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3版:聚焦
上一版3  4下一版  
让“红色留声机”声音更响亮
      
 
 
版面导航  |    
上一期  
      
       
2022 年 10 月 21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鹤山探索革命文物保护活化新路径
让“红色留声机”声音更响亮

宋氏大宗祠通过文物展示、党史教育视频、展板,多方面、多角度讲述鹤山红色故事。
1949年6月,鹤山县第四区人民政府试点发行5种面值的粮税代用券,用于群众购粮购物以及缴纳税金。图为鹤山市档案馆馆藏的粮税代用券影印版。
在鹤山市博物馆“鹤山故事——鹤山历史文化陈列”展厅,展出了部分红色革命文物,并设置了较为详细的历史故事介绍展板。
鹤山市档案馆不断完善“存史、资政、育人”功能,让红色文化走近群众。

    “它有效抵御了反动派敲骨吸髓般的掠夺和盘剥,助力解放区经济良性运转,小小纸券的背后是不见硝烟的战场。”近日,央视《红色烙印——革命文物的故事》栏目聚焦鹤山粮税代用券,让红色革命文物再次走进大众视野。

    事实上,像粮税代用券这样的红色革命文物在鹤山还有许多,它们见证了中国共产党筚路蓝缕、百折不挠、接续奋斗的光辉历程,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梦想和追求、情怀和担当、牺牲和奉献。据鹤山市文广旅体局不完全统计,鹤山市现存红色革命文物129件(个),其中一般不可移动文物4个、县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6个。

    红色革命文物是历史、是记忆、是传统,是新中国的重要文化基因,也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底气。新时代,鹤山市如何做好红色革命文物的保护和活化工作,讲好红色故事?记者就此进行了走访。

    鹤山市档案馆完善功能 让红色文化走近群众

    小小粮税代用券 述说红色金融斗争史

    泛黄的纸张,斑驳的油印,现存放在鹤山市档案馆的鹤山粮税代用券,从容诉说着那段红色金融斗争的悠悠往事,诉说着中国共产党人执政为民的不变情怀。

    据鹤山市档案馆副馆长张立新介绍,这种粮税代用券曾在鹤山一带流通,虽然只是短暂流通,却发挥着特殊作用。

    记者查阅《中共鹤山地方史(第一卷)》了解到,1947年,解放战争进入战略反攻阶段,粤中的人民武装在新会、高明、鹤山等地蓬勃发展,逐步形成新高鹤解放区。当时,国民党政府不仅军事上一败再败,经济上也陷入崩溃,他们滥发货币以致物价飞涨,迅速贬值的货币成为人们口中的“湿柴”,人们拒绝使用“湿柴”,宁愿“以物易物”。

    为了保护群众不受剥削和压榨,恢复和发展解放区的经济,1949年6月,鹤山县第四区人民政府试点发行5种面值的粮税代用券,用于群众购粮购物以及缴纳税金。粮税代用券试点发行后,解放区政府做了大量细致的解释、宣传和完善工作,加之其币值始终稳定,很快,粮税代用券受到了鹤山及周边开平、高明等地群众的欢迎,市场效果良好,群众信任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政府,也深信人民自己的货币可以结束金融乱象。

    据介绍,粮税代用券的流通成功抵制了国民党政府的经济剥削,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活跃市场、疏通贸易、稳定金融的作用。粤中地区的党组织和人民政权在经济上打了一场大胜仗。解放后,粮税代用券停止流通,鹤山县人民政府以人民币按相应比价全部回收。

    “因为流通时间短且年代久远,保存下来的鹤山粮税代用券实物档案比较少。”张立新表示,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编纂地方党史以来,鹤山市档案馆经过几代人的努力,通过民间征集和采访相关知情人士,逐渐完善了粮税代用券的档案资料。截至目前,有3种面值共4张鹤山粮税代用券藏于鹤山市档案馆内。

    利用数字化存档传播

    让群众共享文物公共资源

    “作为重要的红色革命文物,鹤山粮税代用券不仅具有历史意义,更具有现实教育意义。”张立新说,除了要做好红色革命文物的保护工作,还要挖掘文物背后的红色故事,传承革命精神,让广大青少年从红色革命文物中汲取精神养分,坚定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决心。

