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0版:喜迎二十大 江门这十年
上一版3  4下一版  
绘就“诗和远方”新画卷
      
 
 
版面导航  |    
上一期  
      
       
2022 年 10 月 12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侨都赋能 文化铸魂
绘就“诗和远方”新画卷

乡村精品民宿如雨后春笋般出现。
中西合璧的碉楼建筑凝聚着百年侨文化的厚重积淀。郭永乐摄
古兜温泉风光。
江门正以独特的魅力吸引着越来越多人的目光。图为下川岛。

    金秋十月,云淡气爽。走进开平塘口镇强亚村,古色古香的碉楼、居庐点缀在稻田和青山绿水之间,一幅优美的生态画面引人入胜。得益于“开平碉楼与村落”这张世遗名片,强亚村近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侨心回归,村强民富。

    强亚村的发展无疑是江门文旅发展的缩影之一,中西合璧的碉楼建筑,凝聚着百年侨文化的厚重积淀,有着乡村自然景观的钟灵毓秀,更有着十年来与时俱进的文旅新声。

    侨都赋能,文化铸魂。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文化和旅游工作取得新成就。十年来,在江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部门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文化、广电、旅游的各项决策部署和省委工作要求,坚持文化铸魂、文化赋能,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侨乡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和旅游业繁荣发展,绘就“诗和远方”新画卷。

    ——这十年,文化产业发展可谓“日出江花红胜火”;

    ——这十年,旅游产业发展可谓“春来江水绿如蓝”;

    ——这十年,文旅融出新天地,且以诗意共远方。

    从历史走来,向未来奔去。在竞相发展的文化大舞台上,江门正以独特的魅力吸引着越来越多人的目光,成为越来越多人向往的“诗和远方”!

    文/图 何雯意

    数说成效

    文物保护

    完成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截至目前,全市已登记的不可移动文物3700多处,其中新发现1688处,复查文物数量居全省第一,登记总量居全省第二。全市已核定公布的不可移动文物1770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239处,其中国家级5处、省级50处、市(县)级184处。全市已录入并上传至全国可移动文物信息登录平台藏品数据5万多件/套,登录数量居全省第二位。

    截至2022年9月,我市有各级非遗项目共231项,其中国家级8项、省级26项。在世非遗传承人共235人,其中国家级2人,省级17人。

    文化公共设施

    全市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在全省率先实现100%全覆盖,全市各级公共文化服务场馆实现全覆盖, 行政村(社区)全部建有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

    全市“粤书吧”达到25座,数量居全省第一。

    文旅品牌

    全市共有33个国家A级旅游景区,48个省级旅游品牌项目。

    全市累计创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2条、省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重点县1个、省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镇和示范点23个。

    全市共有4个村获评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15个村获评广东省文化和旅游特色村,4个镇获评广东省旅游风情小镇;9条乡村旅游线路入选广东省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名单。

    寓教于游

    传统文化“活”起来

    历史悠久,人文荟萃。这是对江门历史文化资源最好的概括。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加大了文物保护力度和文物利用。截至目前,全市核定公布不可移动文物1700多处。

    陈白沙祠、开平风采堂、司徒美堂故居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江门甘化厂制糖分厂入选国家工业遗产名单,是全省现有的3个国家工业遗产之一;开平立园、新会金牛山华侨义冢等多处文物点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新增红线女故居、龚昌荣故居等一大批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一直以来,江门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文物保护和利用工作,推动文物工作不断取得新进展,获得新成就。一个个被保护、利用的项目便是最亮眼的答卷。

    走过十年,我市丰富的文化遗产找到了新的呈现形式、表达方式,收获了更丰富的时代价值。

    广袤五邑大地上,星罗棋布的文化资源正在转化为一个个寓教于游的红色景区,成为广大党员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加强党性修养的有效载体,成为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传承红色基因、接受红色精神洗礼的生动课堂。鹤山市宅梧镇靖村的余氏宗祠是清代建筑,亦是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司令部旧址,这座百年老建筑,以展馆内翔实的史料和图片展示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的战斗历程、部队成立的场景;台山海口埠曾是百年前台山华侨出海创业的起点,如今正默默诉说着华侨筚路蓝缕、爱国爱家的故事……

