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秧、包粽子、竹编、石雕刻、大讲堂……这些有趣的劳动实践活动,都出现在恩平乡镇小学的劳动课堂里。有的学校把课堂“搬”到田间地头,整合节气与相关节日、地域与习俗,带领学生体验从播种到收获再到烹饪的全过程,构建最生动的农耕劳动实践。
当然,创新的劳动教育不仅局限于田间地头。同学们有的拿起刻刀,带上肩铲,在精雕细琢中体验非遗文化的魅力;有的当起“榕树下的讲解员”,在瓜果飘香的菜园里,体会劳动带来的成就感,宣讲劳动好故事;有的化身“小工匠”,从构思、选材到制作,全程体验,一件件精美的竹编作品从他们的手中诞生……
2022年4月,《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正式颁布,将劳动从综合实践课程中独立出来,重视课程的综合化实施,构建素养型教育体系。恩平市作为广东省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示范区,迎来了一个立足学生高质量发展的教育时代。
近日,记者走进恩平多所乡镇小学的劳动课堂,各学校聚焦劳动素养,积极探索劳育新途径,推动劳动教育出彩出新,劳动教育成果令人欣喜。
文/图 江门日报记者 张安怡 谭锦波(署名除外)
君堂镇大江中心小学
见证一条恩平裹粽的诞生过程
三月,春风拂过,万物复苏,君堂镇大江中心小学呈现出一片勃勃生机。
课堂有劳动,田间有学生。在该校美丽的粽园劳动基地里,老师和同学们分工合作,干劲十足。只见老师们前腿弓、后腿蹬,锄头一起一落,泥土瞬间就疏松了;学生们分工合作,埋头苦干,有的清理杂草,有的蹲着择菜,有的半弯着腰在田里浇水……现场一派热火朝天的劳动景象,大家忙得汗流浃背,乐在其中。
不同于其他学校的劳动实践基地,大江中心小学的粽园劳动基地除了种植普通蔬菜外,还专门划分了一片“粽元素”农作物种植区,种植了粽叶、蓢古、绿豆、红蓝等制作恩平粽子所需的农作物。大江中心小学校长吴树桓介绍,君堂镇有着悠久的粽文化积淀和水稻种植传统,优越的地理环境和良好的家校共育氛围形成了得天独厚的粽文化劳动教育资源。
“每年我们都会根据粘米和糯米的生长规律带领学生种植,粘米在7月就能收成,之后我们就会种上糯米的秧苗。除了插秧割禾,学生们还要学会摘粽叶、晒蓢古、泡绿豆,再一起包粽子。每一个“大江学子”都能通过劳动,见证一条恩平裹粽的诞生过程。我们希望学生们不仅会包粽子,还能通过实践了解如何种植这些农作物。”和学生们一起劳动的吴树桓,一边擦着额头的汗,一边介绍道。
记者了解到,随着劳动教育的不断深化,大江中心小学设置了“粽情劳动”劳动课程、定期劳动课程、评价与展示等三大体系板块,通过研发校本教材、推动学科融合共同育人、组织劳动实践基地活动等路径,统筹课内外时间与资源,形成了相对稳定、完整的劳动教育体系。
“粽文化劳动教育具有联结德智体美四育的中介地位。因此,我们尝试以各学科为载体,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立足粽文化劳动教育和特定学科育人使命的基础,厘清各学科实施粽文化劳动教育的要素清单,明确各学科每一个模块或单元的粽文化劳动教育内容及目标,真正让粽文化劳动教育贯穿各学科的教学活动。以此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让学生养成良好劳动品德,培养温润有礼、艰苦奋斗的品质。”吴树桓说。
那吉镇中心小学
“小工匠”精雕细刻中领略非遗神韵
走进那吉镇中心小学校园,一股古色古香之气迎面扑来。该校创建于1922年,距今已有百年历史。
那吉镇地处恩平市西南部,云礼石头村、仙人塞海七彩石等蕴含丰富的“石元素”。2019年,那吉镇中心小学成为“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茶坑石雕刻技艺传习点”,非遗文化开始进入农村孩子的视野。该校将本地的石文化与“茶坑石雕刻技艺”结合,有效融入劳动教育中,形成劳动教育特色,既可促进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又让传统艺术的种子在学生心中扎根孕育,还激发了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接触茶坑石雕刻技艺三年的李雪钰是那吉镇中心小学五(1)班的学生。她告诉记者,班里的讲台上,摆放了她雕刻的一份得意作品——石笔筒。和李雪钰一样,该校不少学生的石雕刻作品都运用在校园装饰中。四(1)班学生梁耀贤的作品则被收藏在该校距今已有100多年历史的古祠堂中。