    纸质文物因其材质的特殊性,保护难度也相应较大。为了更好地保护鹤山粮税代用券原件,便于文物的传播和普及,鹤山市档案馆对现存于该馆的票劵进行了数字化存档,构建红色革命文物数据库,让更多群众共享红色革命文物公共资源。

    “把鹤山粮税代用券数字化,既可以保护文物,尽量减少或避免接触、翻阅纸质资料,避免人为破坏,又方便群众查阅利用,在电脑上就可以查看,提高了效率。”张立新说。

    此外,为更好地保护和活化红色革命文物,鹤山市档案馆在配合属地镇(街)修缮革命遗址、还原文物真实面貌的同时,积极挖掘文物背后的红色故事,助力当地党委政府打造爱国主义教育、中共党史教育基地;通过图书、广播、视频等形式,将红色文化以故事的形式传播出去。

    张立新表示,接下来,鹤山市档案馆将继续加强鹤山本土红色文化资源的发掘和宣传,讲好鹤山红色故事,不断完善档案馆“存史、资政、育人”功能,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发挥档案的公共性、开放性作用,让红色文化走近群众。

    鹤山市博物馆推陈出新 让群众更好了解本地历史人文底蕴

    为文物“穿”好保护衣

    保护文物,利在千秋。红色革命文物不仅是革命历史的见证,更是传承红色基因、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载体。据了解,除了鹤山市档案馆,鹤山市博物馆也悉心保存着一批红色革命文物。记者走访该馆1楼的“鹤山故事——鹤山历史文化陈列”展厅,顺着时间线索来到第五单元和第六单元展厅,看到了该馆展出的红色革命文物。这些,只是该馆保存的其中一部分红色革命文物。

    据鹤山市博物馆馆长李锦飞介绍,目前,该馆共有红色革命文物藏品约120件。“文物具有不可替代性,红色革命文物作为一种历史印记和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对于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等具有重要意义。红色革命文物更与特定的历史事件密不可分,是人们了解历史的重要途径。与民俗文物不同,红色革命文物还具有普遍性低、数量少的特点,我们更要好好珍惜与保护。”李锦飞表示。

    近年来,鹤山市博物馆对标《博物馆定级评估标准》,加强库房基础设施升级改造,做好文物可预防性保护工作。例如,不断更新馆内藏品柜,购置安装新式库房恒温恒湿机组、藏品消毒机等库房设备,同时,不断完善馆内安防、消防、防盗、监控设备设施,提高藏品管理水平,落实文物保护工作。

    李锦飞表示,目前,鹤山市博物馆保存的红色革命文物大多为纸质文物,保护纸质文物对库房储存环境的温度、湿度、微生物、光照度等条件有着较高的要求。“由于纸质文物容易出现脆化、发霉、虫蛀等问题,修复难度较大,所以我们在收集到相关文物后的首要工作,便是对其进行消毒,阻止文物老化降解。”他说。

    此外,光照是导致纸张变质的重要因素,纸张在光照下会发生化学作用,进而褪色、发黄、酥脆,加速纸张的质变过程。对此,鹤山市博物馆对展厅做好悉心布局,对相关展厅的采光、照明进行适当调整,减少展厅内的紫外线含量。同时,对于珍贵的红色革命文物藏品,该馆采取以复制品代替陈列的方式进行展出,对红色革命文物做好做实保护工作。

    接下来,鹤山市博物馆将进一步加强文物可预防性保护工作,进一步加强文物数字化管理,优化库房基础设施,为文物“穿”好保护衣。

    完善文物“个人信息”

    红色革命文物是一台“红色留声机”,如何让文物“发出声音”,向世人传递历史,需要科研人员对文物进行深入研究,完善文物的“个人信息”。

    近年来,鹤山市重视红色革命文物的保护与活化利用,不断加大文博科研工作力度。“目前,鹤山市博物馆内的红色革命文物藏品主要通过接受捐赠、征集购买、移交、考古发掘等方式收集,在收集到文物后,我们会向原持有人等进行采访,深入了解文物的由来与历史渊源,并查阅相关史料,对相关历史进行佐证。同时,对相关文物进行建档管理,不断完善研究内容。”李锦飞表示,该馆还十分注重科研人员的培养,定期派出科研人员参加红色革命文物研究相关培训课程,丰富科研人员的知识储备。

