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江门日报记者 张浩洋
走进广东南大机器人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南大机器人”)研发大厅,圆柱锂电池智造装备正在自动化运作。“检测时间极短,在0.01秒内就能完成,速度是以前机械检测的50倍以上。”南大机器人研发主管李旻峰说,当前这项技术产品已经销往全国多地,是企业利润的重要增长点。
市统计局数据显示,前三季度,全市高技术产业投资108.95亿元,占全部工业投资的16.4%,同比增长53.8%,增速比1—8月(47.3%)提高6.5个百分点。其中,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投资89.55亿元,占全部高技术产业投资超八成,同比增长81.1%,是拉动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的主要动力。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近年来,我市持续开展产业创新能力提升行动,坚持营造优良产业生态,深入推进“科技引领”工程,着力提升产业创新能力。展望未来,我市必将加快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创新驱动落地、绿色低碳发展,抢抓更多发展新机遇。
企业以技术创新谋发展
唯有敢于创新的城市,才是充满希望的热土。在侨乡这片科创沃土上,南大机器人不断吸收养分,茁壮成长。
新能源行业的迅猛发展,支撑了锂电池市场快速扩容,锂电池制造设备也顺势站上了时代的风口。对此,南大机器人在锂电池制造设备智能化上发力,通过自主研发的“视觉检测+高速配置”系统推动锂电池工艺智能升级。
如今,南大机器人由最初5个人的研发团队发展到40多人,已成为集工业机器人研发、锂电池生产设备制造、非标自动化设计生产、机器人教育装备制造、工业自动化软件开发应用及产品销售为一体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谋科技就是谋未来,抓创新就是抓发展。
走进广东科杰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科杰”),企业生产车间内机器轰鸣声不断,生产线呈现出一派忙碌景象,一台台数控机床产品正加紧赶制。
数控机床作为“制造机器的机器”,被称为“工业母机”,是工业制造产业链最核心的环节。作为我国高速数控雕铣机行业的龙头企业,创新二字注入了科杰发展的灵魂中。
“核心技术需要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反垄断,反‘卡脖子’。”科杰行政部副总经理田嘉明介绍,目前该公司拥有超过200人的研发团队,约占公司职工比例27%,每年不断加大研发投入力度,目前所获专利约200项。
善谋者行远,实干者乃成。近年来,新能源汽车产业持续高速发展,这一蓝海市场同样也吸引了科杰。今年,科杰位于杜阮的高端装备创新中心(一期)工程建成投产。据田嘉明介绍,该工程投产后将对科杰的产能提高、业务拓展以及长远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营造优良产业生态
关键核心技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在材料领域,我国面临的是一个大而不全的境况。
面对国外“卡脖子”,广东优巨先进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优巨新材”)选定特种材料这个领域,潜心做基础的科研攻关,致力于把材料用好、用顺、用高端。日前,优巨新材又以国内首创聚芳醚砜系列产品原材料控制、设备改造和工业化合成工艺,解决了中国聚芳醚砜全系列产品产业化“卡脖子”技术,填补了中国空白,荣获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称号。
发展至今,优巨新材已建立了由5位博士、9名硕士、50多名本科学历人员组成的核心团队,员工总数达200多人。“我们每年在研发方面投入1000多万元,还配备了高端先进的研发设备,为特种工程塑料产业化提供更强、更有力的支撑。”优巨新材副总经理马俊涛说,如今,该公司致力于先进特种工程塑料聚芳醚系列高分子材料的复合改性产业化,助推我市加快推动新材料产业集群化、高端化发展。
当下,“硬科技”正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热点。就高技术产业投资而言,“硬科技”创新周期长、难度高、不确定性强,扎根这个赛道,既要专业还要耐心。
今年6月10日,我市印发《江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江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保驾护航。
此外,为完善科技培育体系工作,今年10月12日,我市印发《江门市半导体及集成电路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通过政策引导,鼓励企业、高校建立科技创新平台,不断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完善科技型企业培育发展体系,建立具有我市特色的企业自主研发体系。
产业融合快,要靠龙头带。近年来,我市充分发挥海信电子、世运电路、依利安达等龙头企业作用,培育创建国家级、省级企业制造业创新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协同创新中心、工程技术中心。
值得一提的是,我市还引导规模以上新一代电子信息企业普遍设立科技创新组织,加大研发投入,积极申报国家、省、市各类科研专项,不断提高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同时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力度,统筹工业扶持专项等资金,支持推动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科技创新;落实省市工业互联网扶持政策,促进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和企业“上云上平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