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喜迎二十大 江门这十年
上一版3  4下一版  
十年擘画发展改革蓝图 奋进新征程绘就新画卷
      
 
 
版面导航  |    
上一期  
      
       
2022 年 10 月 13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市发展改革局加快推动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十年擘画发展改革蓝图 奋进新征程绘就新画卷

江门站。

    在江门工作的全先生老家在湛江,近些年交通基础设施的变化让他备感舒心:“以前坐汽车一遇到节假日堵车就要七八个小时。现在江湛铁路开通后,仅用2个多小时就能到达,让我常回家看看的梦想变成了现实。”和全先生的好心情一样,换上新能源汽车的小毕最近喜笑颜开:“现在方便极了,往粤西方向沿途的充电站、充电桩越来越多,吃个麦当劳的时间就能充满电。”

    谈到近年来江门的变化,德昌电机(江门)有限公司健康安全环境经理吴东伟说:“政府办事的工作效率非常高,我们企业未来将继续在江门投资和发展。”来自深圳的广东中奕照明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谭鑫也高兴地表示:“政府出台的各项政策措施靠前发力,为我们企业提供了很大帮助,企业员工的干劲更足了。”

    一件件民生“小事”,折射出来的是让人民生活幸福的“国之大者”。十年来,按照市委、市政府的部署,市发展改革局加快推动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助力我市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实力持续增强。

    十年来,江门市GDP从2012年的1892.98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3601.3亿元,人民生活水平更高了;江门市重点项目年度完成投资额从2012年的341.33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1212.83亿元,发展后劲更足了;江门市轨道交通道路里程从2012年的95公里增长到如今的220公里,人民出行更方便了;江门粮食应急供应网点从2012年的53家增长到2021年的112家,2021年粮油工业总产值达305亿元,江门人民的饭碗端得更牢了!

    文/图 陈敏锐 邝浩斌

    关键词 投资

    投资总量翻一番 迈入2000亿元台阶

    中创新航江门基地项目从签约到动工仅50天;M1主厂房从施工到封顶88天;M2主厂房从施工到封顶仅用78天,比预计工期提前16天。由于江门优越的投资环境,中创新航今年6月再次提出扩大投资规模;计划投资66亿元的赤坎华侨古镇项目(一期)计划2023年元旦试运营……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紧紧围绕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补短板的总体要求,精准扩大有效投资,不断优化投资结构,固定资产投资呈现规模效益提升、结构持续优化的良好态势,对推动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我市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平稳增长。2012年至2021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总量由2012年的850亿元增加到2021年的2012亿元,投资总量实现翻一番,年均增长12.4%。

    投资结构不断优化。第三产业投资增速快于投资整体增速,2012至2021年,第三产业投资年均增长17.3%,投资占比从2012年的39.64%上升到2021年的62.4%;社会领域投资增速较快,2012年至2021年,我市民间投资年均增长15.4%,占全部投资的比重均稳定过半,其中2021年为66%,成为拉动投资增长的重要力量。

    全市重点领域建设成效显著。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持续加大基础设施领域投入,加快推进重大交通、水利等传统基础设施建设,超前布局5G互联网、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2012至2021年,全市基础设施投资年均增长11.3%,年均增速超过两位数。广珠铁路、江湛铁路、南沙港铁路、广中江高速、开春高速、江门大道等一批重大交通项目建成通车,交通建设实现历史性跨越。以潭江河流治理工程、龙泉窖水闸泵站工程等重点水利建设项目为引领,水利防洪减灾基础设施持续完善。高品质完成13个大型公园、逾200个中小型公园、81个口袋公园建设和升级改造,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关键词 改革

    多项改革举措实现全国、全省率先

    发展的问题要用改革的办法来解决。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示:“改革关头勇者胜,我们将以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的决心,义无反顾推进改革。”

    近年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省有关营商环境综合改革工作部署,创新推进经济体制领域改革取得新进展,在2022年全省营商环境评价中位居第二档次前列;城市信用排名位居全省前列;在推进便利华侨华人投资制度专项改革试点、深化商事登记制度改革、税收征管体制改革等方面多项改革举措实现全国、全省率先,创造和形成了一批好的经验做法。

    商事制度改革更加纵深推进。“多证合一”“证照分离”改革项目成为首批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项目,微信智能办照、政银通办、不动产交易登记集成服务等做法在全省范围得到推广。

    知识产权保护利用更全面。我市获批设立国家知识产权局商标业务江门受理窗口、全省首批香港知识产权问询点。成功推动全省首宗地理标志(新会陈皮)质押融资项目落地签约,是全国首宗超5亿元的地理标志质押融资项目。

