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对话”梁任公——纪念梁启超先生21/2023-04-09/A03/31841680976483889.jpg
上一版3  4下一版  
传统文化呼唤“创新表达”
      
 
 
版面导航  |    
上一期  
      
       
2023 年 4 月 9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传统文化呼唤“创新表达”
——梁启超思想对推进文化自信自强的启示
梁启超先生1900年在澳大利亚。
《清代学术概论》是梁启超先生创作的学术史著作。该书运用其新史学的研究方法,以进化发展观点,从思潮与人物相结合方面对清代学术思想进行了总的历史考察。
中国侨都华侨华人博物馆展出的侨批。
2021年,首部侨批舞剧《侨批·家国》在广州白云国际会议中心成功首演。郭永乐摄
江门持续深挖、宣传赤坎华侨古镇文化内涵,丰富古镇业态,打响具有侨乡风情的文旅品牌,让历史街区焕发新的时代魅力,绽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郭永乐摄

    策划/黄创快 谢敏

    统筹/曹乃付 王鼎强 黎禹君

    文/江门日报记者 黎禹君

    图/黎禹君 资料图片 (除署名外)

    文史与学术顾问/李丹 宋旭民 庞光华

    今年是梁启超先生诞辰150周年,国家图书馆举行了一场纪念座谈会。在其研究者和后人的回忆中,一个血肉饱满的梁启超,穿过历史,风尘仆仆而来。

    任公先生是那个年代的觉醒者,以笔为武器,以文为战场,希冀叫醒那些沉睡的人、躺平的人。作为“以现代生活眼光重估传统价值基础的先驱者”,他更是致力于中西文化的交流和融通,为推动中国文化近代化作出了突出贡献。

    近日,我们翻阅先生用一笔一划垒起来的著述,通过文字展开一场跨越时空的交流。关于文化,梁启超1904年在《新大陆游记》中严厉批评中国文化;可到了1920年,他又在《欧游心影录》中高度赞美中国文化。

    回溯历史,对中国传统文化从离异到回归的两种评断,竟然呈现于同一思想者真诚而富于感染力的言说之间,此一奇异的文化景观,透露出怎样的历史信息?

    而今说到文化,不得不提梁启超先生的家乡江门。在这片素有“中国侨都”美誉的土地,无论是骑楼的“狂飙”热度、碉楼的中西合璧,还是赤坎华侨古镇的别样风情,这些为人们所熟悉的文化标志,都与侨文化紧密关联。而梁启超侨居日本长达14年,也是华侨的一份子。

    放眼当下,乘着高质量发展的东风,江门文化强市建设如何掀开春意盎然的新篇章?如何全力做好新时代“侨”文章,在促进中外文明交流互鉴中展现侨都担当?

    本期报道聚焦“传统文化”,跨时空“对话”梁任公,探讨如何进一步推进文化自信自强,为奋进新征程提供更加强大的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和精神推动力。

    A

    “继承、改造、创新中国传统文化”

    江门日报:中国传统文化,是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一种延续力极强的文化。其内容复杂、价值多层,因而从不同的视角和取向出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评价难免见仁见智。先生学贯中西,曾任清华国学研究院导师,是公认的一代国学大师。据我们所知,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也随着认识的深入而逐渐发生了变化。

    梁启超:是的。我年轻时曾有过激烈反传统的举动,对孔子、孔教时有微词。黄遵宪先生曾提醒我要慎之又慎,就是看到传统文化对于凝聚国民精神意义重大,这是外来文化无法替代的。我是多年后才明白公度先生教诲的深意!20世纪之初,我流亡海外,置身于西学之中,山阴道上,应接不暇,贪婪地汲取西学,就是想为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寻找一副药方。

    江门日报:我们认为,您的创新具有“自由独立,不傍门户,不拾唾余之气”的特点,根本指针仍然是融合中西。其中,您的《新民说》明确提出“善调和者,斯为伟大国民”,如何理解“调和”?

    梁启超:当然不是“中体西用”式的简单相加,也不是折中主义,而是将中西文化有机结合与创新。“新民说”就是融合中西而成:“新之义有二:一曰淬厉其所本有而新之;二曰采补其所本无而新之。二者缺一,时乃无功。”这就是说,一面应继承、改造、更新传统文化,对传统有一个去粗取精的“淬厉”过程;同时,必须有选择地大规模输入西方文化。我融合中西的终极目的还是发展中国文化,“合泰西各国学术思想于一炉而冶之,以造我国特别之新文明”。

    江门日报:不难发现,您输入西学,融合创新的运思中,显露出对精神文化的重视。

    梁启超:“新民说”的思想主题就是塑造国民精神。我呼唤并寻找“中国魂”,疾呼“品格者人之所以为人”。个人如此,国家之“人格”亦莫不然!我期望中华民族“发挥其精神,养成一伟大国民”,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我提倡的“国民精神”或者“中国魂”,根源于优秀的传统文化,又融合了近代西方观念。