    让红色革命文物传递的历史内容更清晰、传播范围更大,还需要借助互联网的力量,为红色文化宣教提供载体。据李锦飞介绍,目前,鹤山市博物馆通过开通“鹤山市博物馆”微信公众号,并设立学术研究专栏,下设“鹤山文物”“文物故事”等研究子栏目,以通俗易懂的语言、深入浅出的方式,为读者科普鹤山市内不可移动文物、鹤山市博物馆馆藏文物知识,提高鹤山红色革命文物的知晓度。

    百闻不如一见,为此,鹤山市博物馆做好线下展厅的建设,其中,以文物藏品为核心,通过情景复原再造的方式,并辅以多媒体设备,结合鹤山本地文化,因地制宜打造了“鹤山故事——鹤山历史文化陈列”等多个展厅,精心布局展厅的陈列与摆设,并设置较为详细的历史故事介绍展板,同时,配备了专职讲解员,让观众在参观红色革命文物实物的同时,更直观地了解鹤山红色历史,感受鹤山红色文化底蕴。

    值得一提的是,鹤山市博物馆是江门地区第一个推出虚拟全景导览系统的博物馆。早在2019年底,该馆便入驻了腾讯“博物官”平台,并登上该平台搭建的“广东文博智慧导览”微信小程序聚合页和“广东文博地图”,观众可以通过这些多媒体平台轻松实现线上游览展馆,获取文博信息。

    “接下来,我们将进一步加强红色革命文物的研究,同时,不断创新红色革命文物知识的科普方式,让市民特别是青少年更多地了解鹤山红色文化。”李锦飞说。

    ★声音

    江门市华侨历史学会副会长黄柏军

    建好建强红色数据库 拓展文物数字化场景

    近年来,鹤山市文广旅体局加大红色革命文物的保护和发展的工作力度,积极做好文物保护、文化挖掘、资料整理。一方面,加大资金投入,近三年投入超1000万元用于红色革命文物的维护和修缮,开展红色主题布置和教育活动,让红色革命遗址等不可移动文物在新时代焕发生机和活力;另一方面,对红色旅游景点和周边旅游资源进行整合“打包”综合开发,并开展文物普查,丰富红色革命文物档案,进一步挖掘红色文化内涵,讲好革命历史故事。

    江门市华侨历史学会副会长黄柏军认为,红色革命文物蕴藏着独特的精神内涵,应保护与传承并举。在科技快速发展的今天,数字化建设对于文物保护工作极为重要,同时,有关部门应加强红色革命文物的宣传教育,讲好红色故事,传承红色精神。

    在红色革命文物保护方面,黄柏军建议做好文物普查工作,建好建强红色数据库,对文物“家底”做到心中有数。加大革命文物保护资金投入,统筹推进革命文物资源普查与研究、申报、认定等工作,对革命遗址、革命旧址、革命名人故居提质升级,完善革命历史类纪念馆改陈布展的政策支持,进一步强化革命文物保护工作制度保障。

    在红色革命文物传承方面,黄柏军建议有关部门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推动文物展示利用方式融合创新,拓展文物数字化场景,开展红色革命文物数字化体验,打造线上、线下博物馆,让文物得到更好传播。此外,他建议积极推动红色革命文物进校园,讲好文物背后的故事,打造红色革命文化教育阵地;完善红色革命遗址相关配套,加大红色产品开发力度,在展示手段和形式上不断创新,打造精品红色旅游线路。

    文/图 江门日报记者 易航 张舜同 谌磊

 
 
Copyright©2003-2006 jmnews.com.cn, JiangMen Daily Press. All Rights Reserved.
江门日报社主办 江门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网络新闻编辑部制作及维护 联系电话:86-0750-3502626
粤ICP备0507909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50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