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5版:侨都·民生
上一版3  4下一版  
“甜蜜的事业”渐成“甜蜜的回忆”
      
 
 
版面导航  |    
上一期  
      
       
2022 年 11 月 22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甜蜜的事业”渐成“甜蜜的回忆”
——从礼乐管窥江门甘蔗种植业的转型升级
谭耀成是英南村村民,从1979年就开始种植甘蔗的他几乎经历了礼乐甘蔗市场的所有变化。
在江会水果批发市场,今年甘蔗的价格约为每公斤2.6元。
甘蔗是20世纪80年代礼乐的重要经济作物,种植广泛。(资料图)
礼乐葡萄园大量兴起,葡萄成了礼乐的另一张名片。

    在老江门人的记忆里,很难绕开一部名为《甜蜜的事业》的电影。这部于1979年上映的电影,以江门为取景地拍摄。江门河网密布、土地肥沃,一直有种植甘蔗的传统,江门与甘蔗有着解不开的缘分。伴随着电影上映的热潮,甘蔗与江门形成“IP互绑”,“甜蜜的事业”,在江门有了特定的语境——它指的就是甘蔗种植。直到今日,甘蔗都是江门盛产的经济作物之一。

    然而,“甜蜜的事业”这几年在一些地方渐渐成为“甜蜜的回忆”。不少甘蔗产区一开始是产量不稳定、忽上忽下,如今干脆直接改行搞别的产业。

    “过去礼乐每个村子都种有甘蔗。每到收获季节,天南海北的收购商齐聚礼乐,十分热闹。”江海区礼乐街道英南村原党支部书记谭其新回忆说,礼乐甘蔗刚上市,就在市场上打出了名头。有外地收购商特地来到礼乐收甘蔗,再通过船运到广州,最后通过火车运往全国各地。

    “甜蜜的事业”为什么渐成“甜蜜的回忆”?随着城郊经济的快速发展,特色农产品是否只能接受退市的命运?近日,记者多次走访礼乐等甘蔗产地,探讨其中变化原因。同时,记者也发现“甜蜜的事业”2.0版正在萌生、成长。

    统筹/赵可义

    文/图 张华炽 朱磊磊 郭永乐

    追忆 “甜蜜的事业”渐成“甜蜜负担”

    从江门中心城区到礼乐街道,可以明显感受到这里的快速发展。各品牌的小汽车在道路上飞驰,多个知名楼盘在此落地。事实上也是如此,从2012年到2021年末,礼乐街道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8.5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1.48%,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1.35%。2012年产值亿元以上企业8家,2021年产值亿元以上企业12家,工业总产值首次突破100亿元;连续8年在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绩效考核中名列第一名。

    远离街道中心,置身于村落当中,也会讶然地发现:曾听父辈常提起的礼乐甘蔗,只能在一小片一小片的散地上看到,蔗叶林海似乎只存在父辈的回忆当中。

    雪颜是礼乐街道东红村人,90后的她,记忆里的村子都是甘蔗的香甜。“小时候我走路去田里,一路上都是甘蔗。我家那时也种甘蔗,可是后来价格越来越低,有一年贱卖也卖不出去,后来家里就改种瓜果了。”雪颜说,那时种的基本是黑皮甘蔗。

    从小在乌纱村长大的村民曾耀华也有着相同的记忆。“我小时候就跟着父亲到地里种甘蔗,那时我们这里的人几乎每家每户都在种甘蔗,过去这里一片全是甘蔗地。”站在自家农庄门前,礼乐街道乌纱村村民曾耀华指向门前的东环二路,顺着道路一直往前,那里曾经尽是青葱翠绿的甘蔗林。

    “20世纪八九十年代是礼乐甘蔗最辉煌的时候,那时每到甘蔗收获的季节,地里总是异常热闹,不少人慕名前来问价收购,甘蔗地旁停满了卡车,装完车直接运到北方销售,行情好的时候最高卖到3.6元/公斤。”回忆起过去的辉煌,曾耀华不无骄傲。当时礼乐的村民都相信,甘蔗能成为帮助村民们过上幸福生活的“甜蜜”产业,发家致富的日子仿佛就在前方。

    但谁也没想到,甘蔗很快就从“宝贝”变成了“弃儿”,曾经的“甜蜜的事业”变成了“甜蜜负担”。

    当时,礼乐种植的多为榨糖用的糖蔗,主要靠外地收购商收购后运往外地销售。收购商与蔗农之间并没有稳定的合作联系,甘蔗市场行情好时,收购商们趋之若鹜,蔗农不愁销售。反之,遇上淡季则鲜有人前来问津,蔗农只能看着满地的甘蔗束手无策。

    大约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江门周边地区、广西、云南等地开始大兴甘蔗种植,外地甘蔗产量的增加,市场竞争更加激烈,收购商纷纷选择到距离更近、成本更低的甘蔗产地收购。

    21世纪初,礼乐蔗农感受到巨大“打击”,当年甘蔗几乎无人问津,只能贱卖或者送人,为了处理地里的甘蔗,蔗农用尽手段。“辛辛苦苦忙碌了一整年,又搭人力又搭钱,最后一场空。”曾耀华说,那时很多村民觉得不划算,干脆就任由甘蔗烂在地里,从此之后不少村民开始改种瓜果蔬菜等经济作物。

