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喜迎二十大 江门这十年
上一版3  4下一版  
用民生“温度”标注幸福“刻度”
      
 
 
版面导航  |    
上一期  
      
       
2022 年 10 月 12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用民生“温度”标注幸福“刻度”

我市举办各种培训和比赛,提高从业者技能。
“长者饭堂”为老人提供就餐服务。
今年开学季,我市一批公办学校投入使用。图为江门市第一中学景贤学校人才岛校区,学生正在上课。
我市大力推进“粤菜师傅”工程,助力市民就业、就好业。

    民生,事关千家万户,是必须时刻牢记的“国之大者”。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定不移增进民生福祉,统筹做好就业、教育、医疗、养老、脱贫攻坚等各领域工作,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洋溢在每个人的脸上。

    十年来,我市倾听民之意、关注民之忧、化解民之困、改善民之基,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提高保障水平、支持就业创业、优化民生服务,民生迎来“更上一层楼”的新高度,一幅高品质生活的新图景正在新时代侨都徐徐展开。

    文/图 赵可义 娄丹 张奕维

    朱磊磊 张翠玲

    鼓腰包

    百姓日子越过越红火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

    来自鹤山市双合镇的单亲妈妈英姐日子越过越好。她曾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后来在政策指引下参加了美发就业技能培训,随后又得到扶持补贴,在鹤山三中门前开起了“英姐美发店”。“现在门店深受周围街坊喜欢,已积攒了不少老顾客,日子越过越甘甜。”英姐说。

    英姐是我市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政策万千受惠者之一。打响脱贫攻坚战以来,我市深入开展城乡统筹帮扶改革、低保线和扶贫线“两线合一”改革、低收入对象帮扶改革等,全力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措施,全市建档立卡贫困户5097户16659人全部摘掉“贫困帽”,百姓生活越来越有奔头。

    随着脱贫攻坚成果日益巩固、乡村振兴稳步深入推进,农村集体经济活力逐步释放,村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据统计,2021年我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376元,是2012年的2倍多,村民的腰包越来越鼓。与此同时,城镇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比由2012年的2.38缩小至1.87,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的相对差距大幅缩小。

    拓岗稳岗是增收的关键之举。让百姓拥有稳定的收入渠道,是家庭幸福、社会和谐的保证。

    “通过学习,我的专业水平提高了。懂得越多,就越受雇主欢迎,工资也会更高。”庄娘花高兴地说。在接受了“南粤家政”(江门)产业园客家缘母婴护理公司20多天的育婴师岗前培训后,庄娘花成功与雇主签订服务协议,薪酬从原来的2000元左右涨到6000元以上。在“南粤家政”(江门)产业园里,已经有900多名像庄娘花一样的学员参与了适应市场需求的多门课程及培训服务,实现了精准就业。这是近年来我市实施“南粤家政”工程的一个缩影。

    十年来,锚定从“有业就”晋级到“就好业”目标,我市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强化就业优先政策,鼓励创业带动就业、多渠道灵活就业,完善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高质量实施“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三项工程,努力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

    十年来,我市累计实现城镇新增就业47.64万人,百姓就业门路越来越宽广。

    兜底线

    “保障网”更牢更密

    “在找新工作期间,我连续领取4个月失业保险金,还好有一份保障。”居民李龙因企业停工而失业,每月1548元的失业金给他再就业的勇气;

    来自江西的外卖骑手小朱,今年8月在我市以灵活就业的身份参加了失业保险。这位外卖骑手是今年1月开始实施的《广东省灵活就业人员参加失业保险办法(试行)》的受惠者之一;

    ……

    十年来,人民群众各项社保待遇水平稳步提高,企业退休人员月人均养老金从1351元增长到2318 元,城乡居民月人均养老金从55元增长到200元;月平均失业保险金由760元提高到1548元。社保参保人数从379万人增加到420万人。

    十年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有关部署,逐步建立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覆盖人群不断扩大,待遇水平不断提升,保障能力持续增强,百姓健康越来越有保障。

    社会保障是现代经济社会“减震器”。我市积极落实国家有关援企稳岗政策,助力稳定经济社会发展秩序。自2017年至今,我市全面落实“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系列政策,及时实施失业、工伤、生育缴费费率调整等暖企减负措施。包括实行失业保险费率下调,将失业保险费率由原规定的2%降至1%;用人单位医疗保险缴费比例下调至5.5%;生育保险缴费比例下调至0.5%;各参保单位工伤保险现行缴费费率统一阶段性下调50%。推出社保助企纾困“组合拳”,为全市超5万家企业发放失业保险稳岗补贴1.07亿元,为全市7.5万家企业发放一次性留工培训补贴近4亿元。

