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5版:喜迎二十大 江门这十年
上一版3  4下一版  
十年磨砺栉风沐雨 满城劲吹文明新风
      
 
 
版面导航  |    
上一期  
      
       
2022 年 10 月 15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十年磨砺栉风沐雨 满城劲吹文明新风
江门全国文明城市创建迈向高质量谱写新篇章
市机关大院新时代文明实践点开展“学习进行时”微课堂活动。
我市中小学校组织开展“开学思政第一课”活动。图为紫茶小学的精品思政课示范课。
我市连续两年开展快递小哥传“递”文明活动。 郭永乐 摄
西江碧道美如画。 郭永乐 摄

    文明,是一座城市的内在气质,赋予城市发展生生不息的力量。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创建与城市高质量发展,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推动全国文明城市创建迈向守正创新、提质增效新阶段。

    作为一座老牌“全国文明城市”,江门自2011年获得该殊荣后,一直珍惜荣誉,踔厉奋发,砥砺前行。

    十年来,江门市委、市政府坚定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力增进民生福祉、塑造城市人文魅力、提升城市治理效能,助力城市环境面貌和群众精神风貌不断改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推动全国文明城市创建不断迈向高质量、谱写新篇章,使得城市容颜焕然一新,文明风尚蔚然成风。

    登上文明“高原”,再攀文明“高峰”,以翻过一山、再攀一峰的雄心壮志,江门重整行装再出发。

    当前,在新时期文明城市创建中,江门运用战略思维、系统思维、为民思维、专业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六种思维工作法”,推动城市“面子”“里子”俱进、“颜值”“素质”齐升,文明城市创建实现从“案例”到“范例”的蝶变。去年10月,江门作为广东省地级市唯一代表在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培训班上作交流发言。

    文/图 黎禹君(除署名外)

    A 创建不停

    顶层设计 和制度建设日益完善

    “‘十个坚持’是我们党百年奋斗的成功密码”“‘两个确立’反映了人们的共同心声”……在开平“碉楼下的党课”,农村基层党员围坐在一起各抒己见,分享学习感悟。

    这一派基层热火朝天的学习景象,正是理论宣讲在全市上下广泛开展的生动注脚。

    今年7月,经中国政研会基层思想政治工作优秀案例编审委员会认真评选,并报中宣部审定,共评出60个全国基层思想政治工作优秀案例。其中,市委宣传部《七彩“流动课堂”:推动思政教育零距离广覆盖》成功入选,是广东入选的3个案例之一。此前,该案例还入选省基层思想政治工作优秀案例。

    去年以来,以党史学习教育为契机,江门探索出以“七彩‘流动课堂’打通理论传播‘最后一公里’”的模式(即“红色”公园课堂、“赭色”公交课堂、“橙色”快递课堂、“绿色”榕树下的课堂、“蓝色”水上游船课堂、“青葱”校园课堂、“紫色”网络课堂),采用分众化、潮流化宣讲方式,有效提升理论宣传的覆盖面、亲和力、感染力。

    思想引领之下,江门对标高质量发展要求,在总结宝贵经验基础上,加快推进文明城市创建顶层设计和制度建设。

    紧扣“一条主线”不动摇——江门文明城市创建工作注重提升政治高度,增强“战略思维”,落实到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和文明城市创建工作的方方面面,融会贯通,一体应用。同时,把文明城市创建工作有机融入中心工作,形成“领导干部以上率下、部门整体联动、群众广泛参与、人民城市人民建”的工作格局。

    市委书记陈岸明高度重视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多次主持召开市委常委会会议、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领导小组会议,专题部署我市文明城市创建工作,深入社区小区、乡村、公共文化设施等地指导文明城市创建工作10余次,指示要求把文明城市创建与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工作结合起来,加强志愿者队伍建设,常态化、清单化推进各项任务落实,确保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常态长效。

