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之所盼,政之所向。
一座城市,只有持续改善和保障民生,才有强大的发展根基。党的十八大以来,江门高新区(江海区)以“民生”为关键词,坚持从百姓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入手,立足民生所需,补齐民生短板,破解民生难题,兜牢民生底线,托起百姓“稳稳的幸福”。
翻开江门高新区(江海区)过去十年的“民生账单”,一项项民生工程得以“兑现”,一系列民生政策相继落实,推动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幼有所护、住有优居等工作持续取得新进展,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增强。
十年来,教育投入逐年大幅增加。高标准建成景贤小学等新学校7所,新增1万多个公办优质学位,推动20所中小学升级扩建;提升教师队伍素质,引入双一流大学、高水平师范院校毕业优秀教师近600名,其中研究生占比近40%,建设人才公寓让新入职教师免费拎包入住;成立4大教育集团,发挥优质教育资源辐射带动作用。
十年来,居民健康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区人均预期寿命80.5岁。医疗卫生资源配置进一步优化,全区每千名常住人口床位数2张。全市唯一的国家标准化代谢性疾病管理中心建成落地;总建筑面积约35万平方米、总投资约33亿元的高水平三甲医院市中心医院新院区项目加快推进;儿童免疫公共服务中心釜山中心、下沙中心、茶庵中心全面开放。
十年来,“一老一小”服务保障不断提升。江门高新区(江海区)推动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和文体广场全覆盖,建设全市首家区级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1+3+20”儿童服务体系工作走在全省前列。
十年来,公共体育场地设施不断完善。江门高新区(江海区)实现出门300米内见文化活动场地、500米内见文体广场,全面建成城市“10分钟文化圈”和农村“5公里文化圈”;完善龙溪湖时尚运动中心、白水带体育公园、牛眠山体育公园等运动场所,打造“15分钟体育生活圈”。
文/陈婵 李雨溪
学有所教
打响“江海优教”品牌
教育是重要的民生工程。
在过去十年的民生答卷中,江门高新区(江海区)始终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目标,不断加强教育保障,深化教育改革,坚持五育并举,扎实落实“双减”政策,城乡教育实现均衡发展,“江海优教”品牌打造硕果累累。
今年9月,江门高新区第一小学已完成概念性设计方案和规划许可证审批,预计最快明年建成投入使用,未来将以景贤小学为标准,依托优质的办学资源及丰富的教育教学管理经验,打造一流教学教师队伍,努力形成素质教育特色明显、教育科研领先的全新学校。
江门高新区第一小学的建设标志着“江海优教”品牌再一次升级,江门高新区(江海区)开启了在教育领域的大布局、大投入、成体系模式,掀开了江门高新区(江海区)教育发展的新篇章。未来,江门高新区(江海区)将进一步推动滘头片区、油湾片区、流沙围片区、高新产业新城等区域的学校建设。同时,将在保利、东汇城、油湾片区、龙溪新城等区域高标准建设8个以上配套幼儿园,推动江门高新区(江海区)教育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与此同时,江门高新区(江海区)坚持引育并举,教师素质显著提升。一方面,实施“青蓝工程”导师培养机制,对新教师进行跟踪培养;提供优质展示平台,举办多学科、多形式展示性交流活动,以赛促培帮助青年教师站稳讲台。另一方面,推进名师、名校长、名班主任“领雁”工程,充分发挥省、市、区名师工作室和市、区级名班主任工作室的辐射效应,促进名师成才。
截至目前,江门高新区(江海区)共有幼儿园50间,中小学校32所,其中公办学校26所、民办学校6所。现有教师共3100多人、学生5万多人。
病有所医
绘制“健康江海”蓝图
医疗是民生之需。
2020年底成立江海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区镇(街)两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现从无到有,填补了空白;20天火速建成PCR实验室,在疫情防控中诠释“江海速度”……近年来,江门高新区(江海区)医疗技术实现零的突破,创造了一个个奇迹,用实力和速度绘制“健康江海”蓝图。
近十年,江门高新区(江海区)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呈现了很多亮点:区人民医院完成健康管理中心大楼建设、国家标准化代谢性疾病管理中心建设、成人接种门诊建设、儿童免疫公共服务中心建设,并在全国首创将儿童免疫公共服务中心建到公园里;区中西医结合医院完成急救中心、礼乐街道社区服务中心建设;全区32个村级卫生站全面完成升级改造;江门市中心医院新院区建设工程正在全面推进……越来越多群众实现了就近就医的愿望。
近年来,江门高新区(江海区)还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成功创建国家卫生镇1个、省卫生镇1个,省级卫生村36个、市级卫生村36个,省级以上卫生镇、村覆盖率达100%,打造了一批“江海招牌”。同时,该区共建设健康示范村(社区)16个、健康促进示范医疗单位5个、健康促进示范学校15个、健康促进示范机关17个、健康促进企业12个。2021年,江门高新区(江海区)被评为省级健康促进区。