    对困难群众的兜底保障,更体现党和政府的民生厚度、政策温度。

    “太好啦,补贴又上调了,感谢党和政府!”家住蓬江区白沙街道的尹叔领到了950元低保金。今年,随着救助提标,尹叔一家的生活更加有了保障。

    近年来,我市全力兜住兜牢民生底线,将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作为一项重要民生工作抓紧抓实,建立起低保标准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居民消费价格水平相适应的自然增长机制,实现低保家庭和特困人员等低收入困难群体救助全覆盖。

    为保障困难群众生活水平,我市连续多年把提升底线民生保障水平列入市“十件民生实事”推动落实,城乡低保、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孤儿基本生活保障、残疾人“两项补贴”等底线民生保障水平持续提高,有力保障了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其中,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由2012年的210—350元,提升到2022年的950元。

    同时,我市通过低保按户和按人施保相结合,对高龄、残疾、重病等特殊困难群体减除收入审核低保,实施低保渐退等政策,合理扩大救助范围,进一步织密织牢民生兜底保障安全网。

    优服务

    群众幸福指数节节升

    学生黄楚峰家住蓬江区棠下镇石头村,原就读于棠下镇石头村陈垣纪念学校。今年9月,随着范罗冈小学华盛校区正式启用,他和小伙伴们一起成为了这所新学校里的一员。

    能在家门口就读名校,这让黄楚峰一家兴奋不已。“崭新的学校、宽敞的教室、完善的配套设施、有特色的教师团队……这一切都很好,我认为这是江门教育高速发展的体现。”黄楚峰的妈妈陆玲彩表示,新学校的环境很好,孩子很喜欢。开学一个月,孩子不仅学习态度变积极了,而且会主动要求早点去上学,变化让人欣喜。

    今年开学季,范罗冈小学华盛校区、江门市第一中学景贤学校人才岛校区、开平市风采实验学校等一批公办学校投入使用。明亮的教室里,教学设施日益完备,传来琅琅读书声;宽阔漂亮的操场上,孩子们追逐嬉戏,灿烂的笑脸是最美的风景;三尺讲台上,老师的教学方式更加灵活,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课堂氛围活跃又融洽……通过教育扩容提质,广大群众期盼的美好教育愿景正一步步照进现实。

    从“有学上”到“上好学”,江门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努力推动基础教育与城市共同发展,千方百计建学校、增学位、提质量。2016年以来,我市实施义务教育“三二一”工程,新建中小学校29所,新增学位5.26万个;义务教育实现全面覆盖,小、初、高学生的升学率分别达到100%、99.17%、96.3%;截至目前共有7所高等院校,较2012年增加4所;2021年全日制高校在校学生达到64019人,是2012年的2倍左右。

    除了“上好学”,人民群众还期盼看病更方便更实惠,期望从“病有所医”到“病有良医”。数据显示,十年来,江门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稳步提升,2021年全市共有床位数25789个,比2012年多10162个;每千常住人口床位由2012年的3.49张增加到2921年的5.33张,全市卫生工作人员由2012年的25623人增加到2021年的40637人,医疗服务能力不断增强。

    从“老有所养”到“老有颐养”——全市备案运营的养老机构98家、养老机构床位16086张,养老机构医养结合覆盖率达100%,基本养老服务供给稳定;今年1—9月,全市10.88万人领取高龄老人政府津贴,发放高龄老人政府津贴4307万元;推动“平安通”提质扩面,平台现覆盖69个镇(街),累计服务对象约3.4万人……

    从“住有所居”到“住有宜居”,近年来,我市先后开展了宜居社区创建、老旧小区改造等工作,顺利完成103个绿色社区创建,高品质完成13个大型公园、逾200个中小型公园、81个口袋公园建设和升级改造,群众住得越来越舒心。

    幼有善育、学有优教、病有良医、老有颐养、住有宜居、弱有众扶……十年间,聚焦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一桩桩民生实事、一项项民生保障,无不回应民生关切,体现民生温度,成就民生幸福。

    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我市将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提升民生兜底保障水平,切实加强基本民生服务,汇聚民生保障力量,持续增进民生福祉,建设更加温暖的幸福江门,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懈努力。

 
 
Copyright©2003-2006 jmnews.com.cn, JiangMen Daily Press. All Rights Reserved.
江门日报社主办 江门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网络新闻编辑部制作及维护 联系电话:86-0750-3502626
粤ICP备0507909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50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