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光明媚,紫荆盛放。3月30日—4月1日,中国地市媒体融合发展大会暨“全国百家党媒看柳州”活动在广西柳州举行。全国100多家地市党报、融媒体中心的社长、总编和新闻业务骨干200多人相聚柳州,探讨媒体深度融合发展大计,共赏“荆”奇柳州。
在柳期间,与会人员漫步柳江,赏洋紫荆,走进东风柳汽柳东乘用车及商用车生产基地、柳工集团、广西螺霸王食品科技有限公司等,触摸柳州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脉搏,全方位体验柳州的“一台车、一江水、一朵花、一碗粉”城市新名片。
一车风行
漫步柳州街头,随处可见东风风行S50EV、五菱宏光MINIEV等柳产新能源汽车。
数据显示,2022年柳州凭借65万辆的新能源汽车产量排名全国第三,仅次于西安、上海。在新能源汽车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全国每生产10辆,就有约一辆来自柳州。目前,新能源汽车累计产销量突破144万辆,占全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的近10%。
这份成绩的背后,展现了这座“汽车拉着跑的城市”敢为人先、实干创新的精气神。近年来,新能源汽车产业加速崛起,柳州乘风破浪,形成政企联动的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柳州模式”。该模式不仅深刻影响着市民的出行,让柳州市新能源汽车渗透率一直在全国名列前茅,也成为该市传统汽车产业向新能源加速转型的引擎。
如今,作为全国唯一拥有一汽、东风、上汽和重汽四大汽车集团整车生产企业的城市,柳州已形成较为完整的汽车产业链,拥有规模以上零部件生产企业超300家,培育出了“五菱”“宝骏”“乘龙”“风行”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全国知名品牌。
作为一座传统的工业城市,柳州通过对自身优势的进一步梳理,找出了“一台车”这一城市形象传播的切入点,建构和传播“汽车城”的城市形象。据柳州海关发布的数据,2021年柳州汽车出口9.5万辆,同比增长149.9%,出口区域以东南亚、南美为核心,逐步扩展至中东、非洲、中亚等重点市场。
一江旖旎
柳州因水而生、因水而名、因水而兴。柳宗元笔下的“江流曲似九回肠”的柳江是柳州的母亲河。
在生态环境部通报的2020年—2022年全国地级市城市地表水水环境质量榜单中,柳州蝉联全国地表水水质冠军,实现“三连冠”,被誉称“山水城市中工业最强,工业城市中山水最美”。
柳江全长逾千里,其中自到达柳州市区时,从上游的露塘,到市区下游的洛维,全长55.5公里,最为宛转曲折,恰如一条玉带缠绕城垣,青峰点缀其中,风光无限,入城百里方出,被柳州人称为“百里柳江”。
柳州着力在沿柳江两岸打造景观带、文化带。重修文庙、建设人工瀑布、打造窑埠古镇文化街区、修建近百公里的沿江亲水步道和自行车道……而今的柳江两岸,已是柳州人休闲娱乐的最佳去处。到了夜晚,两岸霓虹闪烁、灯火璀璨,市区沿江山体、瀑布、音乐喷泉在彩色景观灯的照耀下,犹如一串晶莹剔透的多彩夜明珠、倒映在恍若银河的九曲柳江之上。夜游柳江,已经成为人们初次到柳州的必选项目。
一花倾城
洋紫荆是柳州市“市花”,也是柳州城市新名片。
伴随洋紫荆的成长,柳州逐渐也有了一座“花园城市”的雏形。2012年至2018年,柳州分两步走,分别实施了“花园城市”1.0版和2.0版建设,让该市形成了“一花为主,四季可赏”的景观格局。
柳州用融入血脉的工业思维栽培洋紫荆,并在鹧鸪江大桥附近建设了“中华紫荆园”,将其打造成“宜居城市、紫荆花城”的最重要展示平台。
每年3—4月,30万株洋紫荆一同绽放,呈现出“半城山水半城华”的美妙景致,吸引国内外众多游客前来赏花,催生出“赏花经济”“紫荆文化”,让柳州这座工业城市享受到生态旅游发展的红利,为城市高质量发展增添新的动力。
柳州人爱洋紫荆,便想方设法为其写“情书”,把洋紫荆映入脑海、摄入相片、印入画作、刻进器皿……想把这美好的春日限定风景化作一切可触、可看、可感受的“乡愁”,以及可让游客带回家乡的柳州记忆。
无论是培育洋紫荆、推出系列活动,还是创新文创产品……洋紫荆在柳州已不只是一张亮丽的城市名片,更被柳州用工业理念赋予了厚重的人文底蕴。
一粉飘香
柳州螺蛳粉特色产业从街边小吃到“百亿级世界网红”,成为地方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典范。2021年4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柳州视察时称赞道:“真是令人惊奇!小米粉搞出这么大规模的产业来,不容易,值得好好研究总结。”
2008年,“螺蛳粉手工制作工艺”入选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柳州这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美食名片。2014年预包装螺蛳粉问世,开始“飞”往中国各地,甚至东南亚、美国、欧洲等地。从“路边摊”到“工业园”再到“俏全球”,柳州螺蛳粉成功“出圈”,让世界为之惊叹。这是柳州用工业思维发展特色产业的成果。
近年来,柳州市进一步做优做强螺蛳粉产业链,在各区县打造一批螺蛳粉原材料生产基地,通过“总部+基地”“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等模式,大力种植、养殖螺蛳粉原材料,带动群众就业增收,助力乡村振兴跑出“加速度”。
目前,这碗“小米粉”已成为串联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的“大产业”,柳州螺蛳粉企业已达127家200多个品牌,如今各大产业园区已经涌现出许多亿元甚至十亿元的螺蛳粉企业,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产业链上的农民实现了增产增收,带富了一方老百姓。 (王平强 黎寒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