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5版:聚焦2023新会两会
上一版3  4下一版  
聚力高质量发展 书写履职新答卷
      
 
 
版面导航  |    
上一期  
      
       
2023 年 2 月 23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聚力高质量发展 书写履职新答卷
政协委员积极建言献策
民革新会区委员会代表赵志华。
. 民进新会区委员会代表陈国雄。
农工党新会区委员会代表李贞丰。
致公党新会区总支部委员会代表莫文艳。
九三学社新会区基层委员会代表陈东。
新会区工商联代表朱英杰。
新会区政协澳门联络组代表朱景方。
民盟新会区委员会代表李伟昌。
民建新会区委员会代表田申。
新会区政协香港联络组代表周光耀。

    高质量培育专精特新企业、加强企业供需对接提高供应链本地化水平、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完善产业人才培养、以数字化助力传统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在2月19日上午举行的新会区政协十六届三次会议发言大会上,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港澳联络组代表共10人,围绕“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区镇经济一体化、和美乡村建设、制造业当家,以及“一园三中心”等主题积极建言,为谱写新会区新时代高质量发展新篇章贡献智慧和力量。

    文/图 冯瑶君

    民革新会区委员会

    高质量培育专精特新企业

    目前,全区有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11家。其中,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家,国家级专精特新重点“小巨人”企业2家。深耕专业领域、聚焦关键技术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是中小企业群体的领头羊,是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石。

    建议梯度培育专精特新企业,选择基础条件较为成熟、成长性较好的产品和企业,实行定向式滚动培育,构建由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三个层次的梯度培育机制。建立“专精特新企业直通车”制度,发挥“粤商通”、江门市中小微企业诉求快速响应平台等作用,及时协调解决企业土地、用工、用能等问题。鼓励现有专精特新企业参与资本市场直接融资,有序引导推动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做大做优做强。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引进高端人才,联合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建设专精特新实训基地,实施工业和信息化职业技能提升行动计划。建立健全专精特新企业数字化转型公共服务体系,为企业提供产业链、创新链、信息链等各项服务,助力中小企业突破数字化转型瓶颈。

    民盟新会区委员会

    培养农村电商人才 推动乡村振兴

    近年来,新会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积极从载体建设、平台建设、人才培养等多个领域进行扶持,促进了新会区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农村电子商务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支撑,除吸引和留住外来人才外,培育本土人才非常关键。

    建议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结合“人才倍增”工程,制定出台相关优惠政策,促成校企合作育才各项方案落地,加大电商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力度。建立农村电商人才定向培养机制,设置农村电商人才培育的二级到乡镇、三级到村(社区)的培训与活动教学点,优化专业课程设置,培育懂电商业务、会经营网点、能带头致富的农村电商领军型人才。强化校企、镇校合作,开展就业岗位对接,结合省委“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和“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建设项目实施,以行业协会引领,组合企业团队,联合学校成立产教联盟,推动各镇农特产品品牌化、标准化。

    民建新会区委员会

    抢抓发展新机遇 加速制造业向数字化转型

    工业互联网是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发展先进制造业的重要支撑,被誉为第四次工业革命的重要基石。加快推进新会区传统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既是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关于加快数字化发展的战略部署,也是新会区传统制造业抢占未来发展的制高点,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机遇。

    建议加大传统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以江门大型产业集聚区(新会片区)智慧平台建设为契机,促进信息技术网络与企业生产控制网络相融合,推动基础设备智能化,建设全生命周期数字化管理生产模式。统筹推进传统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发展,成立区级工作专班,搭建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协调服务机制。培育区级国资数字化产业服务公司,提供数字化转型服务,加速制造业向数字经济转换,为中小企业赋能。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以数字化转型标杆企业和优质服务商牵头,挖掘和推广一批传统制造业转型典型场景。通过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开展联合体数字化运营、产业供应链协同、制造平台共享,提升传统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民进新会区委员会

    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 加强产业人才培养

    进一步推动新会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完善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相匹配,服务“工业振兴”“园区再造”“人才倍增”等工程,是当前新会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新课题。

