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T02版:
上一版3  4下一版  
用心守护人民健康 用情绘就幸福底色
      
 
 
版面导航  |    
上一期  
      
       
2022 年 10 月 14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江门市卫生健康局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
用心守护人民健康 用情绘就幸福底色

“两院一体”医养结合模式获国家卫生健康委推广。
压实推进各类人群新冠疫苗接种。
江门华侨华人首届中医药论坛的顺利举行,是我市中医药事业蓬勃发展的真实写照。

    健康,连着千家万户的幸福,关系国家民族的未来。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江门市卫生健康局全面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抓改革、促发展、惠民生、打硬仗,在大战大考中交出了一份“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温暖答卷。

    “两院一体”医养结合模式获国家卫生健康委推广,县域医共体建设获全省通报表扬,严重精神障碍管理治疗工作获评全省第一,国家卫生城市病媒生物防制效果评估等多项工作走在全省前列……一批具有江门标识度的卫生健康改革发展成果已经形成,一个共建共享的“大卫生、大健康”工作格局初步构建,一幅健康江门的幸福图景正在展开。

    文/江门日报记者 邓榕 通讯员 林升云 图/邓榕 林升云 郭永乐

    1 党建引领

    筑牢生命安全防线

    根本固者,华实必茂。党的十八大以来,市卫生健康局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定不移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紧扣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在磨砺中坚守初心,在奋斗中勇担使命,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

    公共卫生是全民健康的基石。面对新冠肺炎疫情这一百年来全球最严重的传染病大流行,市卫生健康局根据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总策略,落实落细常态化疫情防控措施。全系统党员干部全身心、全天候投入到疫情防控工作中,生动践行伟大抗疫精神。

    编好责任落实“组织网”。市卫生健康局肩负市“二组五专班”牵头职能,组建局内“一办八组八专班”抗疫梯队,带领全市医务人员投身抗疫最前线,做到全方位参谋、全时刻准备、全过程作战。

    织密哨点监测“侦察网”。全市建成全覆盖预警哨点网络,排查疫情防控风险点和薄弱环节,确保“应筛尽筛”。

    织严核酸检测“监测网”。推动核酸检测能力扩容建设,核酸检测能力较疫情初期提高近2000倍,单日最大检测量提升到65万管,检测时效性获省通报表扬,确保“应检尽检”。

    筑好隔离观察“管控网”。集中隔离点实行“准医院”模式管理,规范有序推进市集中隔离观察点储备和管理,确保“应管尽管”。

    织牢疫情“防控网”。161家基层医疗机构的医务人员全力以赴,承担起“三人小组”排查、流行病学调查、联合检疫站排查等防控工作,确保“应查尽查”。

    搭建医疗服务“保障网”。完成1所定点救治医院、1所亚(准)定点救治医院升级改造,积极推动2所方舱医院建设。

    构建免疫屏障“安全网”。全力攻坚、压实推进各类人群新冠疫苗接种,全人群全程接种覆盖率超98.10%,确保“应接尽接”。

    根据上级安排,支持服务全省全国防疫大局,派出13805人次支援上海、广州、深圳、东莞、中山等地疫情处置,全力做好入境人员分流闭环接转任务,为全省抗疫大局作出“江门贡献”,也彰显了卫健人“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的使命与担当!

    2 强基固本

    提升群众健康获得感

    “民有所想,我有所谋;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民有所求,我有所为。”党的十八大以来,市卫生健康局坚持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转变,推动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补短板、强基层、建机制,将健康扶贫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举措,全民健康助力全面小康。

    家在台山市汶村镇的陈伯,被诊断为胸12、腰1椎体压缩性骨折。过去,受制于医疗服务能力不足,当地卫生院对此类患者多选择保守治疗。而今,通过医共体建设,有了专家坐镇,陈伯在家门口的卫生院就可实施经皮椎体成形术,术后第二天就可下地活动。

    这只是江门推进优质医疗资源向基层延伸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我市积极落实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切实把县域医共体建设作为建设健康江门的重要抓手和重要内容,统筹推动省级顶层设计的各项政策措施落实到位,激励引导县域做好规划布局,系统整合县域医疗卫生服务各种资源,有序推进县域医共体建设。