    探访 “甜蜜的事业”“含糖量”偏低

    谭耀成是礼乐街道英南村村民,从1979年就开始种植甘蔗的他,几乎经历了礼乐甘蔗市场的所有变化。“过去种黑皮甘蔗,主要销往外地,用作榨糖,还有些地方会用来煲水。后来没人来收了,开始转内销,主要种黄皮、291等果蔗品种。果蔗具有皮薄水分足的优点,十分合适直接食用。”说起甘蔗品种,他说得头头是道。全面改种果蔗品种后,礼乐甘蔗主要销往周边地区,鲜少销往外地。

    “我认识的蔗农,没有一个低于50岁的。”谭耀成说,种植甘蔗几乎成为蔗农心中的一根鸡肋。“地在这里,不种浪费,种了利润不高。年纪大的人,不好找工作,也希望自由些,就自己种了。”谭耀成目前种了6000平方米的甘蔗,是他从不愿意种地的亲戚那租过来的。他算了一笔账:肥料大约每公斤6.8元,在5到8月,基本需要每月施两次肥,每次施肥需要数百公斤;防治虫害疾病的药每瓶70元到80元。“这些年,肥料价格几乎涨了一倍;药涨价不明显,但容量越来越‘精致’了。”谭耀成说,虽然成本每年递增,但甘蔗收购价格几乎没变,“两元一公斤的价格,十年未变。”他粗略回忆后说道。一年的收成约为每66.67平方米(1亩)7500公斤,虽然还没有到收获的时候,谭耀成按照往年算了算:“今年还行,应该不亏。”

    蔗农余伯也感同身受。余伯有一大片甘蔗,不久前有收购商来采购,给出了2.1元/公斤的价格,但余伯觉得利润不多,甘蔗也未完全成熟,他打算再观望一段时间。“很多人改种柑了。相对来说,甘蔗成本低一些,大约每66.67平方米(1亩)七八千元左右;种柑的话则是万元起步的成本。”余伯说,种柑并不是包赚不赔的营生,虽然近年来市道较好,但也会突然遭遇“寒冰期”。

    离开甘蔗地,走进江会水果批发市场。这里果品琳琅满目,各种来自国内外的优质水果让人看花了眼。甘蔗的摊档,几乎在市场边缘地带。这里显得安静许多,档口中摆着成捆成捆的甘蔗,有青皮的,也有红皮的,几个商人坐在椅子上闲聊,静静等待着客人上门询价。

    甘蔗档老板老刘是礼乐人,做甘蔗生意已有20多年了,一直以来销售的都是礼乐本地甘蔗。“今年卖得还行,差不多2.6元/公斤,算是高的了。”老刘指着一扎扎近3米长的甘蔗说,他销售的品种都是果蔗。前来批发的有本地和周边地方的超市、水果店,一个销售季可以卖出数千公斤甘蔗。“拉到外省销售,物流、劳动力成本会增加,按现在的价格销售就会亏损,所以我们都是就近销售。”老刘说,“现在礼乐种甘蔗的人越来越少了。”老刘介绍,近年外地的甘蔗逐渐增加,吸引了不少批发商收购,本地水果型甘蔗销售将更难。

    与老刘相反,对面甘蔗摊档的老板老吴销售的是来自番禺的甘蔗。“我都是过去找当地人带路,买了之后找车拉过来。”谈起今年批发的行情,老吴表示,现在每天大概能卖一千多公斤,之前高峰时能卖两三千公斤,甚至五六千公斤。“甘蔗的主要销售方式还是以马路市场为主,虽然已成传统,但这种方式落后而且很被动。”此外,在老吴看来,与其他水果相比,甘蔗比较麻烦,咬一口就得吐一口渣。随着时代发展,果品选择多,甘蔗越来越不受追捧。

    在白沙农贸市场,甘蔗被放到摊位不太显眼的位置,价格从每公斤4—8元不等。“买的人不多,最近起风了,天气转凉,有些人会买回去做羊肉煲汤。甘蔗最好卖的时候应该是过年,江门有买甘蔗过年的习俗。”摊主林老板告诉记者,甘蔗一直都不是他店铺里的主要销售产品。

    “我也种了一些甘蔗,主要是用来哄孙子。在过去,我有着差不多1万平方米的甘蔗地。”在礼乐东红村,有2000多平方米柑园的吴伯感慨道:“农民靠天吃饭,果贱伤农,果贵容易引起扎堆,也很容易伤农,只能在缝隙中求生存。”在他的柑园,除了躲在一角的几棵甘蔗外,还有些蔬菜零散分布在角落里。

    变化 “甘蔗林”里萌生新业态

    如今,礼乐的甘蔗种植再也不复当年荣光。随着城市化建设的推进,为满足消费者的新需求,传统单一的种植模式正变得多元化,并不断萌生出新业态。现在,到礼乐各个生态园游玩成了不少江门人的选择。所谓生态园,更像是脱胎于过去的“农家乐”,只是其更具备农村观光旅游色彩。江海一家大型生态园的相关负责人表示,农村旅游观光生态园不同于天然景区,也不同于一般的农村旅游。现代农村旅游观光生态园的建设有规划,运转服务有规范,产品有标准,经营有利润,是农村经济发展的一颗新星。

