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7日,长期在深圳发展的关女士再次回到开平赤坎镇石溪村委会沙地村。近两年,她回沙地村的频率越来越高。“村里变化大,环境靓了,生态好了,更宜居了,所以我经常回来小住一段时间。”关女士说。
近年来,在党建引领下,赤坎镇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赤坎华侨古镇项目为驱动打造乡村振兴新典范,全镇乡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乡村组织强、产业旺、人才多、文化兴、生态好,回流的群众越来越多。
打造三个党建品牌
高质量建设赤坎华侨古镇项目
赤坎镇党委书记、赤坎古镇党工委副书记梁杰钊告诉记者,赤坎镇党委把支部建在项目上、党旗插在工地上,让党员站在一线,成立赤坎华侨古镇项目临时党支部,划分9个党小组,统筹推进项目建设、招商、宣传等工作,进一步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高质量推进赤坎华侨古镇项目建设。
重点打造三个党建品牌。一是“直联+赤坎华侨古镇”项目:抽调100多名党员干部开展古镇房屋征收工作,直接联系群众超1.2万人次,推动项目加快建设。二是“碉楼下的党课”: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以赤坎南楼为载体,打造“碉楼下的党课”,累计开课超20场。三是“头雁”工程:开展“头雁”论坛、“赤坎大讲堂”等活动,打造高素质“头雁”队伍。2020年以来,赤坎镇有5个村被评为“江门市基层党建示范村”,1个村党组织被评为“江门市先进基层党组织”。
深挖文旅资源
推进农旅产业发展
赤坎华侨古镇项目是开平建埠以来引进的最大文旅项目,全面建成后,预期年带动旅客约700万人次,有利于进一步推动华侨华人文化传承和创新发展,助力江门打造新时代华侨经济文化合作示范区。今年8月,赤坎华侨古镇项目入选首批10个广东省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典型案例。
赤坎镇深度挖掘文旅资源,调整乡村产业结构,以赤坎华侨古镇项目为载体,促进资金、人才、消费等资源要素更多向乡村流动,推进农旅产业发展。今年,引进由香港青年回乡创业投资1000万元的国家级获奖农业项目——“鱼菜共生”循环农业供港蔬菜种植基地项目,以及本土企业家投资的绿雅休闲观光农业综合体项目、优质红薯种植项目等,推进农旅产业发展。今年10月,“鱼菜共生”循环农业供港澳蔬菜种植基地项目获得2022年江门市留学归国人员创新创业项目50万元资助。
做好人才工作
引才育才激发乡村活力
工程管理研究生胡冲毫,毕业后随即投身赤坎华侨古镇项目建设和乡村振兴工作,至今已经6年。“赤坎是一个很大很好的发展平台,未来我将继续扎根赤坎,深耕乡村。”胡冲毫表示,赤坎镇对人才的支持力度大、服务好,“这两年出台了一系列人才优惠政策,人才公寓家电家具齐全、人才交流活动丰富多彩,吸引了不少年轻人”。
近年来,赤坎镇努力做好人才工作,筑巢引凤,引才育才激发乡村活力。该镇建成全国博士后创新(江门)示范中心开平分中心,在江门市率先出台镇级人才新政,设立人才发展专项资金、提供32套人才公寓。全镇引进高层次人才42人,现有硕博士驻场人员14人。2021年,驻场人员参与规划建设的赤坎侨小馆项目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遗产地可持续旅游教席评为“十佳案例”,赤坎镇在江门市镇(街)试点“人才强基工程”验收工作中被评为“优秀”等次。
建设美丽乡村
党群同心建设宜居家园
沙地村村民关焕栋每天都要到村里的同心公园走走,他对村场、同心公园、四小园的一砖一瓦都充满感情。“这是我们村民共同参与、一砖一瓦建设起来的!”关焕栋自豪地说道。
在党员的带领下,沙地村村民在人居环境整治中出钱又出力,共捐资40多万元建设村场、同心公园和“四小园”,捐出闲置和拆旧的建筑材料建设“四小园”,并参与“四小园”的设计建造……正因为亲身设计建设美丽家园,村民都十分自觉维护建设果实,沙地村的绿化景观和环境卫生都维护得极好。
沙地村是赤坎镇高标准规划建设美丽乡村、推进乡村生态振兴的缩影。该镇党群同心建设宜居家园,完成175条自然村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总数位居开平市镇(街)首位;完成潭江碧道5.22公里和57条自然村“四小园”建设;高标准规划建设特色精品村5条、美丽宜居村10条、干净整洁村20条。今年7月,赤坎镇在江门市美丽圩镇建设评价验收中达“宜居圩镇”标准。
统筹/黎禹君文/翁丹萍 敖转优 潘贤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