    建议统筹职业教育发展,将职业教育纳入全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以及产业发展、城市建设和重大生产力布局规划,扩容提质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谋划职教城建设,促进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深化产教融合,组建产教融合教育集团(联盟),优化职业院校专业与产业对接机制,建设产教研实训基地,实施校企共育“技能精英工程”,增强职业教育实效性。发挥高层次人才优势,建立产业人才培养导师师资库,实施职业教育专业“带头人”培养工程。强化“以技崇才”的舆论导向,营造重视职业技术技能人才的良好氛围,加大力度宣传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先进事迹和重要贡献,提升职业教育的社会地位。

    农工党新会区委员会

    壮大大健康产业集群 打造经济发展新亮点

    大健康产业一头连着经济发展,一头连着民生福祉。全力打造大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新高地,是新会作为江门“首善之区”,发挥独特优势、抢抓战略发展机遇、培育发展新动能、提升人民生活品质的必然要求。

    建议树立大健康产业发展理念,制定大健康产业发展规划,打造优质的大健康产业区域特色集群,把大健康产业园区打造成新会区经济发展的新亮点。培育大健康产业发展模式,打造产业集群。做好新会陈皮大文章,打造“中国陈皮之都”,充分借鉴周边福鼎白茶、化州橘红等地理标志产品产业化发展经验,做大做强新会陈皮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不断丰富完善产业链,培育一批科技含量高、成长性较好、有品牌影响力的健康产业龙头企业。依托中科健康创新生物产业园,推动广东中科健康创新生物技术研发项目、七堡健康岛等项目落地建设,加快发展生物医药与化学药。完善“互联网+医疗健康”平台支撑体系,优化大健康产业发展环境,营造大健康产业发展氛围,融合发展新格局。

    致公党新会区总支部委员会

    突出“侨”“红”特色 增强文化软实力

    “侨”和“红”是印刻在新会区最深邃的DNA,是新会区砥砺前行最为独特的资源优势所在,要进一步突出“侨”“红”文化特色,以文化赋能地方经济发展、赋能乡村振兴,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强势。

    建议以“侨”“红”文化增强侨乡文化软实力,积极开展“新会区红色美丽侨村”创建工作,多维度展示新会文化建设成果与“侨”“红”文化的内涵和魅力。以“侨”“红”文化培育乡村发展新动能,深入研讨华侨历史和红色革命历史的丰富内涵和现实意义,统筹“侨”“红”文化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搭好“文化恳亲”平台、创新“文化留根”项目,推动文化产业资源要素融入乡村经济社会发展。以“侨”“红”文化构建乡村振兴新高地,将大泽镇田金村、同和村,大鳌镇“桃荫别墅”、东风村,以及罗坑镇林锵云故居、林氏家庙等打造成为“红色教育+美丽乡村游”的“网红打卡点”,促进资源要素更多向乡村流动,推动乡村产业兴旺。发挥新媒体的特色和优势,精心策划多角度、全方位、立体化、多频次的对内对外宣传,着力把“侨”“红”资源利用好、把“侨”“红”传统弘扬好、把“侨”“红”基因传承好。

    九三学社新会区基层委员会

    高质量推进珠西智能传感器产业集群发展

    当前,智能传感器行业处于市场爆发增长、技术创新高度活跃的战略机遇期。随着物联网的高速发展和普及,以及我国制造业快速发展升级,智能传感器在新兴的智能制造、智慧城市、新能源汽车等领域的应用高速增长,大幅扩展了应用空间。

    建议高起点规划布局传感器集聚区,高标准打造全要素、全链条珠西智能传感器产业集群。鼓励扶持企业提升设计能力,立足长远提升智能传感器制造能力,建设先进封装测试技术研发中心,推进智能传感器装备材料配套产业发展。制定精准靶向的招商引资政策,充分链接第三方专业招商机构、行业协会、科研院所等资源加强产业链上下游招商,利用产业投资基金引导作用,完善各项配套体系。建立健全专业人才培养引进机制,打造传感器公共技术服务平台,鼓励、支持和引导企业建立智能传感器院士(专家)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工程技术中心。依托“江门双碳实验室”等科技创新平台,支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与传感器企业联合共建智能传感器产业共性技术研究中心和实验室,大力开展关键技术环节的研发与应用。