    江门日报:先生在文化选择上由西向东,即从输入西学为主,转向回归传统文化。一战结束之后,您游欧一载有余,目睹战后西方的精神危机,重新确立了对中国固有文化的重组自信,不但由此开启了输入与输出同时进行的文化策略,而且经过西方科学方法整理与研究的传统文化,足可融入世界最新思潮。

    梁启超:在欧洲考察一年多,让我重新认识许多问题,其中就有对文化传统的再认识。我认为,对于传统不能简单承袭,而要发扬其“根本精神”。同时,为了融合中西,应“从研究西洋思想入手。一则因为他们的研究方法确属精密,我们应该采用。二则因为他们思想解放已经很久,思潮内容丰富”。所以,我对西方文化既不盲从,也不排斥,常用“化合”一词表达融合东西文化的主张:“拿西洋的文明来扩充我的文明,又拿我的文明去补助西洋的文明,叫他化合起来成一种新文明。”“化合”不是简单相加,不是“拿来主义”,而是取长补短,融合创新。

    江门日报:这与您在上世纪之初的主张没有本质差异,这是对中国文化的自信,也是期望!可以说,您的文化调和论立足于中国传统,与早年思想一脉相承,而又不断演进。

    梁启超:对于文化,我们不能说新的完全是好的,旧的完全是坏的;亦不能说古的完全都是,今的完全都不是。古今新旧不足以定善恶是非的标准,因为一切学说都可以分为两类:一种含有时代性,一种不含时代性。而且,这种时代性也在不断变化之中,不能固化认定。

    江门日报:先生所言极是。您看,中华文化在经历了5000多年的风风雨雨、近代以来180多年的涅槃重生、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100多年波澜壮阔的伟大实践后,已经凝结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这一既具有历史厚重感又彰显浓郁时代气息的崭新文化形态。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从国家发展、民族复兴高度,提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重大任务,就“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作出部署安排,为做好新时代文化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前进方向。

    梁启超:幸甚至哉!坚定文化自信,必须固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本”。总而言之,我在评价中西文化时,力图提高国民的民族文化意识,增强民族自信心。同时又以开放的文化心态主张“化合”中西文化,认为文化的走向必然是“人类一体”,反对惟我独尊的文化独断主义。

    B

    “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需要调和适中”

    江门日报:广义的文化包含精神文化。改造“国人之精神”,使之成为“新民”,是先生的目标。您曾言:“凡一国之能立于世界,必有其国民独具之特质。上自道德、法律,下至风俗、习惯、文学、美术,皆有一种独立之精神。祖父传之,子孙继之,然后群乃结,国乃成。”有人说,先生“文化调和主义”的核心是调和“心”“物”,对此如何理解?

    梁启超:在我看来,中国文化长于精神层面,西方文化长于物质层面。所以,“调和中西”实质上又与调和“心”“物”分不开。

    “心”与“物”实质上是“意识”与“物质”的关系问题。中外哲学史说明:心物关系是一个因时而变、因人不同、永不完结的争论焦点。在中国,自古有管子的“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和墨子重视物质生产的思想,但似乎偏重于“物”。然而,他们都没有割裂心物关系,没有忽视精神的作用。儒、佛、道对中国思想影响最为深广。三教的冲突与融合衍生出历代不同学术形态(如魏晋玄学、宋明理学),又孕育了众多思想家。他们的文化观因人而异,注重心物调和,但也有人偏向于“心”,乃至产生了“心学”。这是传统士大夫文化观、人生观的思想源泉之一。

    江门日报:大体而言,“五四”以前,先生的重心是阐发类似西学的优秀传统,看重古学的社会价值和经世意义;到了20世纪20年代,您更为注重中国文化的独创性,尤其是“内圣之道”,重在彰显其人生哲学和精神境界。

    梁启超:是的。从西方文化偏重物质的教训中,我发现了中国精神的价值。我肯定科学的作用,坚信中国应大力发展科学,但不承认科学能涵盖一切精神生活。我认为,欧洲文化的症结在于迷信科学万能,偏重物质生活。无论是社会还是个人,精神和物质总是相互依存,不可或缺。

    我认为“人类精神生活不能离却物质生活而存在”,“而人类之物质生活,应以不妨害精神生活之发展为限度”,两者需要调和适中。

    江门日报:先生的思想可谓十分超前。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既需要不断厚植现代化的物质基础,也需要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

    中国共产党以系统思维坚持推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摒弃了西方物质主义膨胀的现代化,为破解人类在现代化进程中遇到的精神贫乏等问题,探索更好的现代化发展路径提供了中国方案。

    开春以来,从广东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省委农村工作会议,再到江门市委十四届四次全会,相继就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浓墨重彩地作出了一系列部署,其意义之重、涉及之广、影响之远不言而喻。

    梁启超:妙哉!不知我的家乡江门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有哪些亮点举措?取得的成效如何?

