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金玉
休假,自驾回鹤山玩了一天。路过鹤山市址山镇云乡红星村的村头时,竟发现了一棵被当地村民称为“龙眼王”的古龙眼树。
看到这棵树,我很震撼,树高约22米,树冠覆盖有半亩之地。站在树下抬头仰望,枝叶遮天蔽日,树身宛如老鳄鱼的身段,凹凸沧桑,树干需3个成年人才能围抱住。
村里的小青年小温跟我说,这是当地最老的一棵树,十里八乡都称其为“龙眼王”。我就树的来历问了几句,小温回答不上了,但很热心地帮我去找他们村的“龙眼王”老人。
一刻钟的工夫,小温就带来了“龙眼王”——一位健硕的老人。老人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淳朴有礼,健谈善言。我们一见面,打了招呼,他就爽朗地拉开了话匣子,讲述这棵“龙眼王”的来历。
据说,这是鹤山市人工种植的最古老的龙眼树。清朝雍正九年(1731年),“龙眼王”老人的祖先子怀公从潮州府陆丰县迁居到云乡稔子排(今称红星村)至今已有14代291年。当年正值六月,在云乡棕叶塘村旁的罩龙地山窝,生长着很多野生龙眼树,树上挂满了鲜亮的龙眼,子怀公采摘了一大箩带回家,给家人品尝。其果肉鲜嫩、清甜、爽脆,得到了家人一致称赞,于是移植了一大园子龙眼树。随着时间的推移,只有村头这棵“龙眼王”越长越大,越长越好。此后,族里规定,每年摘下的龙眼按人口均分;碰上丰收的好年景,就把采摘下来的龙眼统一售卖,再分红。
20世纪50年代,这棵“龙眼王”差点被砍了当作柴火,是“龙眼王”老人的爸爸借着公社新书记的名头,保住了这棵树王。当年,“龙眼王”结了400多斤的龙眼。村民挑了80斤去公社感谢书记。据说,公社书记因送龙眼一事狠狠批评了村民,硬让村民把龙眼挑回去。但第三天,书记竟来到村里鉴赏起这棵古龙眼树,还现场发话:这么难得一见的古树,暂时不要动。
“从此,再也没有人提出要砍这棵龙眼树了,老树也越长越茂盛。”交谈中,得知老人的名字叫温志明,今年70岁,是20世纪80年代鹤山市云乡镇顶呱呱的农民技术员。温伯擅长龙眼、荔枝等水果的嫁接、种植和管理,大家都称他为“龙眼王”。这棵古龙眼树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每年都结果,最高产的一年是1990年,产量达到了1629斤。这产量惊动了广东省农科院,农科院专门派来一位甘姓教授带着技术员和县镇的农业技术员作实地考察。
甘教授考察后,对“龙眼王”给了很高的评价:这个品种极为罕见,为古龙眼树特有,属野生种源,特点是果实偏中或偏小,但果肉、果汁的质地上乘,果肉呈透明,达到宝石般的光泽,肉质细嫩,味道爽滑,香甜可口,还带着淡淡的桂花香味。这个品种很难得,可用于嫁接培育,改良成增大果实的新品种,定能产出高质量的龙眼。甘教授提议当地农业部门和镇政府即刻行动,培育良种品牌,做大做强。
甘教授的评价,大大鼓舞了鹤山市农业部门和当时的云乡镇镇政府。当地政府立即开展了大力推广种植龙眼果树,落实各项“以果富民”的优惠政策。镇政府农业办还成立了龙眼技术攻关小组,温伯被任命为副组长。在甘教授的指导下,以云乡古龙眼树的种子苗为主砧木,引入广东省茂名高州储良龙眼为接穗,两个不同的品种相嫁接,成功培育出独特的云乡龙眼品种,其鲜果个头大,外壳呈土黄色,手感扎实饱满;果肉透明、光泽鲜亮,肉质细嫩,味道爽滑,香甜可口,散发出淡淡的桂花香味,完全保留了古树龙眼的上乘品质,又增加了龙眼的总体产量,并实现了一年培育,三年结果的成功范例。自此以后,温伯就常常围着“龙眼王”转圈圈,思考琢磨。随着龙眼种植户的不断增加,温伯就更忙了。当时,在温伯的发动和技术指导下,云乡一个镇就种植了近3000多亩龙眼树。温伯有空就进村入户,给予村民技术上的支持,从未收过一分钱,村民就给了他一个响亮而可亲的称呼——“龙眼王”。
从1993年云乡龙眼正式上市至今,通过食客游人的宣传,云乡龙眼走出了鹤山,走出了江门,成为珠三角地区品质最为优质的龙眼,也印证了甘教授的预言。
而今,70岁的“龙眼王”坐在古“龙眼王”树下侃侃而谈,谈乡亲们因这棵“龙眼王”日子越过越红火,谈自己将继续发挥余热,守护着这甜美的果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