“有时候手指头会很痛,但我不怕,能创造出自己的作品,我很自豪。老师说‘茶坑石雕刻技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我要积极学习,努力成为一名小小传承人。”梁耀贤说。
记者走进那吉镇中心小学的古祠堂,最先看到的是奇石展厅。这里展出了由恩平市恩州奇石实业有限公司提供的石雕刻艺术作品,它们形状各异、雕刻精美,散发着独特的艺术韵味。奇石展厅的对面,摆放着风格截然不同的石雕刻作品和石版画,图案和色彩充满童趣,这些都出自那吉镇中心小学学生之手。
劳动教师是劳动教育的直接实施者,他们的教育思路及素质直接影响着劳动教育的成效。那吉镇中心小学校长温思潮介绍,该校特别聘请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茶坑石雕刻技艺省级传承人、广东省工艺美术师林志明及恩平市恩州奇石有限公司雕刻师郑武强、梁根华为“茶坑石雕刻技艺”特色班专职教师。每周开设的茶坑石雕刻技艺培训班就在古祠堂进行,课堂上,学生的笑声为古祠堂增添生机与活力。
“美育与劳动教育共融共生,也是学校教育的发展趋势。劳动的美既有劳动过程以及动作姿态之美,也有劳动成果之美。”温思潮表示,那吉镇中心小学通过传承“茶坑石雕刻技艺”这项传统艺术,完成对学生的美育,给学生创造学习的机会。在“茶坑石雕刻技艺”劳动课程中,非遗传承人巧手雕琢,让莘莘学子大开眼界的同时,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丰富多样、奇妙无穷,从而引导孩子们了解、欣赏传统技艺的兴趣,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爱劳动的好习惯,对于学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有深远作用。
沙湖镇南平小学
灵巧小手传承竹编技艺
右手固定主体,左手捋竹篾,力道巧且足,竹篾飞快穿梭……在习习春风的吹拂下,沙湖镇南平小学隐约弥漫着一阵阵竹子的清香。在该校的竹编工坊,孩子们手拿削薄的竹蔑,感受“跳跃在指尖的竹编艺术”。编制过程中,指导老师认真观察学生的动作,不时上前纠正、讲解,并手把手指导,活动室内的气氛热闹而又温馨。
在工坊的墙壁上,悬挂着学生各式各样的竹编制品,除了有竹篮、筲箕、花篮等日常竹器具外,还有竹蜻蜓、竹快板、竹笔筒、竹马、竹飞机、竹风车等承载着学生奇思妙想的作品。它们大小不一,造型各异,美观大方。而另一面竹编文化墙,展示着每一次学校组织大型竹编劳动教育的活动剪影。
南平小学是恩平市一所边远农村小学,学校师生总人数不足200人。校园四周竹林环抱,学校附近村庄有许多以竹编手艺为生计的篾匠。2020年起,在沙湖镇中心小学的大力支持下,南平小学提出了以竹编特色引领学校劳动教育发展的思路,大力营造竹编文化氛围,实施新时代育新人策略,将竹编劳动教育全方位、全过程融入学校发展,以劳育人。该校建立竹编工坊,开设竹编、竹竿舞、竹画、竹诗文、竹雕刻等课程,从不同维度开展竹编主题劳动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在劳动中领悟竹编技艺、感悟竹编文化,提升个人核心素养。
竹编渗透百姓生活,承载着一代又一代人的记忆,不仅是艺术的体现,更是一种家乡文化的传承。南平小学以亲身参与体验的形式,让孩子在玩与乐中学习竹编知识,感受竹编技艺里悠久馥郁的中华民族文化遗产。
“竹编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竹编产品不仅绿色生态环保,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生活用品,而且文化底蕴丰厚,还有观赏性和艺术价值,被国家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值得开发和传承。因此,学校邀请周边的竹篾老工匠来校担任老师,教授指导师生开发竹编产品,让学生们掌握技艺,把传统文化发扬光大。”南平小学校长吴艳琴说。
