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端装备与智能制造产业是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在新会的银洲湖畔东岸,一艘艘建造中的轮船、海工装备摆开“巨人阵”,整齐排列在海岸线上,蔚为壮观。2022年,这里呈现多船同造的生产场景,今年,这样的生产场景再次出现。
为贯彻落实日前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主任陈岸明到新会调研时的指示精神,新会区立足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现状、发展优势及短板,结合目前产业政策,以“强链、补链、稳链、控链、延链”招商思路,不断推动产业链条向上下游延伸。
文/图 江门日报记者 冯瑶君 叶田
迈向“链式”发展 推动船舶制造高端化
2021年5月,我市正式实施“链长制”,针对重点产业链相继成立了工作专班。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方面,制订印发了《江门市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链培育发展工作方案》及工作清单,提出到2025年全市船舶和海工装备产业产值达50亿元的工作目标。
新会区明确提出,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要做大做强中小型船舶细分领域,积极开拓特种船领域,在各类船舶零部件及海工装备领域引资引产,实现从零到有、从有到优,构建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链,丰富船舶与海工装备产品类型,鼓励从业企业向分段式、总装式先进生产模式进行技术改造,探索发展游艇度假特色旅游业,深化产业对外合作开发水平。
围绕“强链、补链、稳链、控链、延链”,新会区加快布局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链体系,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共同发展,打造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集群。
强链环节。新会区立足现有游艇和海工作业船制造基础优势,围绕推动船舶制造产业高端化发展目标,以海星游艇、航通船业等骨干企业为基础,积极引进游艇等民用船舶骨干企业以及海上平台多用途工作船、海洋调查船、平台供应船等海洋工程作业船及辅助船龙头企业,推动船舶制造产业往高端化发展。
稳链环节。新会区将以促进船舶制造业开展技术改造、提升产业竞争力为主攻方向,引导航通船业、南洋船舶、海星游艇等船舶制造企业拓展和优化船型产品,逐步向高技术船舶及海工辅助船领域转型升级,突破传统船舶行业产能过剩困境。加快推动船舶制造企业产品转向集装箱船、油船、化学品船、液化天然气(LNG)船、液化石油气(LPG)船等高技术船舶领域,及铺管船、挖泥船、起重船、钻探船、半潜船等海工辅助船领域。通过引入引进龙头企业和先进技术力量,加快整合中小船企合并,进一步提升新会区船舶工业的综合实力,实现破局发展。
建链环节。当前,江门市缺乏具有产业带动能力强的海工装备企业,新会区将结合江门市大广海湾经济区建设规划,择机差异化重点发展钻井平台、生产平台等石油钻采专用设备,扩大海工装备生产规模。
补链环节。为满足江门市船舶与海工装备企业制造配套需求,新会区将以新会银洲湖、珠西新材料集聚区为重点发展区域,适当引入船舶和海工装备配套设备的骨干企业,积极突破舾装设备、甲板机械、舱室设备、压载水系统、船用管系及锚泊系统等关键部件的配套发展,逐步向上延伸产业链条,打造船舶及海工装备制造配套基地。
延链环节。新会区将以现有修拆船企业为基础,通过综合利用拆船废钢资源,大力发展下游关联行业,使修拆船工业能够得到合理延伸,形成以船舶无害化拆解、材料及设备深加工以及循环再利用为主,具备较高科技含量的产业链。
推进产业集聚
汇聚制造业强大动力
在江门航通码头,全球最大宽扁浅吃水型半潜驳船——45000DWT半潜驳船的主船体,展现即将“合体”之势,预计今年上半年完工并交付使用。2022年,江门航通码头同时在建的特种船共15艘,2023年预计交船15艘。
2013年1月,中国手持订单量排名前30船厂列表(按修正总吨)中,南洋船舶排第23位;2022年全球新签订单量排名前30船厂列表(按修正总吨)中,南洋船舶排第17位。目前,南洋船舶同时建造10艘船,2023年预计交船12艘。
乘着新一轮海洋工程市场回暖的东风,新会区正以全面推进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集聚发展,汇聚新会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
一是加快转型升级,突破传统造船业困局。通过实施“工业振兴”和“园区再造”工程,以南洋船舶、海星游艇、航通船业等骨干企业为基础,推动船舶制造企业向高技术船舶及海工辅助船领域转型升级,通过引入引进龙头企业和先进技术力量,加快整合中小船企合并,进一步提升新会区船舶工业的综合实力,实现破局发展。
二是优化资源配置,不断提升产业集群竞争力。通过实施“科技引领”工程,以技术改造带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重点支持高技术船舶、海洋工程装备及重点配套设备的科技投入,支持关键共性技术和先进制造技术研究,促进船舶制造业的结构调整、技术创新和重要产品制造本地化。加强船舶技术创新服务,推动产业上下游企业加强合作,增强产学研用的协同创新能力。同时,通过财政、金融、税收、租赁和保险等方面的政策措施,提供良好的战略发展环境,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船舶与海工装备制造行业的支持力度,加快游艇经济的发展,完善游艇生产与服务配套产业链。
三是加快人才培养,夯实船舶工业发展的智力基础。深入实施“人才倍增”工程,按照政府推动、市场主导、企业为主体的原则,组织实施人才培养计划,加大专业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和技能人才的培养力度,完善从研发、生产到管理的人才培养体系。鼓励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培养研究实用型人才,与省内外知名院校建立长期人才合作战略协议;通过专家讲座、联合办学、海外轮训等多种形式,培养船舶与海工装备制造急需的科研人员、技术技能人才与复合型人才。
四是发挥侨乡优势,加快游艇旅游服务业发展。借助“港澳融合”“侨都赋能”工程,以银湖湾为核心,打造银湖湾游艇基地,建设综合性游艇及客运码头。以银湖湾湿地公园、崖门宋元文化古战场和古兜温泉度假村等为近海休闲度假旅游点,结合港澳休闲市场特征和需求,开辟联通港澳、串联各景点的游艇线路,扩大游艇制造需求。同时,加快推进优势产业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谋划好“游艇全国公开赛”等活动,加快推进产业融合发展。
五是延伸产业链,增强产业配套能力。充分利用江门市金属制品产业基础优势,鼓励船舶与海工装备企业加强与省内外船用柴油机、钢铁、有色金属、工程机械等龙头企业的战略合作,通过并购、参股、联合等方式,整合资源、优化结构,突破船舶与海工装备关键部件研发、生产薄弱环节,提升技术集成和设备成套化水平,加速产业集聚,增强集群配套能力。围绕高性能船用发动机、高附加值的专用精品宽厚板、船用锚链、船用甲板机械设备等系列产品,展开联合攻关,突破技术瓶颈,满足造船业产业集群发展的需要,并逐步拉长产业链条,大幅提升船用设备本地配套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