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江门日报记者 张华炽
记者第一次见到林斯然,她正坐在江海区天鹅湾小学的图书馆里,安静地看书。她看着一本名为《爱上自然课·身边的植物》的科普书。“最近对身边的植物感兴趣,想多了解一些。”林斯然向记者解释说。
今年上六年级的林斯然是一个自幼就与科学结缘的孩子。“小时候我从妈妈那里了解了一些科学知识后,就被科学深深迷住了。”林斯然的妈妈是一位小学科学老师,当时还在上幼儿园的林斯然总是跟在她的身后,化身“十万个为什么”。刚上小学一年级,林斯然就迫不及待地在老师指导下,做起了科学实验。“科学的魅力,就在实验里。”林斯然说。
不久前,林斯然获得“新时代好少年”的称号。“接下来我会沉下心来,专注学习,让自己的小学生活不留遗憾。”林斯然说。
在比赛中寻找乐趣
2019年,林斯然获得了“小小科学家”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体验活动小学组化学一等奖。“我现在对化学最感兴趣。”林斯然说,家里有许多与化学相关的书,只要一有空,她都会沉浸其中,享受化学带来的乐趣。
林斯然的家里,有两本册子,里面都是她的获奖证书。虽然竞赛充斥了她的童年,但林斯然的童年回忆不只是枯燥的比赛。“我会遇到许多好朋友。比如三年级的时候,我到西安参加一场科技类的比赛,认识了几位东莞的参赛选手,我们成了好朋友。”林斯然说,“另外,我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到一些现象,就很想去验证或者解决,在这个过程里,我是快乐和满足的”。
二年级时,林斯然在陪妈妈买菜时发现视障人士的导盲棍很不方便,尤其在菜市场这样复杂的环境下,导盲棍的作用受到很大限制。“我当时就想,难道不能让导盲棍拥有发声功能和障碍物感应功能?”很快,一个可以感应4平方米范围内障碍物、有语言提醒、有大声求助按钮的导盲棍,被林斯然设计出来了。回忆当初,林斯然也觉得有趣:“这需要一定的电力知识和编程能力,其实我当年并不懂这些,于是我就去向老师请教。最后,在老师的帮助下,这个导盲棍做了出来。”也是这次经历,让林斯然也爱上了编程。2021年9月,林斯然的编程作品“方向学习”,获“广东省中小学科技劳动教育实践活动程序设计——创意编程小学组”二等奖。
有短板的“小老师”
虽然优秀,但林斯然却清楚自己的短板在哪里。“例如美术,我在素描方面就很弱。常常需要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学习才能勉强跟上。”林斯然自揭其短,“还有就是数学,有时候明明是一道很简单的题,但我就是很难理解。”也许正是这个原因,“小老师”林斯然在帮助班里学习稍弱的同学时,显得格外有耐心。她说,那是因为自己也体会过那种怎么也学不进去的苦恼。
“‘小老师’就是让班里学习好的同学带动学习稍弱的同学。因为这不只是一种帮助,在教的过程中,成绩好的同学也能温故而知新,属于一种互相成长。”林斯然的班主任解释说。
林斯然告诉记者,不但如此,她还是家里小妹的“小老师”。“妹妹还没上学,我现在教她一些基础的东西,这也让我重新学了一遍,也更能懂得老师所说的温故而知新。”林斯然说,“妹妹是我最好的灵感来源。她有一双好奇的眼睛,例如她昨天问我,为什么植物会开花,这让我也好奇起来,对啊,花为什么会开?所以我这才看起这本书。”林斯然说。
“发现的快乐,从未离开我。”林斯然告诉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