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菜养花、烹制美食、收拾课桌……这些与美好生活的链接都来自一门课程:劳动。以“劳”育人已成为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一环,而随着劳动教育升级为义务教育阶段必修课程,劳动教育也在鹤山校园落地生根。
近日,江门市教育局公布第二批江门市中小学劳动教育特色学校评选结果,鹤山市5所学校上榜,分别为鹤山市第一中学、沙坪街道第七小学、共和镇中心小学、古劳镇双桥小学、鹤山市特殊教育学校。记者近日走进这几所学校,看他们如何积极探索劳动教育新途径,推动劳动教育出彩出新。
文/图 江门日报记者 何雯意 通讯员 陈亮(署名除外)
鹤山市第一中学
劳动教育充满“科技感”
一根根筷子经过学生的巧手成为一个投石器,几张唱片在学生的巧妙设计下成为会行驶的“小汽车”,原来容易脏乱的景观水池被学生改建成微型生态池……在鹤山一中,除了常规的劳动实践外,这里的劳动教育更有“科技感”。
近日,记者走进鹤山一中,发现校内的景观水池清澈见底,里面种养着各种植物以及鱼类。然而,在此之前,这些景观水池由于养了锦鲤,没有过滤系统,水质容易恶化,总务处需要经常换水,导致大量资源的浪费。在老师的带领下,学生把这里改建成生态池。他们对景观池进行了清洁,收集各种石头进行铺设,还种植各种水草让池内水质得到净化,小鱼小虾等水生动物在生态池中实现繁殖,成群结队地出现。
据了解,一直以来,鹤山一中积极探索适应本地和学生实际的劳动教育模式,统筹区域内劳动教育资源,推动建立课程完善、资源丰富、形式多样、机制健全的教育体系,引导学生树立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的观念。
鹤山一中以智能创新、职业体验等其他形式为辅,分为理论课、示范课、展示课、实践课、分享课等不同课型,依托鹤山市雅图仕印刷有限公司、鹤山市桃源镇慧超多肉植物养殖基地、中国电信鹤山分公司等十多个校内劳动实践基地和义工服务站点等校外劳动实践场所,围绕通用技术课程、信息技术课程、国防课程等必修课以及家庭课程、生涯课程、公益课程、科学教育课程、工艺课程等选修课,形成了相对稳定、完整的新时代背景下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值得一提的是,鹤山一中以学科融合创新为导向,把劳动与科技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以科技引领未来为方向,落实学生新时代劳动素养培养,以科技创新活动及成果展示交流为载体,逐步形成学生“兴趣发现、智能培养、探究学习、创新行动、创造发明”的劳动教育实践创新途径。
沙坪街道第七小学
打造“智慧水植园”
在沙坪街道第七小学,一节有关水培植物的劳动课程正在学校的“智慧水植园”上演。
一直以来,沙坪七小认真学习贯彻上级精神,创新劳动教育方式方法,多渠道开发、拓展劳动教育实践场所,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劳动实践需求。学校把“传承耕读 润德明慧”这一劳动思想巧妙地融入办学理念,明确提出培养“勤四体、分五谷、强心智、修善德”的劳动育人目标,以劳动教育为载体,把德智体美贯穿其中,践行“五育并举”。
“选择‘水培植物的栽培研究初探’作为沙坪七小的劳动教育实践项目,是因为我们对无土栽培有着太多的好奇与向往。我们希望让学生参与其中,感受劳动的乐趣。”沙坪七小副校长麦迎阳表示,学校利用绿地、空隙地带,建设了“七彩祥耕 开心农场”和“智慧水植园”,希望学生体验种植乐趣。此外,学校还开设了“榜样教育”“学科融合”“校本特色”的劳动课程,把劳动教育引入教学活动。
共和镇中心小学
“四园联合”推进和美劳动教育
“我们今天的比赛包括系鞋带、叠衣服、收拾课桌、整理书包,比赛开始!”随着小主持一声令下,参加比赛的学生双眼紧盯着鞋子,行动迅速。不一会儿,系完鞋带的学生站了起来,开始叠衣服,把零乱的课桌收拾好,把书包内的课本分门别类装好。