    贸易自由化便利化水平更高。我市建成江门大广海湾保税物流中心(B型)、中国(江门)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正式启动江门跨境电商B2B出口试点业务,提升江门地区跨境电子商务通关便利化水平,并抢抓RCEP发展机遇,推动成立全国第一个RCEP经贸科技文化合作交流中心。

    企业融资渠道更多。我市推动“粤信融”“中小融”“信易贷”等数字化融资平台的应用,通过大数据、区块链等金融科技赋能,提高银行审贷效率;探索江澳跨境金融信用互认首创模式,在全省首创“高新技术企业跨境融资+专项补贴”模式。创新推出“陈皮贷”“大米贷”“鳗鱼贷”等特色农业产业信贷产品。

    在江门办事更便利。江门市级、蓬江区、台山市行政服务中心获评全省标杆大厅,并创新开通“江港”“江澳”跨境通办政务服务专区,成为首个地级市设在境外的综合类政务服务专区。同时,我市在全省率先建立“税务+科技”共治机制,通过“立体画像分析”助力纳税人应享尽享税收优惠。深化纳税缴费便利化改革,持续拓展“一次不用跑”“非接触式”办税费服务。持续深化不动产登记“税证联办”,推出全国首个不动产登记税证离岸远程智能联办服务模式。

    关键词 联通

    “十字形”高铁网架支撑珠西综合交通枢纽格局

    “近年来,江门站陆续开通广州、成都、昆明、济南方向始发列车,广大市民可在江门站乘车前往广州、武汉、成都、济南、郑州、长沙、石家庄、昆明、南宁等9个省会以及深圳、汕头、佛山、韶关、郴州、桂林、贵港、百色等20余个城市。”江门站营运方相关负责人说。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承东启西”的重要节点,江门是大湾区连通广东西部和中国大西南广大地区的枢纽门户。瞄准珠江西岸综合交通枢纽,江门肩负大江之门的枢纽使命。

    回望这十年,乘着时代东风,轨道上的“江门号”全速前进:2012年12月29日,广珠铁路竣工运营,改写了珠江西岸无货运铁路的状况,更充分发挥了江门面向港澳沿海、背靠内陆腹地的地缘优势;

    2018年7月1日,江湛铁路首发列车驶出,历经4年建设的江湛铁路,结束了西部台开恩三市不通铁路的历史,江门迈入高铁新时代;

    2020年11月15日,历时3年建设的珠西综合交通枢纽江门站开始售票运行,填补了珠江西岸无大型综合交通枢纽的空白;

    2021年12月31日,南沙港铁路正式开通,对降低我市货物出口综合物流成本,进一步扩大我市物流通道覆盖面,全面发挥海铁公联运优势,进一步打造高水平、现代化、国际化的珠西国际物流中心具有重要的意义……

    随着江湛铁路、广珠城际、广珠铁路等项目建成通车,当前,江门轨道里程达220公里,加速融入“轨道上的大湾区”。

    而如今,珠江口两岸互联互通首条高速铁路深江铁路已全线开工建设,对接珠三角枢纽(广州新)机场的珠肇高铁正加快建设。深江铁路自江门站出发,是构建珠江口东西两岸互联互通的第一条高速铁路,在深圳北站与广深港高铁衔接,直通深港;珠肇高铁珠海至江门段自江门站出发,引入珠海鹤洲站,与广中珠澳高铁鹤洲至横琴段贯通,连接珠澳;珠肇高铁江门至珠三角枢纽(广州新)机场段自江门站出发,经鹤山西站快速对接珠三角枢纽机场……

    轨道交通优势也一步步转化为江门的物流优势、产业优势和竞争优势。今年3月16日,“江门号”中老国际货运班列首发,成为江门连接东南亚的高效便捷新通道;4月28日,“江门号”中欧国际货运班列首发,成为珠西粤西地区首趟中欧国际货运班列,进一步提升江门在珠西粤西地区国际物流枢纽地位。

    “江门号”中老国际货运班列、中欧国际货运班列的开通运营,配合联动后续珠三角新干线机场(货运为主),江门在海运、铁路、陆运、空运各环节上的优势将更加突出,“买全球、卖全球”的国际物流基地将加快形成。

    关键词 合作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

    时代赋予江门荣光。

    2019年2月,《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正式发布,8月,出台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2021年9月5日,《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总体方案》全文发布;9月6日,《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改革开放方案》正式出炉。2022年6月14日,《广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总体方案》对外发布。中央一系列重磅政策部署,含金量之高、改革开放力度之大、发展举措利好之多前所未有,必将形成强大的辐射带动效应。