在基本公卫服务方面,该区14项基本公共卫生项目扎实推行,真正惠及群众,提供全生命周期的健康保障。创新打造“家庭医生+社工+志愿者”跨专业服务模式,将“社会工作者”引入到公共卫生服务工作中,有效推进落实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2021年,江海区人均预期寿命达到81.2岁,婴儿死亡率由3.4‰下降到1.25‰,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1.88‰,孕产妇死亡率为62.74/10万。
老有所养
构建居家养老“服务网”
老有所养,是老百姓质朴的愿望。
近年来,江门高新区(江海区)建设了全市首个公建民营社会化改革养老机构——江海区社会福利综合服务中心(瑞健颐养院),并于2021年通过复评,获评为省“三星级”养老机构;建设全市首个区级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设置在江海区社会福利综合服务中心1楼;建设57个镇(街)级、村(社区)级居家养老服务站点,构建“10分钟养老生活圈”。
同时,该区持续开展“平安通”惠民助困服务,为2098户服务对象安装了“平安通”,开展入户服务22407人次,电话主动关怀69139人次,处理紧急个案246宗,有效保障老年人的生命安全。同时,该区还在全市首创智能居家适老化改造方式,为20户适老化改造对象安装门磁感应、燃气警报、睡眠监测等智能设备,为50户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安装了烟雾报警器,均与“平安通”平台实现信息实时对接。在基层治理方面,该区还推动养老服务与“粤平安”平台对接,开展全区老年人数据摸查,把高龄老人、独居老人等特殊老年人群体纳入网格管理,借助网格员力量开展综合巡查工作。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为了实现老有所为,江门高新区(江海区)在外海街道墟镇社区、礼乐街道向东村试点实施互助养老积分计划,组建一支有80多人的“以老助老”志愿服务队伍,通过积分激励,由相对年轻的老年人照顾高龄老人,并通过专业培训,提高服务质量,形成良性循环。
幼有所护
撑起未成年人“保护伞”
一直以来,江门高新区(江海区)坚持“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的工作理念,不断完善社区与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社区志愿者、社会慈善资源的联动机制,社会各界的温暖关爱不断惠及更多孩子。
擦亮“全国农村社区治理实验区”品牌。江门高新区(江海区)创新设置了“互助爱心岗”“护苗成长岗”等党员义务岗位,2792名无职党员上岗履职,每年服务群众超过1万人次。同时,创新村规民约(居民公约)积分管理制度,采取正向激励和重点帮扶相结合的工作模式,最大程度调动居民群众参与未成年人保护的积极性。目前,全区1.3万户村(居)民、近4万人参与积分管理,不断催生“共建共治共享”活力。
擦亮专业个案服务品牌。江门高新区(江海区)连续多年以政府购买服务方式,依托专业社工力量开展困境未成年人专业个案服务,建立个案301个,跟进重点个案20个,解决14个,为未成年人提供心理辅导、精神支持等服务117人次。其中,“生命的曙光”等案例入选省级社会工作优秀案例,“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关爱保护”流程取得ISO9001认证。
擦亮合力关爱服务品牌。江门高新区(江海区)开展“携守相伴 益童成长”儿童服务项目,联合辖区9家社会组织党组织、27家社会组织(单位)发起关爱儿童行动,2021年以来共募集社会捐赠未成年人保护资金超180万元,社会人士参与守护困境儿童超2.3万人次。同时,启动“共建一个家”慈善公益项目,向25家企业共筹集了100多万元,为困境儿童家庭进行房屋修葺或重建,惠及困境儿童34人。
住有优居
实现“推窗见绿、出门入园”
“三线”规整、天然气入户、实现“推窗见绿、出门入园”……家住江海区仁美社区的张姨目睹了社区日新月异的变化,幸福感获得感满满。她说:“文明城市创建和老旧小区改造不仅美化了小区的环境,更方便了老百姓的日常生活,谁见了都说好!”
近年来,江门高新区(江海区)有序推进老旧小区改造和社区建设,通过信息化共享、建设停车场等方式着力解决“停车难”问题,进一步完善区内交通微循环,畅通区内路网,建设绿色城市、韧性城市、智慧城市、人文城市,提升人居环境质量、人民生活质量和城市竞争力。
同时,江门高新区(江海区)大力推进美丽家园建设,巩固和深化公园城市建设成果,有序推进沿江、沿河、沿交通主干线生态廊道建设,依托城央绿廊、白水带、龙溪湖等山水资源,做好“显山露水、治山理水”文章。如今,城央绿廊沿线有10多个主题不同的城市公园,引领了整个片区全要素改造和品质提升,推动了沿线船厂、纸厂、水泥厂等3个片区的更新改造,实施了沿线5个老旧小区的全要素改造。
如今,逛“口袋公园”已成为江海人生活的一种新时尚。截至目前,江门高新区(江海区)已建成包括社区公园、“口袋公园”、市政公园等各类公园超130个,从建设“城市公园”到打造公园城市,各类公园、碧道已逐渐覆盖整个城市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