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2版:要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15个项目总投资额超120亿元
在新时代新征程上讲好侨都故事
致全市广大党员干部的倡议书
满足市民居家治疗和就医咨询需求
我市防冻Ⅳ级应急响应持续生效
电网干部驻村帮扶 “电”亮乡村幸福路
      
 
 
版面导航  |    
上一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2 年 12 月 17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华侨(侨乡)文化与中国精神”引发专家学者热烈探讨
在新时代新征程上讲好侨都故事

    □江门日报记者 凌雪敏

    12月14日,在开平市仓东文化遗产保育与发展中心,来自各知名高校、研究机构的华侨文化领域学者,以及江门本土文史专家齐聚一堂,聚焦“华侨(侨乡)文化与中国精神”主题,先后就侨批与华侨精神、中国精神研究,侨文化遗产与中国精神,华侨华人与中华民族凝聚力研究,海外华侨华人寻根研究等学术议题进行研讨。

    本次研讨会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举行,虽然大家隔着屏幕,但对学术的热情未因距离而减退。研讨会的三场专题讨论中,各方观点碰撞,让大家对侨文化挖掘保护、侨文化“聚人心”、讲好侨都故事等方面有了新的认识和思考。

    弘扬华侨精神具有现实意义

    华侨作为特殊的群体,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形成了华侨精神,因此,华侨精神是开展侨史研究、侨乡研究和侨务工作研究必然涉及的课题。研讨会上,首先由中国华侨历史学会副会长、中国华侨华人研究所所长张春旺从华侨精神的内涵与属性、特点、现实意义三方面,对华侨精神进行了宏观、系统性的梳理。张春旺认为,华侨精神是赤诚爱国、奋斗不息、同舟共济、热心和睦等优良中华传统美德的凝聚体现。他说:“华侨精神在历史进程中不断变化,不同时代华侨精神内涵有不同的特点。”

    五邑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广东侨乡文化研究院教授张国雄对此表示赞同,他从新生代侨胞身上看到了侨文化在新时代发生的变化。“相比第一代华侨,后代侨胞对海外环境没有强烈的‘异域’感,但受家庭和华人社区影响,中华民族文化在他们心里埋下了‘种子’,社会环境、社区环境、家庭环境多元文化的共存,塑造着他们文明进步、共处包容、奋斗富裕的观念意识,这也就形成了现当代的华侨文化。”在张国雄看来,虽然时代赋予了侨文化新生命,但新生代侨胞的身体和心理特征塑造出与居住国其他族裔不同的文化烙印,表现出挥之不去的华人文化族群标识,念祖爱乡、国家强盛、社会安宁、人民幸福是他们心底永远的期望。

    张春旺表示,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弘扬华侨精神对侨务工作开展具有现实意义,社会各界应更加重视对社会公众的宣传,让他们了解华侨奋斗的历史,促进海内外同胞关系和谐。

    强化侨胞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完善大统战工作格局,坚持大团结大联合,动员全体中华儿女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一起来想、一起来干。

    侨文化随着时代发展而迭代,如何顺势而为,强化侨胞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引导其积极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这成了本次研讨会专家学者讨论的重点。

    暨南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华侨华人研究院副院长陈奕平对海外侨胞参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路径与机制颇有研究。“正因为海外侨胞怀有族群认同、文化认同和对祖籍地情感的民族共同体意识,他们才积极参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成为中国政治、经济、科教和社会现代化建设的独特力量。侨胞在海外创业谋生的历史,也是中华民族海外拓展的历史。”因此,他建议,在尊重差异性的前提下找到文化认同、族群认同和共同发展的民族共同体意识“公约数”,从经济、文化、社会三个维度团结海内外侨胞。

    坚持尊重平等原则“聚人心”,也是暨南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副院长王鹏主张的观点。“‘聚人心’工作做好了,侨胞参与国内经济社会、科技发展便是水到渠成的事。”王鹏与海外侨胞接触时发现,他们对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了解不足,对内地发展存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特别是对粤港澳大湾区相关信息了解不够。“我建议,打破粤港澳大湾区政策制度壁垒,促进创新要素无障碍联通,并建立粤港澳大湾区教育领域专家人才智库、高校交流合作常态化机制,从而推动湾区教育协同创新,促进优势资源共享及合作共赢。”王鹏说。

    五邑大学广东侨乡文化研究院谭金花教授和钱源初博士围绕新会金牛山义冢、华侨原籍安葬的历史阐述了华侨义冢背后的华侨精神内涵,为中华民族共同体解读带来独特视角,引发激烈讨论。他们表示,不少华侨逝世后骨殖得以越洋归葬原籍,是近代以来广大海外华侨“根”意识的表现,同时也是基于彼此生存发展的共性条件与历史基础相结合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体现。新时代下华侨义冢的维护、管理及祭祀有助于联合侨乡与海外侨胞共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

    让侨批焕发新的活力

    中国华侨历史学会副会长、中国华侨华人研究所副所长张秀明在分享中抛出的问题引发了大家的思考:面对中国面向海外的宣传渠道有待拓展的现状,如何做好海外传播,讲好“侨故事”?

    关于这个问题,大家都不约而同地把目光放在了侨批上。侨批作为侨文化的“活化石”,无论是对华侨精神研究还是侨文化宣传,都是生动鲜活的载体。暨南大学本科生院执行院长兼教务处处长张小欣表示,要心怀沉甸甸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从华侨精神角度进一步加强侨批文化的挖掘和整理工作,加强该领域侨史问题研究,为侨文化活化、讲好中国故事打下坚实基础。

    在党的二十大结束后,广东省委常委会会议强调,要保护好管理好研究好侨批文物,深入挖掘蕴含其中的诚信观念和家国情怀,让侨批焕发新的活力。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于我们今后进一步如何活化利用侨批这一华侨(侨乡)遗产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五邑大学广东侨乡文化研究院院长、教授刘进说,江门五邑侨乡已经在文化旅游开发中挖掘侨批等华侨文物的价值,建成台山银信广场和博物馆,今后在城市文化品牌和形象方面,应以多元方式呈现侨批中的中华文化精髓和华侨精神。此外,江门市已经在挖掘“侨批中的党史”、打造文艺精品等方面有了积极的尝试,并取得很好的社会效益,今后可以侨批为媒介,加强与海外华人研究学界、华人社团的文化交流,通过以历史本身和以学理为基础的文化交流活动,讲好华侨故事、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

    近年来,我市多形式、多渠道弘扬传播侨文化精神,其中,侨批(银信)文化挖掘保护更是硕果累累:率先成立了侨批文化保护活化研究中心,举办了全国首个“侨批中的党史”学术研讨会,深度推进五邑侨批资源向学术研究成果高质量转化,并以侨批为题探索回答了“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时代课题。宣传方面,在首都北京举办“家国情怀寄尺素——江门五邑侨批(银信)展”;首创侨批原创舞剧《侨批·家国》在广州首演;创排沉浸式音乐诵读剧《侨批·中国》在江门首演,侨批原创文艺精品吸引了海内外华侨华人的目光,让侨批瑰宝走出“深闺”。正如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陈冀所言:“侨批保护活化的成功范例,给了我们文化自信自强的力量,用华侨文化丰富中国精神,用中国精神凝聚华侨力量,江门大有可为。”

3上一篇  下一篇4  
 
 
Copyright©2003-2006 jmnews.com.cn, JiangMen Daily Press. All Rights Reserved.
江门日报社主办 江门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网络新闻编辑部制作及维护 联系电话:86-0750-3502626
粤ICP备0507909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50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