    基层医疗卫生网络实现全覆盖。截至2021年底,全市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1646个,实现了“一镇一院、一街道一中心”及按需设置村卫生站的基层医疗卫生网络覆盖。2015年以来,27家乡镇卫生院完成标准化建设,3家中心卫生院按二级医院标准完成升级建设,7家县级公立医院升级建设项目全面完成,3个县域急救体系建设项目全部完成并形成保障能力,666家村卫生站完成公建规范化建设,30家卫生院获评国家级群众满意的乡镇卫生院,14家基层医疗机构达到国家推荐标准并受到国家卫生健康委通报表扬。医联体网格化布局实现全覆盖,市域内住院率保持95%以上,基本实现大病不出市,分级诊疗格局初步形成。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提质扩面。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补助标准提高到84元,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覆盖79%重点人群以及全部计生特殊家庭,国家基本公共卫生项目绩效评价保持全省前列。

    医养结合协作机制不断完善。全市乡镇卫生院与当地敬老院建立医疗与养老服务协作机制,为养老机构开通预约就诊绿色通道,为入住老年人提供医疗巡诊、健康管理、中医养生保健等服务,104家养老机构实现医养结合服务全覆盖。

    这一串串真实而有力的数字背后,连着的是千家万户的民生冷暖。这一项项惠民政策,一个个暖心举措,不仅见证着厚重的民生温度,也考量着百姓的幸福尺度。

    3 提质增效

    打造区域医疗高地

    在江门市中心医院儿科PICU,随着药水缓缓注入,患脊髓性肌萎缩症的2岁男孩安安(化名)完成了我市首针诺西那生钠鞘内注射。从70万元一针的天价降到3.3万元,并成功进入医保目录,不仅开启了“小群体”患者的新生,也标志着我市罕见病的诊治进入了新的阶段。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近年来,市卫生健康局积极贯彻落实市委“1+6+3”工作部署,围绕“补短板、强基层、建高地、促医改、保健康”工作主线,按照“改革为民、过程便民、结果惠民”的路径,推进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

    深化医改步伐跑出新速度。学习推广三明医改经验,建立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全面取消公立医院药品和耗材加成,开展药品集采、日间手术、按病种付费改革,持续推进“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转变。

    医疗服务能力实现新提升。江门市中心医院入选广东省第二期20家高水平医院重点建设医院,江门市妇幼保健院升级为三级甲等妇幼保健院,江门市中心医院、江门市五邑中医院、江门市人民医院进入粤港澳大湾区最佳医院100强。全市公立医院市级及以上临床重点专科和建设单位154个,可开展国家、省级限制类医学技术86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增至18项。

    数字赋能医疗再上新台阶。积极构建“云医疗”服务体系,下好数字健康“先手棋”。建设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实现互通共享,推广电子健康码应用,实现医疗卫生机构“一网联通”、试点医院“一码通行”,有效破解门诊“三长一短”(排队时间长、检查时间长、交钱时间长、看病时间短)等突出问题,切实提高群众就医满意度。

    重大疾病防治取得新成效。传染病、慢性病、职业病、地方病防控更有效有力,连续29年保持无脊髓灰质炎、33年无白喉病例报告,艾滋病疫情快速上升势头得到有效遏制、肺结核疫情呈现稳步下降趋势,实现消灭麻风病目标。

    人才队伍建设实现新跃升。每千常住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从2012年1.69人增长到2021年2.44人;每千常住人口注册护士数从2012年1.81人增长到2022年3.35人;每万常住人口全科医师数上升至3.79人。本科及以上、中高级职称以上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占比持续提升,现有博士工作站6个,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10个,共有在站博士100人,在实践基地博士后36人,培育一批省、市医学领军人才、杰出青年医学人才。

    截至2021年,我市人均预期寿命提升至80.93岁,主要健康指标居于中高收入国家前列;孕产妇死亡率下降至9.78/10万,婴儿死亡率下降至1.6‰,妇幼健康核心指标降至历史最低水平。一个覆盖全人群、涵盖生命全周期的江门特色卫生健康体系,已经形成;一个更公平可及、更合理有序的“健康江门”,正在走近。

    4 守正创新

    建设中医药强市

    2022年8月22日,江门华侨华人首届中医药论坛在江门顺利举行,这既是传承弘扬中医药传统文化的业界盛会,也是深入践行健康中国战略的应时之举,更是我市中医药事业蓬勃发展的真实写照。

    十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成立江门市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印发《江门市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实施方案(2020—2025年)》,设立中医药强市专项资金,保障中医药强市建设有序推进,中医药事业取得长足进步。