    统筹“一张棋盘”谋全局——江门在顶层设计上构建主要领导抓、党政齐抓共管、多部门各司其职、群众广泛参与的“1+N”多层次管理模式。2021年以来,市委集中学习研究精神文明创建工作达15次,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和关于城市建设的重要讲话精神。

    江门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创建指挥部,作为领导小组的执行机构,总指挥由市委副书记、市长吴晓晖兼任;指挥部下设办公室和督导、协调、宣传工作组,目前整体运行通畅、工作有序推进。

    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陈冀谋划部署,牵头制定完善文明创建工作机制,组织专题会议、现场督导等,推动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扎实开展。

    市创建办及时将市委工作部署传达至各级各部门,并牵头制定全国文明城市的行动方案、工作清单。比如,今年印发《江门市深化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十大重点行动方案(2022—2023年)》以及《江门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补短板 强弱项 促提升”工作任务清单》,系统推动文明城市创建工作落实。

    坚持“系统思维”,江门实施城乡联建推动全域创建,以《文明村镇测评体系》为抓手,实施村镇创建强基提质工程,全市县级以上文明村镇覆盖率达95%。实施结对共建,全市20个市级以上文明单位联系20个镇(街)、109个市级部门同94个社区结对共建。

    “一套组合拳”让文明发展行稳致远——江门建立市领导班子成员联系镇街督导创建工作制度,市委主要领导每年带队对文明城市创建工作进行多次现场督查;加强督导检查,建立创建督导专员制度、创建“红黑榜”制度,今年以来共下发文明创建整改通知书以及通报53期,累计整改问题近3000条。

    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矢志不渝、孜孜不懈,文明创建工作交出了一份份亮眼的答卷:2021年10月,江门作为广东省地级市唯一代表在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培训班上作交流发言;在2021年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中位列全省地级市第三名,取得了国家测评历史上最好成绩;今年7月,江门摄制的文明城市宣传片得到中央文明办的肯定,成为首批全国文明城市巡礼中,广东省第一个入选的代表城市。

    台山市、鹤山市跻身全国县级文明城市提名城市,开平市成功创建广东省文明城市,恩平市入选广东省文明城市提名城市……十年来,江门各地深入开展文明城市创建活动,让文明之光照亮城市、文明风尚浸润人心。

    B 创建靠民

    侨都文明新风浸润百姓心田

    “我是广东的,广东江门的……”今年上半年,“上头”的旋律配上“走心”的画面,“我是江门的”系列短视频引起广泛关注,动员社会力量,进一步擦亮江门城市名片、展示城市形象。其间,市直有关单位、各县(市、区)共发布作品77条,得到了极大的关注。

    面对文明创建新形势,江门全市上下不再走老路、弹老调,而是谋新求变,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实现多项创新。

    在江门,市机关大院新时代文明实践点(即“党史小屋”)建在了市委、市政府机关大院,让党史知识入脑、入心。这个由市委宣传部和市文明办打造的开放式、自助式、体验式党史学习教育阵地,自去年11月底启用后,就成为机关大院职工在工作之余的打卡地。

    “该新时代文明实践点既具有红色传承底色,又具有形式‘潮’、功能多、环境好的特点,同时还展现出鲜明的江门侨乡历史文化特色。”广东省委党校哲学教研部教授余泽娜点赞道。

    这只是一个缩影。目前,全市已经实现县镇村三级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全覆盖,共1490个文明实践阵地,其中包括实践点50多个,通过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打通宣传、教育、引领、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此外,台山市入选全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蓬江区、新会区入选全省试点。

    面对“0902”本土疫情,江门各县(市、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点)志愿者闻令而动,积极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既贴心又暖心。

    核酸采样点现场,遇到有老人没有手机的情况,志愿者5人一组,用自己的手机帮忙填葵花码并陪同老人到信息采集点。由于过于专注志愿服务工作,新会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副主任陈晚翠在休息时才发现脖子酸痛。“虽然过程辛苦,但能帮助群众,我们心里很高兴!”她笑着说。

