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到篁湾村,随处可见浓厚的城镇气息,比如道路上疾驰的汽车,在工作或正奔赴工作岗位的人们……由4个自然村组成的蓬江区荷塘镇篁湾村,有2个村级工业园,是荷塘镇人口最多的村,农业人口6210人,外来人口也将近6000人。
“别看篁湾村现代气息浓厚,这里可是一个有几百年历史的古村。”篁湾村党委副书记李锦初介绍。不但如此,篁湾村还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荷塘纱龙起源并腾飞的地方,是当年村民英勇抗击日军的英雄奋战地,还被列入由南京大学空间规划研究中心、阿里研究院于2021年联合发布的“淘宝村”名单。
文/张华炽 朱磊磊
图/朱磊磊 郭永乐
A 文化传承
一项国家级非遗和一座省级文保单位
篁湾村建村历史悠久,由于战火洗礼和时代变迁等原因,篁湾村具体的建村历史很难考证。在许多资料上,只有“篁湾村,古称篁林”这么一句话。据传,宋靖康之变时,四川人氏李师道避难来到荷塘,寻了一处山清水秀的地方住了下来,随着家族开枝散叶,人们聚居成村,李师道便是该村的始祖。
在篁湾村,有一座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周源李公祠。李周源就是李师道第15代子孙。李锦初告诉记者,根据相关记载,周源李公祠是篁湾村李周源(生活于清嘉庆年间)的后人兴建,在嘉庆年间开始建造,兴建工程历时18年,直至道光十四年才建成使用。“历史上,村里的李姓族人中,考取进士、举人等功名者有20余人,记录他们考取功名的石旗杆夹有20余座,就立在祠堂前面的广场。”李锦初说。
沉默无言的古建筑,记录着篁湾村曾经的历史,而文化习俗的传承则是地方留下的宝贵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荷塘,每到过年过节或是大小盛事,荷塘纱龙总不缺席。相传荷塘篁湾早在宋代已有舞龙历史,但当时的龙制作非常简单。到了明代,荷塘篁湾举人李唐佐任四川候补县官,对当地乡民耍龙灯很感兴趣,回乡后以四川的龙灯作参考,发挥本地壮大的“游龙”形象优势,融合四川“彩龙”玲珑活泼的特点,扎成“纱龙灯”。舞技则取四川“彩龙”的滚、缠、盘等款式演变,赋予荷塘纱龙矫健威武、花式灵活多变的特点,开创了荷塘纱龙的历史。
如今的荷塘纱龙制作精巧,全长50多米,以竹篾、木板等材料制作骨架,分24节,头、身、尾用四条粗绳连接;龙衣以纱布覆盖,以彩色工艺贴片作龙鳞。为了使纱龙舞得更加传神,荷塘人民还从当地河涌纵横、鱼塘星罗棋布的实际出发,创造了“舞龙桥”的精彩表演,当纱龙登桥表演时,呈现出“岸上龙出海,水中出火龙”的壮观景象。前文提到的周源李公祠也是如今荷塘纱龙协会的会址、传承与发展的根源。
2008年,荷塘纱龙成功申报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而一直以来,在各种盛事期间也不乏荷塘纱龙的影子。据记载,1928年,新宁铁路兴办人陈宜禧先生铜像揭幕,荷塘纱龙应邀赴台山六村表演;1993年,广州白天鹅宾馆开业大典,荷塘镇纱龙应邀参加庆祝盛会并进行表演。近年来,荷塘纱龙曾参加华侨华人嘉年华大巡游、慈善万人行等活动,在广东国际旅游节民间艺术汇演中获得金奖,并走出江门,应邀到港澳等地演出。
B 红色印记
两座炮楼铭刻抗日岁月
篁湾村不但历史底蕴深厚,还是一座英雄的村庄。
在侨乡抗战史上,农村人民抗日武装是一支独特的力量,在配合抗敌守土中,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在篁湾村,有两座炮楼,记录着当年的抗日战争历史,一座格局方正,错落地布置了相应射击枪口;一座为柱形建筑,如同水塔;因其所处位置分别被称为北炮楼和西炮楼,是篁湾村民为了防御外来侵略而建设的防御设施,扼守篁湾村的西、北大门。西炮楼和北炮楼,如今都隐藏在热闹的小巷中,乍看之下可能看不出特别之处,但是走近一看,就能看到外墙上布满了弹痕,窗口的铁门上还留有子弹穿过的痕迹。“有些还是炮弹的痕迹。”李锦初补充道。
李锦初介绍,1938年10月广州沦陷后,中共新会县委即把党的工作重点转向农村,建立抗日根据地。在荷塘党组织建立的武装队带动下,荷塘民众奋起抗日。篁湾村的象山,被誉为荷塘农民抗日的主战场。1940年初,日军入侵荷塘,点燃了篁湾村村民抗战的“火种”。