    博物馆、美术馆等场馆策划多项活动,通过系列线上、线下活动,生动展示传统文化、文物背后的故事,让藏品“说话”,让文物“活”起来。去年4月,我市《侨心向党 同心圆梦——五邑华侨与中国共产党专题展》入选“中宣部、国家文物局联合推介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精品展览名单”,是全省入选的三个精品展览之一;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与江门市委宣传部、江门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首次联合举办《家国情怀寄尺素——江门五邑银信(侨批)展》展览直播,利用“云端”为海内外公众奉上直播的“银信文化大餐”;5月,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公布2021年全国美术馆馆藏精品展出季活动目录,江门市美术馆《井喷的年代——中国侨都(江门)1869—2019华侨华人美术历史文献展》项目入选,是我省唯一一个地级市美术馆入选项目。今年,该项目入选全国美术馆馆藏精品展出季活动优秀项目,是近10年来广东省地级市美术馆第一次获此殊荣。

    文物“活”起来,融入现代生活。启明里是江门城区13个百年华侨古村落之一,经过活化更新,如今已经是江门新的文化地标,是市民、游客打卡的好去处。“大家在这里温习城市历史,走进其中,就好比走进一条时光隧道”。此前,“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主持人陈贝儿来到启明里时曾如此感慨。

    历史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历史的血脉。在传承侨乡文化,加强文物保护与利用中,我市丰富的文化遗产在不断走进日常生活的同时,也“活”起来“火”起来了,一幅经济社会与历史文物共同发展的美好画卷正在侨乡大地铺展开来。

    侨都赋能

    侨文章“写”起来

    中国侨都华侨华人博物馆,收藏着数万件海内外华侨实物和史料,置身其中,仿佛在翻阅一部看得见的历史。今年8月,升级改造的市侨博馆新馆开放参观。中国侨都华侨华人博物馆是江门市重大文化项目和民生工程,是江门市委、市政府推进“侨都赋能”工程,打造华侨华人文化交流合作国家平台的重要载体。

    当下,江门正推动文化强市建设,全力做好新时代“侨”文章,全力推进“侨都赋能”工程,高水平建设华侨华人文化交流合作重要平台,在促进中外文明交流互鉴中,展现侨都担当。

    高屋建瓴,一幅与“侨”有关的新画卷正在五邑大地描绘。广东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正式印发《江门华侨华人文化交流合作重要平台建设方案》,市政府出台《江门华侨华人文化交流合作重要平台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江门便利华侨华人投资制度专项改革试点方案》。

    谋之而后动。江门被赋予建设华侨华人文化交流合作重要平台的重要使命,已初见成效。

    ——加强对侨乡文化的保护。创建国家级侨乡文化(江门)生态保护实验区工作正扎实推进中,增强与华侨华人沟通,增强他们对“根、魂、梦”的认同感。

    ——侨文化名片不断被擦亮。“侨心向党 同心圆梦——五邑华侨华人与中国共产党”专题展被纳入“中宣部、国家文物局联合推介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精品展览名单”,“家国情怀寄尺素——江门五邑银信(侨批)展”在北京、广州等地展出获得广泛关注。两个展览都被评为“2021年广东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展览”。

    ——重大文旅项目加快推进。日前,赤坎古镇项目将于明年试业运营的消息引发关注,这个集华侨文化和乡村振兴于一体的展示平台令人期待。此外,古劳水乡项目古劳圩滨水商业街等二期工程正在施工,台山川岛浪漫海岸项目上半年顺利开工……我21个重大文旅项目正加快推进。

    ——文化旅游交流更加密切。我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积极加强与大湾区城市的文化旅游交流,组织参加澳门旅游展、广东旅博会和深圳文博会等大型文旅展,举办系列文旅营销活动,还与上海春秋、广之旅等品牌旅行社合作开展“长三角游客江门专线游”“20城联动 千团游江门”等活动。

    下好“先手棋”,一张张耀眼的画卷正在绘就:对世界记忆遗产“侨批档案”的挖掘、保护与活化,开启了丰富的创新实践;精心筹划梁启超先生诞辰150周年纪念活动,旨在打造高端文旅城市客厅;为着力讲好本土名人故事,推出“五邑侨胞耀中华”短视频网络宣传项目……从江接四海、门纳百川的千年侨都,到如今扮演粤港澳大湾区承东启西关键角色的珠江西岸新增长极和沿海经济带上的江海门户,江门正在延续千年文脉,推进“侨都赋能”,做好时代“侨”文章。

    产业结合

    全域旅游“火”起来

    春天,瑷露德玛芦荟庄园内,花开正旺的芦荟花犹如金色稻田,让人仿佛置身美式风情乡村;夏天,黑沙湾、浪琴湾、海角城等滨海景区的蓝天、海浪让人心驰神往;秋天,台山中国农业公园内禾海稻浪让人仿佛进入金色海洋;冬天,颐和温泉、康桥温泉等温泉景区中,涓涓暖流蒸腾出的热气让人体验康养之旅……得益于全域旅游的发展,在台山,处处皆景,四季皆景。

