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3版:聚焦
上一版3  4下一版  
古老技艺走出“深闺”飞入寻常百姓家
      
 
 
版面导航  |    
上一期  
      
       
2023 年 1 月 13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展品”变为“产品”,鹤山推进非遗系统性保护传承
古老技艺走出“深闺”飞入寻常百姓家

咏春拳在鹤山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
鹤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厅/数字体验馆以现代科技手段吸引年轻人。
如今,鹤山乡村仍有不少村民保留着客家传统种茶制茶技艺。

    日前,“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引发大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习近平总书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推进文化自信自强;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深化文明交流互鉴,讲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如今,在鹤山,非物质文化遗产(下简称非遗)走进学校课堂,非遗手艺产业化运作,非遗好物“圈粉”年轻人……鹤山市切实加大非遗保护传承力度,一项项非遗在人间烟火中延续生命,从“养在深闺人未识”到“飞入寻常百姓家”。

    文/图 江门日报记者何雯意 通讯员 欧蕊荣

    现状

    匠心与坚守 在人间烟火中延续生命力

    “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在鹤山,同样保留着古老的传统制茶技艺。

    “未有鹤山县,先有鹤山茶。”鹤山曾被誉为“广东茶叶第一县”,据史料记载,鹤山种茶历史可追溯至宋代,明清时期发展最盛,到了清咸丰、同治年间,时局动荡,茶农流离失所,大量茶园遭到毁坏。近年来,鹤山市投入专项资金,重点打造“鹤字号”红茶品牌,鹤山茶产业再次踏上振兴之路。

    鹤山茶产业振兴,离不开背后制茶人的匠心与坚守。如今,鹤山乡村仍有不少村民保留着客家传统种茶制茶技艺。去年6月,江门市公布第九批非遗代表性项目保护名录,“鹤山红茶制作技艺”成功入选。

    与“鹤山红茶制作技艺”一样,越来越多鹤山非遗项目被“看见”,在保护和传承中焕发新生。

    鹤山有一家中华老字号——鹤山市东古调味食品有限公司(下简称东古公司),其生产的酱料口感鲜美,制作历史可追溯至清代,如今仍采用传统方法生产。

    在东古公司的生产车间楼顶,数百个老酱缸盖着斗笠整齐排列。掀开斗笠,混合了面粉的豆豉装满酱缸,工人们戴上手套,适时地翻动原料。东古公司生产的酱料遵循传统制作工序,为传承技艺提供了重要支撑。2009年,这门技艺(“古劳酱料制作技术”)入选江门市级第二批非遗代表性项目保护名录,2012年入选省级第四批非遗代表性项目保护名录,升华为“舌尖上的非遗”。

    保留传统并非一成不变,为了适应市场发展,东古公司在不改变传统制作工艺的基础上,以晒池代替陶缸晒制酱油,将传统技艺与现代技术结合,在传承技艺的过程中,赋予酱料更强大的生命力。

    “我们希望保持初心,传承非遗,将传统技艺一代传一代。保持初心,这是很多现代化企业所缺乏的。”东古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传承发展170余年来,东古酱料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畅销海内外,仅在50多万人口的鹤山,以古劳面豉及酱油为代表的东古酱料,年销售量就达到5100万元。

    传承发展,焕发新生。这样的例子在鹤山还有很多,大量非遗项目从“展品”变为“产品”,从“养在深闺人未识”到“飞入寻常百姓家”,活态传承让古老技艺焕发新的活力。

    鹤山历史悠久,人才辈出,传统民俗文化底蕴深厚,传承着咏春拳、狮艺、陈山香火龙习俗、三夹腾龙等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非遗项目。数据显示,截至目前,鹤山市拥有县级以上非遗项目27个,涵盖了民间舞蹈、传统体育竞技、传统技艺、民俗、传统音乐等非遗类别。

    探索

    建好文旅平台 着力打造三大文化品牌

    “非遗保护传承得到鹤山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把这项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在组织、经费、人员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确保非遗保护传承工作取得长足发展。”鹤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负责人梁彩虹表示,得益于近年来鹤山市委、市政府对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视,鹤山非遗保护传承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冯家辉是鹤山古劳偏身咏春拳第五代传人,从10岁开始学习咏春拳的他,成年后将传习咏春拳作为自己的事业,在梁赞故居旁开设了一家咏春拳馆。近年来,他深切感受到咏春拳这一非遗项目发生的变化。“每年,梁赞故居会吸引世界各地的咏春拳传人前来寻根问祖,尤其是梁赞故居修缮后,吸引了很多游客前来了解咏春文化,附近的拳馆也越开越多。”冯家辉说。

