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平市马冈镇官堂村绿油油的稻田旁有一个不起眼的仓库,可里面却“大有乾坤”。走进其中,仿佛置身“农机博物馆”,从最早的手扶式拖拉机,到大块头的东风牌拖拉机,再到高速插秧机、旋耕机、收割机等,最后到能在天上飞的植保无人机,各类农机一应俱全,贯穿了“耕、种、治、收”全过程。
脱贫农民梁信锋是这家“农机博物馆”的“馆长”,也是当地的种粮大户。十年前,他根本不敢想像这样的日子。曾几何时,生活的重担一度让他失去信心,妻子患有二级肢体残疾,行动不便,离不开照料;女儿年幼正在上学,处处需要照顾;加上自身文化水平不高,一家人生活过得拮据困难。
“家里人都需要照顾,我没法到外面打工,作为农民,唯一拿得出手的本领就是种地。”梁信锋告诉记者,多亏党和政府的好政策、好干部,鼓励他重拾对生活的信心,落实医疗、助学等脱贫政策,并安排产业扶持资金,引导他一步步走向发展现代规模种植的致富之路。
“发展水稻种植一开始并不是顺风顺水,很多水稻得了病虫害。”说起种植水稻的经历,梁信锋发自内心感激扶贫干部,他说,“前些年水稻严重减产,我便告诉镇里的扶贫干部,他们很热心地帮助我,找来了农技推广员传授技术,安排我上农技培训班,帮助我申请水稻保险理赔,还鼓励我不要灰心,真的很感谢他们。”
“如今当农民也是门技术活,要懂得与时俱进,主动和各种新技术、新农机打交道,这样不仅高效,而且轻松。”梁信锋表示,如今他的水稻种植已全部实现集约式、规模化生产,家庭年收入突破20万元,他也在不断地更新实用的新型农机。
摘掉“贫困帽”,梁信锋的日子也越过越好。“收入变高了,物质条件变好了,这些固然是脱贫的重要体现,但是我认为,成为别人需要的人,体现出自己的价值,才算得上真正‘脱贫’。”脱贫后的梁信锋有了更远大的志向,如今,他担任马冈镇丰实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的法定代表人,负责开展与农业生产有关的技术交流、农机服务以及农业科技信息推广服务,带动乡亲发展水稻种植,在致富之路上行稳致远。(毕松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