    2019年,《江门市促进全域旅游发展实施方案》印发,全面部署江门市全域旅游工作。蓝图绘就,为全域旅游发展指明方向。2019年,台山市成功入选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名单。2020年,开平入选第二批广东省全域旅游示范区名单。今年9月,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正式公布第五批广东省全域旅游示范区名单,我市新会、恩平两地榜上有名。

    奋勇正当时。近年来,我市结合侨乡实际,推动产业融合,激发新动能、形成新优势,走出了一条具有江门特色的“旅游与产业良性互动、文化与经济融合渗透”的全域旅游发展之路。

    一幅全域旅游的多彩画卷正徐徐展开——

    去年,我市成功入选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甘化厂入选国家工业遗产,恩平泉林黄金小镇休闲旅游区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开平塘口镇强亚村入选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名单,开平、台山入选“2021中国县域旅游发展潜力百强县市”……目前,我市共有33个国家A级旅游景区,4个国家乡村旅游重点村和48个省级旅游品牌项目,文化旅游产业实力持续提升。

    全域旅游的发展,激活乡村沉睡资源。全域旅游的推进,让乡村留住乡愁。2020年,第一张民宿登记证照开出,越来越多的民宿走上规范化运营之路,乡村精品民宿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成为全域旅游的重要载体。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江门民宿达300多家,其中登记在册民宿达76家。

    如今,江门大力实践全域旅游驱动型的乡村振兴发展模式,“主客共享”的乡村旅游新格局正在形成。精品民宿以点带面,与乡村旅游示范村、乡村旅游精品线路联动,推动乡村旅游发展,为乡村产业振兴注入新动能。目前,全市共有4个村获评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15个村获评广东省文化和旅游特色村,4个镇获评广东省旅游风情小镇;9条乡村旅游线路入选广东省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名单。

    据不完全统计,江门民宿的发展直接带动约1500名村民就地就业。民宿经济的快速发展,盘活了农村闲置资源,增加了农村就业岗位,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致富了一方百姓,重振了特色文化,已成为助力乡村振兴和集聚各种资源要素的新业态。

    文旅融合

    侨乡大地“美”起来

    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密不可分。

    十年来,在江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相互促进、相得益彰。一个又一个彰显独特文化魅力的旅游目的地令人向往,“诗”和“远方”的牵手令这片土地不断焕发出新的光彩。

    国庆假期夜晚时分,走进华侨城古劳水乡,灯光旖旎,游人如织,一派热闹景象。坐船夜游、水陆演艺、璀璨烟火、建筑夜景……水乡夜经济在这里被激活。2019年,华侨城的入驻,让古劳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曾经,古劳村是省级非遗项目“三夹腾龙”的发源地,更是影后胡蝶、“王老吉凉茶”创始人王泽邦的故乡;如今,华侨城古劳水乡成为人们奔向“星辰大海”的选择之一。

    文旅融合,让侨乡更美。而这样的嬗变,并非此一处。近年来,江门于高处着眼、实处着手,奋力书写文旅融合华章。

    放眼远处,文旅融出新天地:生态文化+旅游,小鸟天堂国家湿地公园顺利通过验收,如今正和梁启超故居联合创办国家4A旅游景区;工业文化+旅游,新会古典家具城展现新会红木文化,既是国家3A级旅游景区,也是新会第一个以“红木家具”为主题的旅游景区;陈皮文化+旅游,打造了陈皮古道、新会陈皮村、陈皮小镇、陈皮文化主题酒店月泉湖居等文旅融合体……

    着眼近处,“诗情画意”触手可及,公共设施建设和服务让市民享受家门口的诗意。全市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在全省率先实现100%全覆盖;已建成14个省文化和旅游服务“两中心融合试点”;全市“粤书吧”达到25座,数量居全省第一。全市十分钟文化圈、周末有戏、结对子种文化进基层、高雅艺术进景区等文化品牌建设深入推进……

    时代巨变,一步千年。这非凡的十年,江门文旅产业深度融合,优质文旅产品持续供给,重点文旅项目加速推进,助力全域旅游发展。如今的江门文旅,正以敢闯、敢创、敢干的精神,不断革故鼎新,勇往直前,奏响发展新乐章。

 
 
Copyright©2003-2006 jmnews.com.cn, JiangMen Daily Press. All Rights Reserved.
江门日报社主办 江门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网络新闻编辑部制作及维护 联系电话:86-0750-3502626
粤ICP备0507909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50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