学生的竹编作品,不仅有可供观赏的艺术品,更有“接地气”的竹编农具,成为学校400多平方米“菜乐园”中必不可少的点缀。无论是整齐划一的竹篱笆,还是装蔬菜的竹菜篮,几乎都出自南平小学师生之手。将劳动作品运用到劳动中,打破只可“远观”的局限,让南平小学的学生更有成就感,也更实在。
目前,南平小学已开设“竹编”“藤编”校本课程。低年级学生学习藤条编织入门技巧,中年级学生学习简单的竹制品和生活用品,高年级学生学习复杂竹制艺术品的编织,“人人会竹编”的目标逐步实现。此外,在各学科教学活动中,语文教师引导学生写竹子观察日记;科学教师带领学生研究竹子生长规律;美术教师引导学生以竹子为主题写生;体育教师组织学生大课间跳竹竿舞……南平小学将竹编教育渗透到学科教育教学活动中。
“学校开设的竹编课很有意思,不但让我们学到了竹编知识,还锻炼了我们动手动脑的能力。我既体会到劳动的艰辛,也深为丰富的竹编文化自豪。我将认真学习,用双手编出满意的作品。”南平小学学生吴欣恩说。
横陂镇中心小学
榕树下“大讲堂”讲好劳动故事
“来到了南泥湾,南泥湾好地方,好地呀方……”3月17日上午,伴着和煦的阳光、徐徐的春风,美妙的歌声在横陂镇中心小学的劳动基地回响。整齐的玉米田、绿油油的柠檬树、打着节拍哼唱的学生、榕树下精彩的讲堂,构成该校独有的美丽画卷。
“倾己勤劳,以行德义”,加强新时代劳动教育,学校既要注重劳动技能、劳动习惯的培养,更要注重劳动意识、劳动情感的形成,为学生劳动品格、劳动观念的塑造夯实基础。在横陂镇中心小学的红领巾劳动实践基地,该校因地制宜,在基地的大榕树下开设“榕树下教育讲堂”,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优秀品质,实现“润物细无声”的劳动育人效果。
“同学们,大家还记得吗?我们的脚下也曾经是我们学校的‘南泥湾’。曾经,这里乱竹横生、土地贫瘠、垃圾遍地,你们知道是谁把这脏、乱、差的‘北大荒’变成如今瓜果飘香的校园美景吗?是我们学校的党支部书记——吴昔儒校长。他带领学校的党员教师开荒垦地,把一片荒废的杂树林变成如今的红领巾劳动实践基地。”采访当天,横陂镇中心小学五(2)班班主任吴小燕带领班上的学生,在榕树下开展了一堂“讲好劳动故事 唱响美好未来”宣讲活动。看着周围农作物喜人的长势,同学们明白了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道理。
2021年,横陂镇中心小学在学校西南角开辟2000多平方米的荒地,作为红领巾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劳动基地实行分片管理,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责任地”。劳动教育实践活动中,同学们根据季节种植不同的蔬菜瓜果。该校还定期邀请经验丰富的农业人士到劳动基地指导,让学生认识农作物,掌握基本农业生产技能。越来越多学生了解了植物生长、维护、收获的过程,他们记下浇水、施肥、松土的周期,掌握科学的种植方法,感受劳动的意义,体验劳动的快乐。
“南瓜的茎、叶、花、果实都可以食用,全身是宝。松土、栽种、施肥、除草、采摘等环节我全都参与。基地大丰收,让我体会到劳动带来的成就感,懂得了‘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道理。”横陂镇中心小学六(5)班的学生谭茗月一边展示自己的劳动成果,一边向记者讲述自己参加劳动教育实践活动的感受。
横陂镇中心小学副校长黄永存介绍,该校以劳动实践基地为依托,将劳动基地与学科教学、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将基地作为培养学生良好劳动习惯、劳动态度,提升学生道德品质的重要平台。接下来,该校将继续开好劳动教育课,立足实际,拓展学生视野、提高学生劳动能力,培养学生勤俭、奋斗、奉献、创新的劳动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