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2版:要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带领村民过上幸福生活是我的承诺”
台山鳗鱼产业园项目在台山广海签约
为退役军人提供“一站式”服务
全市大中小学校获赠3000本《甲骨金文小篆书法速查手册》
“《江门日报》是我的‘老友记’”
校园盛开民族团结和谐花
健康吃出来 居家动起来
      
 
 
版面导航  |    
上一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2 年 11 月 27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开平市东河初级中学:
校园盛开民族团结和谐花

    走进开平市东河初级中学(以下简称“东河中学”),一条民族团结教育长廊在绿荫掩映下,恬静而温馨。“这条长廊是学生们从教室到食堂的必经之路,环境好,也是大家课余休闲乐园。我们希望通过这条长廊的展示内容,让师生在潜移默化中了解我国各民族,增强民族大团结意识。”东河中学校长李伟雄说。

    东河中学现有教学班30个、教职工108人、学生1356人,其中有95名学生和2位老师来自8个少数民族。近年来,该校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以创新素质教育为动力,以促进民族团结为核心,以艺术特色活动为载体,把民族团结教育融入日常教育教学中,让民族团结根植人心,先后获得“广东省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单位”“江门市德育示范学校”“开平市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等荣誉。

    顺势而为

    打造民族团结进步特色学校

    东河中学位于城郊,在该校就读的学生,除了本地户籍生外,还有不少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我们在调查中了解到,在我校就读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中,有土家族、瑶族、侗族、仫佬族、彝族、仡佬族、壮族、苗族等少数民族学生,另外还有两位少数民族教师。”东河中学副校长李雪玲说,“结合这个特点,我们于2016年开始着力打造民族团结进步特色学校。”

    为此,东河中学成立“民族团结进步”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开平市东河初级中学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学校实施方案》,细化工作任务,完善具体措施,实行多层次教育管理模式。“此外,我们还多次召开研讨会议,扎实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李伟雄说。

    四个坚持

    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根植人心

    “我们班几位少数民族同学的妈妈做的美食很好吃,他们的民族服饰也很好看。”谈起今年4月学校开展的“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主题教育课活动,仫佬族的周思辰同学说,“通过活动,我了解了不同民族的习俗和文化。”

    通过传统文化活动宣传各民族的习俗、文化等,是东河中学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一大特色。在日常教育中,该校努力做到四个坚持,即坚持特色课程与民族团结教育相结合。依托艺术课堂教学和艺术实践活动,开展民族绘画小组、民族乐器兴趣小组、民族舞蹈小组等,把民族团结教育活动融入课外活动中;坚持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宣传活动,利用班会、团队活动、墙报、板报等形式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坚持推进民族团结教育信息化。通过开设民族团结专题网页、微信、联播显示终端、LED宣传屏等信息化方式进行民族团结宣传教育,开展民族知识竞赛等,让民族团结意识思想深入师生、家长心中;坚持从具体事情暖心少数民族师生。从住宿、饮食习惯等方面着手,定期举行民族团结汇演,结合少数民族民俗习惯举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动等,让少数民族师生深深感受到“中华民族一家亲”。

    融入课堂

    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内涵

    课堂是深化民族团结教育内涵的主渠道。“学校根据各学科的特点,组织专题研讨,深入发掘民族团结教育渗透点,分解任务落实内容,重点是将民族团结相关知识融入教育教学过程中。”李伟雄说。

    据介绍,该校七年级历史课讲授《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单元内容时,老师会引导学生认识到汉族学生和少数民族学生平等、和谐共处,是历史发展的主流,各族人民在共同缔造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等。“我们还利用语文阅读课,开展民族团结专题阅读,让学生在阅读中了解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和民族政策,使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真正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李伟雄说。

    为了提升民族团结教育辐射作用,东河中学还注重以联动教育机制促进民族团结教育,形成全社会关注重视参与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氛围。近年来,该校联合开平市人民法院、开平市人民检察院开展‘模拟法庭进校园’活动;联合开平市委政法委、开平市检察院、开平市普法办、开平市交警大队举办生命教育亲子活动……通过联动社会、家庭和学校三方共同创新德育新模式,在开展具有校本特色的人本化德育活动的同时把民族团结教育渗透到活动中。

    (江门日报记者 严建广)

3上一篇  下一篇4  
 
 
Copyright©2003-2006 jmnews.com.cn, JiangMen Daily Press. All Rights Reserved.
江门日报社主办 江门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网络新闻编辑部制作及维护 联系电话:86-0750-3502626
粤ICP备0507909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50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