1940年1月19日凌晨,日军入侵荷塘镇,当时篁湾村很多年轻人聚到一起,义愤填膺签字抗日。但由于枪支有限,最后只有4名年轻人被选拔出来,配上枪支,光荣地参加村里的自卫队。
一天半夜,日军组织了60多人,抓住一个叫“虾仔”的浇夜菜(荷塘盛产冲菜,农民大部分的收成靠卖冲菜,种植冲菜需要半夜浇水)的农民,逼其带路潜入篁湾村。一看到日本人进村,篁湾村像炸开了的锅,“不要放过日本仔!”村民们纷纷拿起棍棒、铁锹,自卫队拿起枪支,全体村民和日本人打起来。日本人眼看寡不敌众,只好退到篁湾村中心的象山躲起来。日军占据山头,居高临下和村民对峙。村民们组织队伍团团围住象山,双方展开激战,战斗从早上持续到晚上八九点,最终击退入侵日军。在那次战斗中,篁湾村有20多人壮烈牺牲,展现了不屈不挠、不怕牺牲、团结战斗的民族精神,谱写了一曲英勇悲壮的自卫战壮歌。
“当时周围还没有这些民居,西炮楼和北炮楼就是战士们与日军对峙的战场。”说起这段历史,李锦初语气上扬,饱含敬仰之情。
C 快速发展
不少企业来此投资建厂
自荷塘纱龙成为国家级非遗项目后,纱龙起源地篁湾村近年来致力于传承这一文化遗产,纱龙文化、纱龙精神成为篁湾村民的一门“必修课”。剪龙布、制龙身、龙吐珠、龙起舞……篁湾村的幼儿园、小学、初中学生早早接触纱龙,不少孩子主动加入学校纱龙队,纱龙舞成为这些学校的拿手表演节目。
西、北两炮楼,不但常有学校组织来此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也引来了不少慕名而来的游客,在这里缅怀英雄,感受当年人们的顽强与不屈。
而在篁湾村这块土地上,还先后建起了两个工业园。“我们这里以灯饰产业为主,吸引了不少企业来这里投资建厂,从而让村子得到更好的发展。”篁湾村相关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在南京大学空间规划研究中心、阿里研究院联合发布的2021年“淘宝村”名单里,篁湾村名列其中。据了解,成为“淘宝村”需要满足经营场所在农村地区,以行政村为单元;电子商务年销售额达到1000万元及以上;本村活跃网店数量达100个及以上,或活跃网店数量达到家庭户数的10%及以上等几个条件。
“目前,篁湾村正在快速发展,我们期待着更好的未来。”李锦初说。
延伸阅读
荷塘人民抗击日军
1939年9月,在江门的日军突然做了一次试探式入侵荷塘,被“独二”中队打退。
次年1月19日,日伪军200余人,在石龙围登岸,夜袭荷塘。日伪兵分三路:一路到篁湾占领制高点;一路为主力摸入良村市,占据长生会楼制高点;一路直入篁湾村占村后的象山,当即遭到篁湾人民武装的抵抗。天亮,“独二”中队和民众武装在良村市与日伪军展开巷战。小贩容琳手持大刀,与日军在保真门和金龙楼门前肉搏,先后斩死2名日军,后不幸中弹牺牲;南洋归侨容二伯,在屋门前抢救受伤的“抗先”队员容光洁回屋,拿起枪杆将长生会楼顶1名日军射倒。这时,民众武装在禾岗山以火力封锁,并控制木棉围至中正桥一带和西街闸口,将日军困在良村市内“关门打狗”猛烈围攻。
附近的潮连、塔岗和顺德县江尾各乡民众武装,纷纷渡江前来助战,把日伪军包围于象山和良村市,四面攻打,使日伪军无法脱身,战至黄昏,敌舰驶来援救,日伪军才得以登舰撤退。
学者声音
江门市旅游发展促进会负责人何岩:
让古村文化成为发展的“点睛之笔”
篁湾村拥有荷塘纱龙这样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可见其历史久远,人文厚重。可借题发挥,借力打力,讲好古村故事,以祠堂文化和纱龙非遗项目为着力点,深挖其文化内涵,力求全要素、全时空、全过程呈现古村风韵与文脉传承。
一方面,需科学规划,做好古村文物古迹及古建筑保护与开发,建章立制,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最大限度使古村得到应有的保护,让古村文化在城镇化进程中成为篁湾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点睛之笔”,为当地文化画魂。另一方面,为其提供广阔空间,更好地让古村活化与利用起来,可擘画建设一些场景式的文化载体,如祠堂或纱龙文化广场等,让更多市民参与进来。同时,通过一些非遗文创产品、纱龙表演、人物事件等文旅元素的植入,让古村走得更快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