    高水平中医药服务不断扩容。我市现有国家区域中医诊疗中心培育单位1个,国家、省中医重点(特色)专科34个,国家、省级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13个,国家、省中医药文化基地4个。从“国家队”到“省级队”,高水平中医药服务覆盖面越来越广,辐射带动能力越来越强。

    基层中医药服务“筋强骨健”。目前已建成市、县有中医院,乡镇有中医门诊的三级医疗服务体系,真正打通了中医药服务的“最后一公里”。所有市区均设置有中医医院,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00%设置中医馆,让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简便廉验”的中医药服务。

    多层次中医药人才梯队逐渐形成。目前,国家级、省级各类中医临床优秀人才9名,省、市级名中医67名,省杰出青年中医药人才2名。通过定向培养、中医全科医生培训等措施,截至2021年,中医类执业(助理)医师占全市执业(助理)医师比例为18.1%,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持续夯实基层中医药人才基础。

    在不断传承创新发展的同时,江门中医药文化也成为江门对外开放的一张新名片。2017年、2018年,我市连续两年承办“国侨办中医关怀团”项目,为苏里南、委内瑞拉、秘鲁、美国、墨西哥、多米尼加等多国侨胞送上健康服务与关怀,受到国务院侨务办的高度肯定和当地侨胞的热烈欢迎。

    千百年来,中医药已经深深融入江门人的生活里,而今,江门人的中医药文化在世界迈开了更大的步子,让更多人感受中医药文化的魅力。

    5 砥砺奋进

    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卫生健康工作是一项重大的民生工程,也是一项繁杂的系统工程。日前,《江门市卫生与健康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正式出台,字里行间不仅流淌着浓浓的民生情怀,也清晰描绘了健康江门的未来目标。

    坚持“科学精准、动态清零”。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总体策略,持续提升医疗救治、流调溯源、核酸检测、疫苗接种等九大能力建设,强化以快制快、以变应变,快速精准“围住、捞干、扑灭”本土疫情,全面落实“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重要指示要求。

    构建强大公共卫生体系。推进疾控体系现代化建设,构建职能清晰、机制顺畅、上下协同、防治结合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推进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实现市、县两级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控类、紧急医学救援类综合队伍全覆盖;健全重大疫情救治体系,创建江门市新三甲医院(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提升应急医疗救治能力;创新医防协同机制,全面推进医疗机构和专业卫生机构的深度协作,建立人才流动、服务融合、信息共享机制,加强对居民健康危险因素的监测、分析、评估和干预。

    巩固优化医疗卫生大格局。加快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均衡布局,按照“一街道一中心、一镇一院、一村一站”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布局,着力构建“机制活、队伍稳、医疗强、公卫实、医防融、服务优”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新体系,建设市县两级城乡区域全覆盖、立体化全方位院前急救服务体系。

    全方位干预主要健康问题。推进健康江门行动,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强化重点疾病健康管理,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功能完善的精神卫生服务网络,打造市、县两级综合性科普传播基地。

    保障人民生命全周期健康。强化生育政策配套衔接,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体系,促进妇女儿童健康,加强职业健康保护,促进老年健康服务,促进残疾人健康。到2025年,全市基本形成多元化、多样化、覆盖城乡的婴幼儿照护服务体系,综合性医院、中医医院、康复医院、护理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的老年友善医疗卫生机构占比达85%以上。

    持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建设完善分级诊疗体系,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建立不同层级、不同类别、不同举办主体医疗卫生机构间目标明确、权责清晰的分工协作机制,加快构建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让人民群众就近享有公平可及、系统连续的预防、治疗、康复等健康服务。

    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健全优质高效中医药服务体系,推广特色中医适宜技术,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借助粤港澳大湾区中医药高地建设契机,整合资源,打造中医药高地,建立以健康为中心、防治结合的县镇村三级整合型中医药服务新体系。

    一项项指标正不断细化,一项项民生红利即将落地。

    征程万里风正劲,重任千钧再出发。未来,江门卫健人将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以党建为统领,以人民为中心,争做起而行之的行动者,争当攻坚克难的奋进者,谱写新时代侨都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新篇章,为新时代侨都经济社会发展保驾护航。

 
 
Copyright©2003-2006 jmnews.com.cn, JiangMen Daily Press. All Rights Reserved.
江门日报社主办 江门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网络新闻编辑部制作及维护 联系电话:86-0750-3502626
粤ICP备0507909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50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