊上几句。“旁边的青年安居公寓住了不少人,我经常能碰到。”徐湘炎感慨道,“现在日子一天比一天好,国家不仅照顾我们,还为年轻人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