这是3月27日,记者在共和镇中心小学生活技能比赛中看到的场景。校园内还有一片空地,名为“躬劳园”,种植着各种农作物。这里的每一块“躬劳田”都有自己的“主人”,每个班级从一年级开始分到一块“躬劳田”,一年四季种植“三瓜两豆一葛”。
生活技能大赛、“躬劳园”只是共和镇中心小学开展劳动教育的缩影。共和镇中心小学常务副校长钟杏群表示,该校盘活校内资源,打造“校园融入、田园实践、家园拓展、社园体验”“四园联合”的和美劳动教育,引领学校劳动教育的开展。
“为开展和美劳动教育,学校着力构建课程完善、资源丰富、模式多样、机制健全的劳动教育体系,让劳动教育成为学校教育不可或缺的环节和立德树人的新载体,通过体验式和美劳动教育让劳动领悟生活、让劳动成为生活、让劳动融入生活、让劳动服务生活。”钟杏群表示。
古劳镇双桥小学
结合地域特色建设“耦耕苑”
“先把地松松土”“一手扶着菜苗,一手扶着泥土”“开穴深一点,注意行距”……在老师的讲解下,学生热情高涨,用自己的小手作为尺子测量行距,拿起小锄头挖坑,把玉米苗轻轻放进去,呈现出一片火热的劳动景象,现场不时传来欢声笑语。
在古劳镇双桥小学这片占地400多平方米的劳动教育实践基地“耦耕苑”里,播撒着劳动的种子。据介绍,学校在建设初期留有一片空地,占地400多平方米,后来改造成学校劳动教育实践基地“耦耕苑”,让学生亲身参加农作,每个班级都有“责任田”,由老教师牵头,以社团的形式开展活动,让学生感受劳动的乐趣。
“为更好地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深入推进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我校坚持‘五育并举’的理念,加大对劳动教育的投入,走特色发展之路。”古劳镇双桥小学教导主任彭冬燕表示,近年来,古劳镇双桥小学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结合地域特色,依托“耦耕苑”和丰富的劳动教育资源,认真开展劳动教育,通过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组建校内“专任教师+老农民”形成的师资团队,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劳动教育活动。在进行小学劳动实践课的教学时结合实际,开放课堂、开放教材,让学生多角度、多渠道地获得知识;依靠劳动基地建设,开设劳动实践课程,使学生获得积极的劳动体验,形成良好技术素养,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学到课堂和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体会到劳动的光荣。
鹤山市特殊教育学校
推动劳动教育课程进社区
在鹤山市特殊教育学校一楼食堂,有一个劳动技能综合实训室,里面设有厨房,并配备了相应的家用电器,仿佛就是一个家庭厨房,可以为学生学习家政等劳动课提供实践场地;在学生楼东边空地,还有一块开心农场,学生可以在这里种植果蔬。
据介绍,该校的劳动技能课程以培养学生掌握简单的劳动技能为主,对学生进行职前劳动知识和技能的教育。通过劳动技能的训练,使学生具备一定的社会适应和职业适应能力。
该校根据特殊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实际能力,主要从家务劳动、园艺劳动两大领域对学生进行训练。按照学校的宝塔式分层目标,针对不同年级和不同残障程度的学生有效设置了分层目标和课程内容。
接下来,该校将建立劳动特色品牌和教育基地,建设与学生劳技课程配套的校本家务劳动课程,推动残疾人劳动教育课程走进社区。校劳动教育将与社区资源相结合,把家务劳动课程引入社区、残联康园基地,使更多残障人士提高家务操作技能,为融入家庭、进入社区生活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