    以江海区都市农业生态公园为例,其中既有特色种植、养殖、果树、花卉及加工等产业,还配备了简单的游戏设施,网红打卡地等要素,能更好地吸引周边城市游客。江海区都市农业生态公园的相关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此前荷香园吸引了不少市民前来游玩打卡,不少市民也流连于附近的乡村绿廊,带动了周边经济发展。

    2020年7月,江海区对外发布“七彩南堡—荷乡生态园—萤火虫之夜”全免费主题乡村旅游新路线,精心设计的线路中不仅有魅力十足的荷花、五彩斑斓的彩虹村,还有温馨浪漫的萤火虫之夜……英南村以小桥流水的乡村景致、马卡龙乡村房屋以及大型的艺术墙绘为载体,打造别具特色的人文乡村风景区,来自五邑地区以及周边省市的大批游客对此赞不绝口。礼乐街道优化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积极探索开发农旅项目,串联田园生态游、休闲公园游、农家美食游等乡村旅,年均带动观光游客30多万人次。

    江门市葡萄协会前会长邓成暖见证了大批礼乐葡萄生态园的兴起。他表示,生态园、葡萄采摘的兴起不仅解决了客源,还提高了农民的收入。久而久之,以旅游业为切入点,礼乐街道以江门东站为核心,大力发展城郊型都市特色农业和休闲旅游度假业,开辟葡萄观光农业旅游项目,发展以家庭观光、休闲为主题的近郊假日旅游,为市民提供休闲娱乐的旅游项目,刺激和带动提供周边地区旅游消费和服务的交通、餐饮、商业等行业的发展。

    观察  “‘甜蜜的事业’不会一成不变”

    在走访中,蔗农吴伯曾说:“我不会让下一代继续做农民。我唯一期待的就是土地被征收,卖出去,赚一笔退休金。”这让人印象深刻。在城郊经济繁荣发展的速度下,特色农产品是否只能接受退市命运?在发展都市休闲生态农业等新业态发展中,如何更好发挥特色农产品优势,凸显地方特色?

    市政协委员、九三学社江门市委副主委、江门市农业农村局乡村产业发展科科长黄家河认为,农产品的更替,主要是市场在推动。“以甘蔗种植业为例,糖蔗基本转移到了广西,以广西崇左市为例,至少有2600多平方公里的甘蔗种植面积,种植规模大,运输成本低,相对而言,江门的市场竞争力不足,便会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黄家河再以礼乐街道为例,目前,“缤纷英南”“向民葡萄”“向东桃花”“丰盛蔬菜”“武东腊味”等已成为礼乐街道美丽乡村新名片,“一村一品”,提高品牌附加值,让当地农业取得了更好的发展。打响品牌、提升农副产品附加值之余,礼乐街道还通过集中流转土地,推进农业朝着高精尖、规模化、现代化的方向发展。以礼乐高速出入口附近的达华农业生产基地为例,该基地租用农户的土地进行集中管理,实现规模化、机械化种植,该基地的芹菜亩产值达到6万元。

    同时,黄家河认为:“如今,新农业更注重技术、规模以及设施等因素。新农业的发展,简单来说就是农业工业化,这需要一定的支撑。”黄家河说,在市场的催化下,农业只会发展得越来越规模化、专业化。对于一些缺乏市场竞争力的特色农产品,更倾向于一种农业文化保护。“例如规划一片区域,专门种植这一类农产品,保存地方回忆。”黄家河举例,曾红极一时的白沙菜心、滘头大蔗,也成了当地人们的记忆符号。

    双水镇有一家新会区水润果蔗专业合作社,合作社理事长黎锡强通过线上线下多渠道推广双水甘蔗,拓宽销路,打造“黎田邑亩”有机果蔗品牌,如今成效显著。为了保证黄皮果蔗的品质,黎锡强和社员们一起发布了甘蔗种植的规范、技术,向农户发放种植指引。此外,黎锡强会定期到田里查看甘蔗的种植情况,杜绝使用违禁高毒农药。同时,他还定期向农户讲解新型种植方式,介绍有机化肥、微生物制剂的用法。现在,双水镇出产的黄皮果蔗批发价格约为3.5元/公斤,是10年前的数倍。据介绍,销往上海的黄皮果蔗,市场价格更是上升到20元/公斤。

    黄家河认为,新型职业农民在未来将会成为一种现代职业,他们的文化程度、种植技术等方面都要强于老一辈农民。“‘甜蜜的事业’不会一成不变,而是会随着时代发展,不断出现新的业态。”黄家河说道。

 
 
Copyright©2003-2006 jmnews.com.cn, JiangMen Daily Press. All Rights Reserved.
江门日报社主办 江门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网络新闻编辑部制作及维护 联系电话:86-0750-3502626
粤ICP备0507909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50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