    新会区工商联

    大力推动供需对接 提高供应链本地化水平

    随着中国制造业的不断发展,本土化制造在企业经营过程中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如何取得优势地位,是众多制造企业面临的一大课题。

    建议建立本地化供应链信息共享机制,通过大数据互通减少信息不对称情况出现,探索搭建一个高效协同的供需对接平台,加快数字技术与制造技术深度融合,帮助本地企业根据市场需要及时调整产品结构。建设本土化供应链战略联盟,以本地制造、研发和销售企业为核心单位,整合资源实现价值链的优化,以交叉销售等方式带动产业链的其他企业共同成长。鼓励引导本地物流服务商、信息服务提供商等积极参与到本地化供应链协同创新中来,提高协同的效率和效益。尤其要发挥中创新航、李锦记、维达等“链主”的引领带动作用,形成产业链、供应链集成服务平台。在各类企业的细致分工协作下,推动新会区产业链、供应链分工由传统纵向分工向纵横交错、互补与并存方向发展。加强本土化供应链人才队伍建设,培养本土化供应链管理专家、管理顾问和管理工程师等核心队伍。建立本地供应链顾问委员会、行业协会等组织,加强对本地相关行业的调研分析,为当地企业提供相关咨询服务。

    新会区政协香港联络组

    面向全球推广新会陈皮产品及文化

    新会是“陈皮之乡”,也是“华侨之乡”,新会区可以在加大新会陈皮及陈皮文化向世界推广、促进陈皮产业发展的同时,凝聚起全球华侨华人的乡情、乡味,鼓励、支持、吸引华侨华人回新会建设家乡,助力“侨都赋能”工程实施。

    建议制定并明确新会柑、新会陈皮种植、采收、加工、仓储、流通的全过程质量管控标准,加大对农民、企业等的技术指导、服务、培训和监管,提升产品品质,满足出口要求,逐步建立与进口国家(地区)相适应的陈皮质量标准体系、检验检测体系和认证体系。协调推进进口国(地区)明确陈皮准入标准。对尚未有陈皮进口检验标准的国家(地区),由政府协调请示省或国家相关部门推动进口国(地区)制定相关标准及流程,协调海关、检验检疫、税务等相关部门为陈皮出口提供贸易便利化措施,打造新会陈皮产品出口示范基地。以香港为对外贸易窗口,在港组建新会陈皮商会,指导企业参加境外展销会及建立海外营销渠道,加大陈皮国际市场开拓力度,借助当地力量助力陈皮行业发展,将新会陈皮产品推向全球,提高新会陈皮的国际知名度。

    新会区政协澳门联络组

    加强澳门新会合作 落实“侨都赋能”工程

    当前,澳门经济呈现加快复苏的势头,澳门全力以赴落实各项计划,加快推动经济多元发展,扎实推进与大湾区各城市的合作,以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建议充分发挥新会自身优势,突出侨乡特色,全力落实“侨都赋能”工程,凝聚侨心、侨力、侨智,吸引包括澳门青年在内的广大侨商到新会投资创业,并在资金、土地、用能、金融等方面给予支持和保障。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快数字政府建设,完善“一网通办”政务服务模式,优化投资项目“模拟审批”平台,让“交地即动工”成为常态,以一流的营商环境推动包括澳门创业青年在内的外商、侨商敢投资、敢创业。加强政府经贸文化部门间的深度沟通,发挥澳门“窗口”作用,向世界宣传新会,增强港澳青年对湾区的认同。借助港澳乡族社团力量,将在“澳门的新会人”吸引回来,激发两地文化产业交流。加强针对港澳的招商引资,促进“园区再造”“科技引领”工程落实。坚持在港澳大招商、招大商、招好商,持续高频度对接港深珠澳,深化各类招商机构合作,不断拓展产业协同合作交流渠道,在服务、旅游、资讯等方面实现两地城市功能互补。

 
 
Copyright©2003-2006 jmnews.com.cn, JiangMen Daily Press. All Rights Reserved.
江门日报社主办 江门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网络新闻编辑部制作及维护 联系电话:86-0750-3502626
粤ICP备0507909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50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