    志愿服务是侨都江门的一张“金名片”。全市共有69.94万名注册志愿者,7646支志愿服务队伍,开展活动的志愿服务队伍数占当地常住人口的比例全省最高,志愿服务综合指数在省内名列前茅。2015年以来,我市有55个典型被评为“广东省学雷锋志愿服务先进典型”,市人民政府行政服务中心被评为“全国学雷锋活动示范点”。

    让人欣喜的是,江门正找准自身优势特色、抓住关键持续发力、创新运用创建载体、充分发挥群众力量,让文明风尚浸润人心。

    守正不动摇——江门坚持“专业思维”,专兼结合打造专业队伍。以专为主,增强内核专业人才力量;以兼为补,成立外延性创建专班队伍。坚持“法治思维”,出台《江门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等6部地方性法规以及“文明行为记录制度”等配套措施,通过科学立法为文明城市创建保驾护航。

    创新不止步——坚持“创新思维”,江门在文明宣传形式方面,发挥社会公众人物“名人效应”,邀请刘德华、谭咏麟等10多位江门籍港澳明星录制视频,集体为江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加油鼓劲。拍摄文明江门版《爱你》短视频,发布暖心系列防疫公益广告,传递文明健康生活理念。

    快递、外卖行业运营车辆曾是城市交通秩序的一块“心病”。江海区交通岗志愿者林淑迎在工厂上班,平时一有空就参与志愿服务。“快递外卖‘小哥’的工作与‘时间赛跑’。以前,我劝导骑手遵守交通规则时,他们经常不理我。现在,他们过斑马线时会自觉推车,闯红灯现象也少了。”她说。

    这得益于江门连续两年开展快递小哥传“递”文明活动,全市3000多名快递“小哥”化身城市文明使者,将文明城市创建、党史学习教育等结合推进,争当传递文明的“使者”。此外,江门开展“文明之歌大家唱”传唱活动,192个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社会团体近10万人参与传唱《文明在哪里》歌曲,用歌声把文明的理念传播得更远。

    实践不松劲——江门坚持广泛弘扬文明风尚,多项常态化措施持续开展,比如“文明交通”“文明旅游”“文明餐桌”“文明上网”等文明倡议行动;又如常态化开展文明校园创建活动,组织全市中小学校开展“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开学思政第一课”活动。

    “好人”闪耀的道德光芒,成为这座城市温暖的感动,以精神力量凝聚起文明合力。

    2006年以来,全市已评选江门市道德模范116名(组),其中1人(组)获评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3人获评广东省道德模范;2012年以来,评选“江门好人”367人(组),其中59人(组)获评“广东好人”,18人(组)获评“中国好人”。好人楷模不断涌现,汇成大爱洪流。

    斑马线前,机动车缓缓停下,礼让行人后再通行;公交车上,年轻人主动起身,给老人、孕妇让座;餐馆内,顾客按需点菜,避免浪费……如今,一朵朵文明之花,时时刻刻在侨都江门绽放。

    C  创建惠民

    群众获得感幸福感 安全感显著增强

    下沙公园是江门新晋的网红打卡地,游人如织。令人难以想象的是,这里曾经是江门市区最大的棚户区。2019年以来,江海区投入6.2亿元对下沙片区进行搬迁改造。如今的下沙公园,小海河碧水静流,河岸边绿树错落有致诗意盎然。“每天晚餐过后,我们一家就到下沙公园散步,幸福感满满!”市民王青之说。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

    江门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坚持“为民思维”,把人民群众满意度作为重要评价标准,从日常入手、从细节突破,紧紧围绕提升民生福祉,不断增强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抓住治理末梢,下好“绣花功夫”,文明城市治理精度不断提升。

    “以前逛公园要去东湖,现在家门口就有口袋公园”“东仓里口袋公园停车场,解决了周边停车难问题”“西江碧道完成建设后,每天傍晚我们都在那里散步,江边风景经常让我们沉醉其中”……一个个市民“点赞”,折射出江门城市治理的“绣花功夫”。