    “鹤山以古劳水乡为载体,建好文化旅游平台,着力打造梁赞咏春文化品牌,在乡村振兴和文旅融合等领域进行了积极探索。”梁彩虹表示,近年来,鹤山市投入大量资金,修缮了梁赞故居,兴建了梁赞文化公园、古劳龙舟公园等一批集旅游、教育、传承等功能的大型综合性非遗传承基地。尤其是随着2020年广东省重点文旅建设项目——古劳水乡旅游区正式开放,鹤山非遗文化有了更多、更新的呈现方式。走进旅游区,街道中展示着不少非遗元素,如咏春文化馆中的咏春雕塑,还有其他以非遗文化为元素开发的衍生品琳琅满目,处处讲述着鹤山非遗故事。

    此外,鹤山市着力打造咏春、龙狮、龙舟三大文化品牌,如2014年举办了鹤山南狮(地狮)争霸赛;2015年举办了梁赞咏春之“武在鹤山”狮艺邀请赛;2016年举办了“鹤山非遗文化展演”之狮王争霸赛;2015、2017、2019年举办了三届鹤山梁赞咏春文化节;2017、2019年举办了两届“咏春擂”国际邀请赛;2018年举办了古劳龙舟邀请赛;2018、2019年连续举办了两届鹤山新春龙狮汇。

    创新

    现代科技加持 非遗“触网”激发从业者传承动力

    非遗的保护传承,“人”是当中的核心要素。有了人,一项古老的技艺和它所承载的文化才能传下去。在采访中,多位专家表示,一些非遗项目在传承人方面出现断层,在保护上存在一定难度,这既是目前鹤山非遗项目面临的问题,也是国内其他地方非遗项目面临的普遍问题。

    为此,鹤山进行了创新探索。

    “在非遗保护传承中,最为关键的无疑是‘接续’。培育壮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接班人对非遗保护传承工作有着关键性意义。”梁彩虹认为,非遗项目得以传承的关键在于让更多年轻人走近非遗、了解非遗。

    为此,鹤山市通过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让更多年轻人了解非遗。目前,鹤山在全市中小学全面普及咏春拳教学,率先将段位制咏春拳操纳入教学体系,成为全国首个实现武术(咏春拳)进校园全覆盖的县级市,学习学生达9万人。此外,鹤山狮艺、鹤城客家花炮庙会、客家黄酒、紫丹苏陶、客家山歌、靖村竹编技艺等非遗项目也纷纷走进校园。

    江门职业技术学院教授宋旭民认为,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是很重要的一项措施,不仅能为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提供了一份兼职工作,让他们通过这项技艺获得一定的生活补贴,还能在广大学生群体中播下种子,让他们日后成为这项技艺的知音和“粉丝”。“有了‘粉丝’就意味着这项技艺有了市场,他们很可能在经济许可的情况下进行一定的文化消费,文化消费多了,无疑能拓宽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生存空间。”宋旭民说。

    激发年轻人的兴趣,创新传播方式显得尤为重要。去年11月,鹤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厅/数字体验馆开馆,该馆采用机器人讲解、沿线环屏体验、全息投影系统、幻影成像、体感互动投影、媒体故事墙等人机互动的现代科技元素展示鹤山市各级非遗项目,开馆以来吸引了众多学生、非遗爱好者前往参观,也引来不少家长带着孩子前往体验。

    上周末,“90后”咏春拳爱好者劳炽文带着“10后”儿子走进鹤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厅/数字体验馆,他们一一参观体验馆里展示的非遗项目,仿佛进行了一场穿越之旅。在咏春拳体感互动投影体验区,互动投影捕捉到劳炽文的人体动作,并在荧幕上投影,让他可以实时跟着荧幕上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每一个动作学习咏春拳,他也可以直观看到自己的动作是否有误。劳炽文标准的动作与儿子稚嫩的一拳一脚形成鲜明对比,这也激发了儿子学习咏春拳的兴趣。“这种体感互动投影给孩子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会深入了解非遗,非常有趣!”劳炽文说。

    数字化使鹤山非遗项目越来越“年轻”,古老的非遗项目在新的技术手段运用下焕发了新活力。与此同时,越来越多年轻人不仅开始主动了解非遗项目,更成为传统文化的追随者。

    劳炽文是土生土长的鹤山古劳人,学习咏春拳已有10多年时间。出于对古劳偏身咏春拳的热爱,他选择以传习咏春拳为事业,在蓬江区开设了一家咏春拳馆。作为“90后”,劳炽文用新媒体传播鹤山非遗项目,他在抖音、微信视频号等社交平台上传的咏春拳视频最高播放量破百万次。