    江门是粤港澳大湾区重要节点城市,位于粤港澳大湾区承东启西的发展核心区,是海外华侨华人观察广东乃至中国的重要窗口,与港澳历史渊源深厚,地缘相近,人缘相亲。近年来,我市抢抓“双区”和两个合作区建设、RCEP生效实施等重大机遇,推动我市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取得扎实成效。

    2018年10月,我市成立由书记任组长、市长任常务副组长的市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2019年1月,领导小组成立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等6个专项小组,3月进一步调整为12个专项小组。

    同时,我市印发实施大湾区实施方案、三年行动计划、支持深圳先行示范区行动方案、“十四五”实施方案、年度工作要点等系列政策文件,为大湾区共融互通提供强有力的政策支持。

    建设好大湾区,关键在创新。我市积极融入广珠澳科技创新走廊,江门中微子实验室、江门双碳实验室、市域社会智慧治理“两中心一基地”等重大项目加快建设。全市高新技术企业存量突破2194家,江门高新区综合排名跃升4位排名第55位。建成科技企业孵化器35家,其中国家级3家、众创空间35家、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孵化基地5家。推动粤澳科技创新联合资助地市联动项目落地,成为全省三个落地地市之一。

    栽好梧桐树,引得凤凰来。我市不断提升特色合作平台建设水平,江门大广海湾经济区加快建设,成立全国首个RCEP经贸科技文化交流中心。银湖湾滨海新区开发建设加快,引进澳门国际健康港、粤海智造创新港等产业项目,广州华立学院(江门校区)、新澳重大技术装备创意创业园等项目扎实推进。同时,高水平建设江门华侨华人文化交流合作重要平台,中国侨都华侨华人总部加快规划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江门)高质量农业合作发展平台建设纵深推进,成功创建广东省丝苗米优势特色产业集群项目。

    合作更深入,关键在产业。我市高标准推进产业合作,建设规划总面积1395平方公里的江门大型产业集聚区,11个特色产业园区规划建设工作全面铺开;深江产业园加快建设,深江合作不断焕发新活力。江门市全球招商大会首次发布江门产业招商地图,现场签约项目111个,计划投资总额超1661亿元。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三年来,伴随着规则机制“软联通”的纵深推进,粤港澳三地合作更加深入,进入融合发展新阶段。我市不断深化规则衔接机制对接,省级便利华侨华人投资制度专项改革试点各项工作加快落地见效,江门纳入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QFLP)试点城市、便利“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证”申办等两项省级支持事项率先落地。华侨华人公共法律服务国家平台加快创建,五邑公证处纳入司法部、外交部海外远程视频公证试点范围。全国首创港澳跨境通办政府服务综合专区,港澳同胞不出关即可办理超450项江门事项及100多项省内其他地市事项。

    江门更是成为全国首批实现港澳居民跨境人民币购房城市,并打造大湾区重要“米袋子”“菜篮子”,积极培育“少年中国说”“世界青年大会”等粤港澳台侨青少年交流活动品牌,让融合的情更深、更浓。

    关键词 协调

    打造区域平衡发展综合试验区促进东西部协调发展

    千钧将一羽,轻重在平衡。近年来,江门坚持区域协调发展,打造区域平衡发展综合试验区,持续推进东西部共同富裕,以区域协调发展的大战略、大视野、大格局出发,增强江门城市竞争力,提高高质量发展成效,擦亮共同富裕成色,同时为全省解决区域协调发展问题奉献“江门智慧”、提供“江门方案”。

    全局上谋势,关键处落子。江门不断完善顶层设计,成立江门市区域协调发展领导小组,落实“市四套领导班子+市直部门挂钩联系制度”工作部署,印发《市领导同志定点联系县(市、区)工作方案》《市直部门牵头挂钩联系县(市、区)方案》。各县(市、区)结对合作全面铺开,均已签署对接合作框架协议。

    江门积极探索成立区域平衡发展基金,重点支持西部人才引进、基础和职业教育、产业园区建设等先导关键领域,并开展区域平衡发展综合试验区建设思路研究、区域平衡发展政策体系研究专项课题编制,在东部城市能级量级提升、西部优势资源转化、公共服务均等化等方面深化研究。

    与此同时,我市主动对接省产业转移最新政策,成功争取将台山、开平、鹤山、恩平纳入产业转移承接范围,完善承接产业有序转移多元化平台思路,高标准规划建设“一核四片区”承接产业转移主平台,推动各类政策资源在主平台内叠加共享,以此带动西部地区自身造血能力,促进全省区域协调发展。

