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喜迎二十大 江门这十年
上一版3  4下一版  
推进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建设 支撑地方高质量发展
潮兴侨乡风帆劲
      
 
 
版面导航  |    
上一期  
      
       
下一篇4  
2022 年 10 月 15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五邑大学
推进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建设 支撑地方高质量发展

学生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虚拟仿真中心进行互动学习。

    文/图 张浩洋 李丽明 李炫臻

    时间记录坚实脚步,岁月镌刻奋斗足迹。

    乘着改革的春风,承载着五邑籍华侨华人的重托,五邑大学于1985年设立。在近40载的时光中,五邑大学始终根植侨乡大地办教育,践行“好学、多思、求实、创新”的校训,办学特色鲜明,成果丰硕,培养了10万多名服务地方发展的高素质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

    党的十八大以来,五邑大学以党建为统领,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服务国家“双区”建设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坚持内涵式特色发展,努力打造粤港澳大湾区腹地高素质理工人才培养摇篮和产业创新发展的重要引擎。

    2017年,五邑大学成为广东省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建设高校,明确建成“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鲜明,服务地方产业发展能力突出”的广东省高水平理工科大学的路线图和时间表,多项关键性办学指标得到提升,综合办学实力明显增强,发展迈出新步伐。

    在学校新发展阶段,五邑大学锚定“新型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建设”的战略目标,全力推动学校实现新的跨越,为广东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走在全国前列、创造新的辉煌作出贡献。

    党建引领

    推进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建设

    作为改革开放初期海内外同胞合作办学的典范,五邑大学在800多万海内外乡亲的热切期盼中拔地而起,谱写出侨乡办学“春天的故事”。

    回溯发展足迹,2017年,五邑大学获得免试推荐硕士研究生资格;2018、2019年先后3个学科获得珠江学者设岗学科;2020年学校“冲补强”提升计划省重点学科终期考核均为“A”;2021年,学校获批博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2022年材料科学与工程和化学学科入选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行榜……

    五邑大学按照新时代党的建设要求,坚持和加强对学校工作全面领导,全面推进学校党建工作,学校党委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抓班子、带队伍、保落实的履责能力不断提高。全面落实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和新一轮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优化基层党组织设置,实现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全覆盖,基层党组织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显著增强。培育和打造党建品牌,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显著增强,获得国家级和省级党建工作标杆院系、样板支部5个,省级“三型”党支部2个,获省市级以上各类党内表彰、党建获奖(立项)223项。

    五邑大学始终将思想政治工作作为办学治校的重要方式,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学校教育事业发展各环节、全过程,如今,学校形成了以“‘四位一体’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专业认证标准为基本要求的专业教育体系、能力培养为目标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有利于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改进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为主要内容的人才培养体系新格局。

    对此,五邑大学专门成立了思政课程建设与教学指导委员会,并通过科技赋能创新思政课堂教学,打造粤港澳大湾区首个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的区域特色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虚拟仿真中心,以硬核技术创设鲜活学习教育环境。

    此外,五邑大学着力打造以价值引领为根本目标的“三个三”通识教育体系,成立通识教育学院,通识教育方案从2018级学生开始实施,着力培养具有理想信念、家国情怀、历史担当和广阔视野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同时,五邑大学将“课程思政”要求落实到全校2000多门课程教学大纲中,遴选一批课程思政建设试点学院、试点专业、试点课程、试点课堂,深入推进课程思政改革。当前,首批5个课程思政案例在新华网新华思政平台上线。

    育人为本

    编织人才发展“摇篮”

    为侨乡哺育人才是五邑大学坚定践行的时代使命。

    近年来,五邑大学按照“以学生为中心”“产出为导向”“质量持续改进”的教育理念深化专业教学改革,五邑大学深入推进专业教育教学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生考核、教学评价的系统改革与创新,推动专业质量内涵发展。近年来,人才培养方案得到完善,人才培养质量明显提高。获国家级和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4个,通过中国工程教育认证专业1个,获批教育部新工科项目3项、省级一流课程22门、省级课程思政改革示范项目17项、省级示范性产业学院1个;获省级以上大学生学科竞赛奖3600多项;获国家级、省级教学成果奖10项。