    如今,非遗“触网”已成为大趋势,大批年轻人不仅成为非遗项目粉丝,而且主动加入保护传承非遗、购买非遗好物的队伍中,以具体行动让古老非遗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保护传承非遗的重点,还在于找到非遗项目的经济收益点,要保证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生活问题得到解决,才能保证非遗项目得到传承。”鹤城镇文体服务中心主任凌伟新介绍,作为鹤山非遗项目数量最多的乡镇,该镇对客家黄酒、鹤城腐竹、鹤城花生制作工艺、鹤山狮艺等非遗项目进行了前期的保护性投入与引导,使非遗项目产生经济效益。此外,加强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管理,积极与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沟通,引导鼓励他们举办多场非遗技艺传承培训活动,让更多人参与其中。

    据悉,目前,鹤山市各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共有15人,他们共计发展了78名“衣钵”继承者以及一大批兴趣爱好者,形成了稳定庞大的传承人梯队。

    ★专家声音

    保护传承非遗 需要社会组织、团体、个人的广泛参与

    非遗项目不是束之高阁、藏于深闺的“过气”文化,保护传承非遗不只是政府部门和传承人的事情。采访中,多位专家认为,保护传承非遗就是保护传承中华文脉,不仅要靠政府部门“输血”,更要靠社会组织、团体、个人的广泛参与。

    五邑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伍锋

    把非遗传承保护与文旅开发结合起来

    伍锋建议,把非遗传承保护与文旅开发结合起来,通过文旅活动带来市场效应和经济效益,以此更好地保护传承鹤山非遗项目。“文旅活动能够带来人气和消费,更能将非遗传播出去,让更多的人认识非遗,这样非遗才有生命力。”伍锋认为,让非遗项目持续焕发活力,还需要政府部门和社会对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给予资金扶持,对非遗项目传承体验设施进行完善,对非遗项目纳入地方研学教育给予支持等。

    江门职业技术学院教授宋旭民

    利用“非遗+”焕发新活力

    宋旭民认为,利用“非遗+”让非遗项目焕发新活力,可以从五方面着手。一是发挥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重要引领作用,将这一群体更加紧密地团结起来,将古老技艺更大范围地传播开去,将新生代力量培养成为接班人。二是加强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群体培养,通过评选各级代表性传承人、加大补助力度、给予更多表演机会等途径,让传承人既拥有荣誉感,又获得实在的经济收益。三是保持非遗项目的原汁原味,这种原汁原味既包含了前人生产生活的重要信息,蕴含着重要的文化价值,也最为得到传承人群体与传播受众的认可与欢迎。四是提升鹤山非遗项目整体形象,相关部门应做好顶层设计,以几大重要活动贯穿全年,将鹤山非遗项目融入其中,让大众通过体验、学习、观赏等方式感受其魅力。五是加强非遗项目交流互鉴,政府部门可适当搭建平台,组织有影响力的赛事活动,邀请全国各地的爱好者前来切磋交流。

    中国策划研究院执行院长、品牌中国文化艺术年度人物传统文化贡献奖获得者陈荣彪

    让非遗项目逐渐回归大众生活

    “如果年轻一代失去对传统文化的兴趣,这些非遗项目就只能走进档案室、博物馆、图书馆,面临从活态变成历史记忆的危险。因此,要多花心思,以‘非遗+’的方式让非遗项目逐渐回归大众生活。”中国策划研究院执行院长、品牌中国文化艺术年度人物传统文化贡献奖获得者陈荣彪表示,对非遗项目的保护主要有抢救性保护、整体性保护、生产性保护以及创意性保护四种方式。其中,整体性保护要在对非遗项目进行保护的同时遵循其自身发展规律,把非遗项目所在地的文化生态保护区作为载体,对非遗项目赖以生存的环境进行保护;生产性保护即在保证可以传承的前提下,把非遗项目包装成文化产品进行保护;创意性保护即把文化创意产业与非遗项目相结合,以创意为手段,激活非遗项目生命力,把非遗项目融入社会生活。在陈荣彪看来,鹤山文旅资源、农旅资源丰富,可以托起“非遗+文创”“非遗+会展”“非遗+研学”“非遗+特色街区”“非遗+旅游”“非遗+民宿”等多种“非遗+”的打开方式。鹤山非遗项目未来的发展需要深挖其背后的历史根脉,以与其相适应的方式方法来实现保护、开发、利用和增值。

 
 
Copyright©2003-2006 jmnews.com.cn, JiangMen Daily Press. All Rights Reserved.
江门日报社主办 江门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网络新闻编辑部制作及维护 联系电话:86-0750-3502626
粤ICP备0507909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50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