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主要是想请大家围绕我国无障碍环境建设方面的法律法规提些建议……”11月29日,一场“板凳会”在江海区礼乐街道威东村党群服务中心举行,现场传出热烈的讨论声。
小小的“板凳会”一头连着群众,一头连着立法机关,是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缩影。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过程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属性,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
从江南街道江翠社区的“百姓说法广场”到礼乐街道威东村的“板凳会”,从打造“基层立法联系点”到通过网络征求意见,聆听群众的声音……近年来,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江海基层立法联系点不断延伸立法触角,引导人民群众广泛参与到国家立法意见征集活动中,着力推动全过程人民民主重大理念在五邑大地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截至目前,江海基层立法联系点已完成51部法律法规草案的意见征集工作,上报946条意见,104条被采纳。
文/图 江门日报记者 陈婵
通讯员 曾梓欣
举行“板凳会” 让民意直通最高立法机关
“国家采取措施创造无障碍环境,建议增加‘妇女、儿童’的类别表述。”“建议提高残疾人联合会、依法设立的老年人组织对无障碍环境建设的参与度,促进无障碍环境建设更加人性化。”“现在有些人行立交桥的设计没有顾及残疾人、老年人的需求,对他们的出行造成不便,建议在人行立交桥加建无障碍电梯。”……11月29日,一场“板凳会”在威东村党群服务中心举行,江海基层立法联系点调研组与残联、街道、村委、残障村民代表坐在党群服务中心的板凳上,围绕《中华人民共和国无障碍环境建设法(草案》)各抒己见、建言献策。
在面对面、心贴心的交流中,调研组化身“法律解答员”和“意见收集员”,将“法言法语”翻译成“群言群语”,广泛征求大家的意见建议,精准掌握残疾人群体实际需求,保障立法更接地气、更具实效。
通过一场场这样的立法意见征集“板凳会”,调研组一共收集到48条意见,汇总整理出33条意见,然后“原汁原味”反馈到最高立法机关。
“以前觉得立法这件事离我们很远,现在觉得离我们很近,在‘家门口’就能参与。”礼乐扶贫工作坊小组长朱文志感慨道,由于身患肢体残疾,他每天需要骑特制的电动车上班,参与这次活动中,他也结合自身遇到的一些问题,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无障碍环境建设法(草案》)意见征集过程中提出了意见,为此他感到无比自豪。
“这样面对面交流的‘板凳会’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大家现场说需求、提意见,并且能及时得到反馈,让我感受到了立法机关对我们群众声音的重视,希望以后多开展类似的活动。”威东村党总支书记李泽伟说。
江海区委副书记、区人大常委会党组副书记李敏表示,《中华人民共和国无障碍环境建设法(草案)》是我国首次就无障碍环境建设制定专门性法律。在接到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下达的立法意见征集任务后,江海基层立法联系点充分发挥立法联系单位、立法信息员和立法咨询专家的作用,通过召开座谈会、实地调研走访、社区蹲点、上门拜访等方式,主动听取基层群众、政府职能部门、法律服务机构、知名高校法学院的意见建议。
在本次意见征集过程中,江翠社区还在“百姓说法广场”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居民论坛,社区群众围绕《中华人民共和国无障碍环境建设法(草案)》各抒己见,对城市无障碍环境建设提出很多宝贵的意见。
除线下座谈会外,江海基层立法联系点还通过网络、微信公众号等途径开展问卷调查,汇聚民智民力,进一步扩大立法覆盖面。美国雪城大学残障法方向的博士谢仁慈参与了本次意见征集活动,并针对该草案中“居住建筑、居住区、公共建筑、公共场所、交通运输设施、城乡道路”几个概念可能发生混淆的情况进行分析,提出宝贵意见。
李敏表示,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进一步加强基层立法联系点工作,必须在密切联系群众、征集立法意见的基本职能上提质增效,精心打磨意见征集全过程、各环节工作流程,创新开展调研、听证、论证等立法意见征集形式,加强“群言群语”与“法言法语”的“翻译”转换,客观全面了解、“原汁原味”地反映群众意见。
广布信息采集“神经网络” 让民智融入基层治理
“开展立法工作不能只看纸面材料,要真正进行实地了解。”为了更好地收集《中华人民共和国无障碍环境建设法(草案)》的立法意见,当天,江海基层立法联系点调研组还到礼乐扶贫工作坊,收集记录残障人士在交通出行、信息交流、社会服务等方面的“急难愁盼”问题。这个面积约400平方米的扶贫工作坊,以电子零件手工业加工为主,帮助附近困难群众实现在“家门口”就业。
“深化文明城市创建过程中,江门的无障碍设施建设也在不断完善,但是在设计上还有进一步完善的空间。”江海区残疾人联合会副理事长李雅琴认为,该法律草案的对象范围不再局限于残疾人群体,已经扩大到社会的全体成员,“由此可见,无障碍环境建设已成为基层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立法是应时之举”。
今年以来,江门竭力打造国家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标杆城市,着力提升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效能。作为立法工作的“前哨站”、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载体,江海基层立法联系点积极参与其中,推动区内的立法联系单位、人大代表联络站、社区议事委员会协调行动、“抱团”议事,发挥“1+1+1>3”的合力,实现了立法意见征集、群众议事与基层治理的深度融合。
江海区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工作人员李艳华介绍,为了收集到最广泛、最真实的民意,江海基层立法联系点广布立法信息采集“神经网络”,将网格化管理与立法意见收集工作结合,将一部分社区网格员吸收为立法信息员,主动听取基层群众意见。江翠社区的兼职网格员榕叔便是其中一员。
在这次立法意见征集过程中,榕叔每天走街串巷,到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众家中拉家常、问冷暖,摸底调查其对家庭无障碍设施改造需求情况,征集他们的意见。同时,在制止餐饮浪费、文明养犬、家庭教育、整治道路拥堵等立法意见征集中,他在居民群众中广泛宣传,凝聚共识,不断提高居民的法治意识。“江翠社区作为广东省人大常委会的基层立法联络单位,立足基层是我们最大的特点和优势。”榕叔说。
目前,江海区在全区3个街道办、27个区直部门、9个村(居)委会、17个人大代表联络站、4个商会、4个行业协会、1个创新创业基地设立了59个立法联系单位,组建57名立法联络员和由350名退休干部、村(居)民代表、村(社区)网格员作为信息员的立法联系工作队伍,以点带面广泛收集群众立法意见,让民智融入基层治理。
李敏表示,接下来,江海基层立法联系点将继续扩大立法征询对象覆盖面,健全完善涵盖社会各领域、各行业、各层次的立法联络单位和立法咨询专家库,不断丰富和延展了解社情民意的“神经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