    为进一步培养人才创新能力,落实市委“1+6+3”工作部署,五邑大学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构建“课程为基础,平台为支撑,项目为载体,市场为导向,能力培养为目标”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方案,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形成了创新创业指导课程、创新创业引导课程和创新创业其他课程三个层次相互支撑的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建设了中德(江门)人工智能研究院、柔性传感材料与器件研究开发中心、大健康国际创新研究院、数字光芯片联合研究中心、工业4.0智能制造技术示范中心等一批创新平台;通过设立专项基金、科研项目经费、企业投入、社会捐赠等方式,为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提供经费保障,支持学生开展各类创新创业项目;组建了创新创业指导教师、辅导教师和服务教师三支队伍,形成了具有五邑大学特色的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引入市场机制,创新校企深度融合模式,促进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满足社会需求,形成创新创业教育的“邑大模式”。学校获批广东省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示范学校(2021—2024年)。

    五邑大学还高度重视国防教育和征兵工作,于2019年成立全省高校首个集国防教育、征兵宣传发动、退役复学服务于一体的退役军人服务中心,为入伍和退役复学学生提供全链条服务,有力推动学校国防教育与征兵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学生积极参军报国氛围热烈,自开展大学生征兵以来,学校近600名学生应征入伍。

    聚焦发展

    助力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发展

    2020年9月,五邑大学参与研发的我国首颗工业数字光场芯片惊艳亮相中国(北京)服务贸易交易会,标志着我国数字光场芯片技术进入了新阶段。

    造“芯”之路首战告捷的背后,是五邑大学大力推进协同创新结出的硕果。2019年3月,该校与中科院半导体研究所共建“数字光芯片联合实验室”,将实验室设在五邑大学,联合研究与开发数字光芯片相关应用技术。芯片开发期间,五邑大学成功开发了高通量视频信号并行输入系统的硬件与软件系统,为造“芯”注入动能。目前,该芯片已实现自主设计、自主流片、自主封装,具有100%的自主知识产权。

    十年来,五邑大学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当前,五邑大学正着力打造服务“双区”和两个合作区高质量发展需求的高水平学科平台,进一步强化以药学、材料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学科为引领,融合校内其他学科协同发展的“冲补强”重点学科平台建设格局,学科竞争力明显提升。在高等教育评价专业机构软科发布的2022年“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中,学校材料科学与工程和化学学科入选世界一流学科排名。

    为服务“双区”建设战略,特别是围绕广东省提出的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数字经济等重点领域发展需求,五邑大学继续加大高水平创新平台建设力度,新增省重点实验室、省级新型研发机构等省级科研平台5个、市厅级科研平台32个,其中“华南生物医药大动物模型研究院”成为支撑广东省在江门建设再生医学大动物实验基地的战略科技力量;“柔性传感材料与器件”研究团队在国际上首次发现了碳纤维材料具有感温感力的传感性能,并研发出“一种碳基的柔性触觉传感技术”;“超低能耗空调系统实践与科研平台研发”项目获评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如今,学校在2022年最新自然指数全国高校排名上升至第117位,国际专利申请连续两年进入全球教育机构50强(2021年排名26位)。

    “我们始终坚持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大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五邑大学相关负责人表示,五邑大学积极践行“用政策、建平台、组团队、善服务”工作理念,汇聚大批契合地方重点发展领域要求的高层次人才。近十年来,共引进各类人才813人,教师博士学位占比由2012年的25%提高到53%。

    此外,学校进一步加强人才发展平台建设,以人才培养和区域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大力加强学科和科研平台建设,拓展人才事业发展空间。新建“药学”等省级重点学科平台7个和以“广东省医学大动物模型重点实验室”为代表的省级高水平创新平台9个,组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科研创新团队13个。

    依托侨乡优势,学校还注重打好“侨牌”。当前,五邑大学正着力构建粤港澳高校协同科技创新机制,设立港澳联合研发基金,吸引港澳高校教师与五邑大学开展科研合作,并与省科学院开展全面战略合作,探索构建多方位的育人合作机制模式,努力打造“院校合作、所系结合”科教融合创新体系,加快补齐成果培育与转化应用的短板。

    回溯过往十年,五邑大学始终坚持需求导向,在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社会治理、乡村振兴方面,一批批成功案例不断涌现。

    在新时期创建全国侨务领域的品牌平台“习近平侨务论述研讨会”,成立“华侨华人文化研究院”,不断推陈出新擦亮“侨”牌;中德(江门)人工智能研究院在机器视觉、三维数字化技术方面取得重要进展,承担了中宣部首批100个红色教育基地数字建模项目、国际国内博物馆数字化任务,产品纳入公安部装备采购目录;簕菜高值化利用关键技术及产业化研究,促使地方农产品簕菜实现市场化,打破了簕菜产业发展的瓶颈……

下一篇4  
 
 
Copyright©2003-2006 jmnews.com.cn, JiangMen Daily Press. All Rights Reserved.
江门日报社主办 江门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网络新闻编辑部制作及维护 联系电话:86-0750-3502626
粤ICP备0507909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50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