    为持续提升城市“颜值”,近年来,江门大力实施农贸市场、老旧小区升级改造,创建绿色社区等,到2022年6月,全面完成270家农贸市场、11家圩日市场升级改造工作。此外,还顺利完成103个绿色社区创建,推动52个老旧小区开工改造,惠及居民超4万户。

    蓬江市场是江门市区最大的一个农产品零售、批发的农贸市场,但由于已有26年历史,该市场在改造升级之前,基础设施陈旧,卫生死角多,货物摆放混乱。得益于政府引入社会资本的合作模式,如今该市场实现了“改头换面”。今年52岁的市民梁敏玲点赞表示:“蓬江市场现在完全不一样了,干净、异味少,我们的买菜体验也非常好。”

    同时,江门狠抓市民“吐槽”最多的停车难、停车乱问题,采取优化总量、扩大增量、盘活存量方式,2021年以来新增停车位25.2万个。此外,推动全市机关企事业单位211个停车场节假日免费对外开放,提供超1.4万个停车位,被市民誉为“节假日里最贴心的举措”。

    ——浓缩发展脉络和情感记忆,文明城市在历史文化传承中彰显特色魅力。

    启明里是江门城区13个百年华侨古村落之一,经过整饬一新,成为江门一处新的文化地标。“大家在这里温习城市历史,走进其中,就像是走进了一条时光隧道。”今年,“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香港主持人陈贝儿来到启明里时感慨道。

    同时,江门加快推进长堤历史风貌街区、台城历史文化街区、海口埠等活化利用提升,筹建甘化厂工业博物馆,保护好古村落、古民居、古建筑、古树名木等宝贵资源,赓续城市文脉,留住侨都记忆。

    ——聚焦服务供给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文明城市更加公平地惠及人民群众。

    实施文化惠民方面,江门自去年以来将每月的28日定为“江门读书日”,常态化举办“书香五邑·江门读书日”及“您选书,我买单”系列活动,满足市民阅读需求。如今,“江门读书日”走过了蓬勃发展的一年,全民阅读之花在五邑大地灿烂盛开。

    十年来,我市人民群众各项社保待遇水平稳步提高,社保参保人数从379万人增加到420万人;实施义务教育“三二一”工程,新建中小学校29所,新增学位5.26万个;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稳步提升,2021年全市共有床位数25789个,比2012年多10162个;养老机构医养结合覆盖率达100%……聚焦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一桩桩民生实事、一项项民生保障,无不回应民生关切,体现民生温度,成就民生幸福。

    ——城市建设中,生态文明理念生根发芽,绽放出芬芳馥郁的文明之花。

    市第十四次党代会提出,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建设山水融城、古今辉映、中西交融的魅力江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打造居者自豪、来者依恋的幸福家园。

    去年12月,江门迎来一系列重要活动,江门双碳实验室成立,一批双碳科研平台、产业化项目落地,广东绿色低碳发展圆桌会议、“2021中国侨都(江门)首届小鸟天堂观鸟生态节”引发媒体持续报道,吸引人民网、央视网接力传播,收获近700万名海内外网民关注,讲好江门的“生态文明故事”,以侨都之美向世界展示中国之美。

    更加高效的治理、更加合理的规划、更加暖心的服务、更加和谐的生态……十年来,随着江门不断推进全国文明城市创建,一张张“城市名片”被擦亮,城市的文明程度和百姓的生活品质显著增强。

    击鼓催征正当时,奋楫扬帆启新程。接下来,江门将继续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中央关于精神文明建设的决策部署及省委工作部署,不断深化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保持创建劲头不松、标准不降、力度不减,进一步擦亮“全国文明城市”这块金字招牌!

 
 
Copyright©2003-2006 jmnews.com.cn, JiangMen Daily Press. All Rights Reserved.
江门日报社主办 江门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网络新闻编辑部制作及维护 联系电话:86-0750-3502626
粤ICP备0507909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50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