    江门日报:江门作为中国侨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使命光荣、责任重大。当下,江门正凝心聚力,拓宽视野,把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作为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精神的生动实践,更好地对外展示侨乡风貌、广东风貌、中国风貌。

    作为一座老牌全国文明城市,江门自2011年获得该殊荣后,一直珍惜荣誉,踔厉奋发,砥砺前行。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坚定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战略思维、系统思维、为民思维、创新思维、专业思维、法治思维,助力城市环境面貌和群众精神风貌不断改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为全面打造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综合实践区提供强大精神力量。

    梁启超:想必我的家乡已经成为一座让人依恋的城市。我在东南大学讲授《中国政治思想史》,提出“如何而能应用吾先哲最优美之人生观,使实现于今日”,这里涉及到两个问题:其一,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之调和问题;其二,个性与社会性之调和问题。这两个问题,说到底,就是现代性在其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如何解决人的完善与全面发展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我国先圣很早就给予过我们暗示。

    C

    “民族文化只有在开放交流中才有生命力”

    江门日报:先生不仅注重思想上融合中西,还积极开展文化交流活动。在日本及欧洲期间,您广泛接触当地学术文化界人士。欧游归来,您主持和推动的中外文化交流更加有声有色。

    梁启超:我曾在书中自述在巴黎拜会哲学家蒲陀罗时的情景,蒲陀罗告诫道:“一个国民,最要紧的是把本国文化发挥光大……我希望中国人总不要失掉这份家当才好。”后来,我在巴黎和几位名士闲谈,“说起孔子的‘四海之内皆兄弟’,‘不患寡而患不均’,跟着又讲到井田制度,又讲些墨子的‘兼爱’‘寝兵’。他们都跳起来说道:‘你们家里有这些宝贝,却藏起来不分点给我们,真是对不起人啊!’”我听后十分羞愧,“觉得登时有几百斤重的担子加在我的肩上”。

    江门作为中国著名侨都,是海外华侨华人观察广东乃至中国的重要窗口。当前,江门在打好“侨”牌以及促进文化交流方面,有哪些亮点举措?

    江门日报:2023年4月2日,广东省委书记黄坤明到江门调研时指出:“要做好新时代‘侨’的文章,更好延续侨乡文脉,加快建设华侨华人文化交流合作平台,以侨为桥扩大对外开放,吸引更多华侨华人投资兴业、创新创业,更好赋能江门高质量发展。”当下,江门正着力推动文化强市建设,全力做好新时代“侨”的文章,全力推进“侨都赋能”工程,高水平建设华侨华人文化交流合作国家平台。

    梁启超:何为华侨华人文化交流合作国家平台?我未曾耳闻。

    江门日报:时间回到2019年2月18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正式发布,提出“支持江门建设华侨华人文化交流合作重要平台”,以“华侨华人的精神家园、文明互鉴的交流典范、共建共享的文化实验区、华侨华人青年的创业创新高地”为四大发展定位,整合全球华侨华人资源、全国侨乡文化资源、粤港澳文化资源,全面对接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圈建设。

    当前,江门高水平建设华侨华人文化交流合作国家平台,在促进中外文明交流互鉴中,展现侨都担当。一方面,出台了《江门华侨华人文化交流合作重要平台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等;另一方面,打造有影响力的文化交流合作品牌活动,比如世界江门青年大会、“少年中国说”粤港澳台暨海外华裔青少年文化交流,在凝聚侨心侨力、画好“同心圆”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梁启超:甚感欣慰!传统文化泱泱数千载,蕴藏数之不尽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宝贵价值不言而喻。历史无数次说明,民族文化只有在开放、交流中才有生命力。侨批作为侨乡社会历史记忆的特殊载体,饱含华侨精神、家国故事。江门如何以此为突破口,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江门日报:传统文化呼唤“创新表达”。江门不仅将碉楼、古镇和骑楼这些拥有厚重历史文化底蕴的建筑,与火热的文旅产业相融合,还着力推动“一纸情长”的世界记忆遗产侨批实现创新表达,让侨批文化逐渐从“养在深闺”到“全国网红”。

    近年来,江门宣传文化系统充分把握侨批连接海外、跨越时空、薪火相传的独特标识,凝练海外华侨艰苦奋斗、爱国爱乡、报效家国的精神特质,通过创新表达、潮流包装,创造性地用舞台艺术再现华侨群体与家国命运交织的故事和历史,创新推出舞剧《侨批·家国》、诵读剧《侨批·中国》、歌曲《一纸情长》……让侨批文化融入时代,走进大众视野,让年轻人能接受、愿接受。

    就在近期,“侨批中的党史”研究成果计划再度赴北京到国家级展览馆展出,目前正在进行前期筹备工作。这是继2021年“家国情怀寄尺素——江门五邑银信(侨批)专题展”走进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之后,五邑侨批再度进京。从“侨都”到“首都”,将让世界看到华侨文化蕴含的独特魅力,以侨乡之力讲好广东故事、中国故事。

    梁启超:世界无穷愿无尽,海天寥廓立多时。很开心得知,我的后代正以前所未有的文化自信,迈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希望大家传承先辈之精神,坚定文化自信、推进文化自强,立足当下,着眼未来,不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努力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Copyright©2003-2006 jmnews.com.cn, JiangMen Daily Press. All Rights Reserved.
江门日报社主办 江门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网络新闻编辑部制作及维护 联系电话:86-0750-3502626
粤ICP备0507909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50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