    此外,西部公共服务水平也得到了持续提升。省市4家“三甲”医院组团式紧密型帮扶台山市、开平市、恩平市6家县级公立医院,有效提升受援医院综合服务能力、重点学科建设和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水平。

    东西部基础教育也得到了优质均衡发展。我市积极推进中小学学位扩容建设,预计2022年可在西部完成新增学位约8000个;大力推动跨区域集团化办学,台山市白沙镇中心小学、开平市谭宏帙纪念小学、恩平市恩城中心小学等十几所西部学校加入蓬江区、新会区、鹤山市等东部地区优质教育集团。“江门市智慧教育平台”加大对西部的教育资源支撑力度。

    同时,我市也积极加大西部地区人才引育、就业创业支持力度,江门首个“园区技校”项目江门市技师学院恩平智造学院正式落地。全市“三支一扶”在岗人员共228人,西部183人,占到80%。

    关键词 安全

    粮食能源安全进一步得到保障

    近年来,市发展改革局坚持统筹发展、改革与安全的关系,全力以赴防风险、保安全、护稳定。

    粮食安全方面,多年来,我市党政同责,坚决扛稳粮食安全政治责任,切实抓好粮食安全保障各项工作,成效显著。2011年起,江门市在粮食安全责任考核中,多次获得全省第一或名列前茅,受到省通报表扬。

    科技兴粮,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我市积极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2021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18.6万公顷,总产量99万吨,总产量连续三年创新高;在全省率先完成“十三五”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建成高标准农田近13.9万公顷;主要农作物综合化机械水平达67%,水稻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达91%,位列全省第一。

    增强储备,粮食安全保障基础进一步夯实。我市建立“市级为主、县级为辅、分级负责”的粮食储备管理体系。地方政府储备粮规模可满足全市常住人口半年以上市场供应,成品粮油储备可满足15天口粮和21天口油消费。统筹做好军粮供应,切实保障军需民食。

    加大投入,粮食仓储设施建设扎实推进。我市优化粮食仓储设施布局,补齐成品粮储备仓容短板。2021年全市粮食有效达仓容131.62万吨,较2012年增长114.2%。加快推进江门市保障粮食安全金岭粮库扩建工程等建设,预计新增仓容29.04万吨。

    保供稳市,粮食应急保障体系不断完善。我市补齐“米袋子”产品生产加工能力短板,全市建成稻谷日加工能力200吨以上的原粮应急加工企业5家,应急加工企业30家,粮食日加工能力3260吨;粮食价格监测点57个,应急供应网点112个,大米日供应能力5200吨,应急保障网络实现镇(街道)全覆盖。

    提质增效,粮食产业迈向高质量发展。我市以“中国优质丝苗米之乡”为依托,创建“江门大米”产业联盟,整合优质粮食产业链各环节龙头企业71家,推动产购销一体化。培育全国“放心粮油”示范企业4家、“广东省好粮油”产品4个、“广东好大米十大品牌”2个。2021年全市粮油加工业实现工业总产值超过305亿元,较2016年增长82.6%。

    而在能源安全方面,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深入践行新发展理念,全面贯彻落实能源革命战略,积极推进能源领域保供应、调结构等工作,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为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有力支撑。当前,我市形成多元清洁电力供应体系,能源储运设施日益完善。

    台山核电一期两台单机容量175万千瓦的EPR三代核电机组,于2018年12月、2019年9月相继投入运营,粤电新会电厂、华电福新江沙电厂、中电连海电厂、新会双水发电三厂等骨干电源建成投产,台山渔业光伏产业园、通威渔光一体现代渔业产业园、鹤山双合农业光伏发电等一批集中式光伏发电项目建成并网。截至目前,全市电源装机容量超1200万千瓦,总装机容量仅次于深圳、阳江,居全省第三,形成以火电、核电为基础,风电、光伏发电、水电等可再生能源全面发展的多元化清洁电力供应体系。

    全市已形成以4座500千伏变电站为中心、30座220千伏变电站紧密联系的主干电网架构,电网整体供电能力充裕;建成2条共202公里天然气高压主干管网,基本实现天然气高压管网各县(市、区)全覆盖;全市共建成425座加油站,12座储备油库,初步构建与经济发展相适应、能够满足市场需求的成品油零售服务体系。

 
 
Copyright©2003-2006 jmnews.com.cn, JiangMen Daily Press. All Rights Reserved.
江门日报社主办 江门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网络新闻编辑部制作及维护 联系电话:86-0750-3502626
粤ICP备0507909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50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