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门农业人才引进的重点方向可分为三大类:第一类属于上游产业链,包括育种和种禽等人才;第二类属于中游产业链,主要为食品加工类和农机装备等人才;第三类属于下游产业链,主要包括储运、电子商务、品牌管理类等人才。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石,对保障粮食安全及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高素质农业人才有助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应对气候变化及资源限制的挑战;有助于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发展现代农业,提升农业竞争力;带动地区经济发展及乡村振兴,促进城乡协调发展。随着“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的全面实施,江门市积极推进现代化农业发展,农业人才需求不断扩大,有效吸引、培育、激励及凝聚高素质农业人才已成为当地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提出,要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园与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建设,发展县域农业特色产业集群,培育农产品加工业集群,积极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从而实现全面推进县域经济发展、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破解城乡区域间发展不平衡的难题,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农业高质量发展依赖于能推动创新、采用先进技术进行可持续实践的农业人才,现代化农业的壮大也为农业人才提供了实践知识、推动发展、促进行业进步的机会。
目前,江门共有4000多个农业经营单位,在2021年的省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名单中,逾60家江门市农业企业榜上有名。江门农业产业发展的良好态势,为吸引及培育高素质农业人才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近年来,江门市积极推进“科技引领”和“人才倍增”工程,为现代农业产业壮大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为农业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强大的科技和人才支撑。农业作为江门市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为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然而,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及城市化进程加快的同时,大量农村劳动力为了寻求更高收入和更优生活条件而涌入城市,加之对农业行业传统的刻板印象,不少年轻人对农业兴趣不大。农业人才短缺成为制约江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瓶颈。因此,探讨如何有效引进、培育、激励及凝聚高素质农业人才对于江门落实“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要聚焦农业产业链关键环节,确立农业人才引进的重点方向。根据江门农业产业的发展趋势和需求,确定人才引进的重点方向,以提升农业人才引进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如现代农业技术、农业创新与农业营销类人才。在“十三五”期间,江门市农业发展在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物质技术装备、农产品流通与绿色农业发展等方面成果显著,然而农业科技创新人才仍显不足。因此,在江门市农业农村“十四五”规划中提出强化人才强市战略,促进各类科技人才投身农业发展。从农业产业链的角度看,江门农业人才引进的重点方向可分为三大类:第一类属于上游产业链,包括育种和种禽等人才,如水稻育种、马冈鹅种禽、新会柑种植、鳗鱼养殖;第二类属于中游产业链,主要为食品加工类和农机装备等人才,如陈皮、水稻、马冈鹅、茶叶、禽蛋的深加工和数字化农业;第三类属于下游产业链,主要包括储运、电子商务、品牌管理类等人才,如陈皮、大米的储运,鳗鱼、茶叶的农旅管理。
二要全面优化农业人才引进环境,创新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积极为农业企业提供政策支持,如税收减免、人才引进补贴等,以降低企业引进人才的成本。同时,可以设立专项资金,专门用于支持农业人才的引进和培训。江门市现有的农业人才政策更多偏向培育,而对人才引进后续的激励及配套政策却相对较少,难以有效激励和满足中青年农业人才需求。因此,应加快完善农业人才的引进、培育、激励政策,确保政策的竞争力和时效性。针对高素质农业人才的重点需求,可补齐生活质量提升、购(租)房补贴等短板政策,营造人才引进的良好氛围。优化江门(国际)人才“一站式”服务平台,提供专项专线服务,考虑提供食、住、行、教、医等优惠政策。借鉴有益的引才经验,对企业在高素质农业人才引进中所产生的支出,以减免或返还企业所得税的形式提供税收优惠。优化拓展“江门伯乐”引育计划,加大对企业引进人才的奖励,如增加奖励额度,适度向重点农业企业倾斜。对高成长性的农业企业,给予一定的贷款贴息、担保费补贴和场地租金补贴。健全政府担保体系,鼓励金融机构提供信用贷款等金融支持。
三要激发本土农业人才潜力,优化农业人才培训机制。据2022年广东省统计年鉴显示,与珠三角其余八市比较,江门市拥有高等院校数量仅高于惠州、中山和肇庆;高等院校在校生约6.75万人,仅高于东莞和中山。在人才储备分布不均衡的环境下,加大力度培育本土化的高素质农业人才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应积极开展与农业企业、省内农业高校及科研机构的合作,共同建立农业人才培训和交流机制,促进农业人才的相互学习和交流,提升农业人才的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特别是在种业与农村电商人才培育方面,推动人才与技术要素的双向流动。农业人才的培训开发需要与六大特色优势农业产业的高质量发展目标相结合,加大对农业实用型人才、技术人才以及农业经营管理人才的投入,提供多元化的培训方式。目前,江门仅有五邑大学和江门职业技术学院开设涉农专业。根据人才流动的属地原则,毕业生更愿意留在学校所在地的城市工作。因此,可鼓励本地农业企业为涉农高校的应届毕业生提供更多实习机会,提升农业企业的社会形象。
四要提升待遇和社会地位,创新农业人才激励机制。进一步完善高素质农业人才激励机制,建立以科技创新贡献和质量提升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和评价标准,加大激励力度,包括专利奖励、科研成果奖励等措施。对在农业领域作出特别重大贡献的人才给予表彰和奖励,提高农业人才的薪酬待遇和社会地位,激发高素质农业人才的积极性和自豪感。为中青年农业人才提供职业发展规划指导,帮助其确定职业方向和目标,畅通农业人才的成长通道,提供良好的职业发展空间。集聚一批农业科技创新领军人才,通过引进和培育形成一支具有竞争力的农业科技团队,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力和农企经营核心竞争力,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实现高质量发展。
五要加强国际合作和交流,拓宽农业人才国际视野。加强与国际农业组织和科研机构合作,促进资源共享和技术传播,为本土农业人才提供更多的学习和实践机会。建立农业人才国际化培训计划,组织本土农业人才赴国外知名农业院校和科研机构交流学习,吸收国际先进的农业理念和技术,提升本土农业人才的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为中青年高素质农业人才搭建技术交流和成果展现的国际互动平台,鼓励青年农业人才与世界各地的专家学者共同探讨农业发展的新思维和新技术。鼓励高素质农业人才与国际同行进行交流或联合研究项目,促进农业管理理念的创新和先进农业技术的本土化。
六要构筑人才生态系统,凝聚农业发展动力。人才生态系统是引进、凝聚和善用人才的重要载体。在追求人才引进的过程中,也应重视凝聚人才的策略。人才优惠政策无疑具有显著的吸引力,但营造宜居宜业的环境同样重要。除了提供具有竞争力的物质奖励以外,政府和企业应关注农业人才的精神需求,给予充分的尊重和支持,让人才能够在工作与生活中找到满足感。对于外来人才融入新环境的适应,应提供多元化的资源和帮助,例如语言培训、文化交流活动等。在吸引人才的过程中,可展现出独特的“城市温度”,通过举办农业人才交流活动,提升城市品牌形象,让外来人才感受到归属感和荣誉感。在引进人才的同时,更要致力于凝聚人才,让其真正成为推动农业产业发展和繁荣的重要力量。
(陈翔,作者系管理学博士,仲恺农业工程学院管理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