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5版:砥砺奋进 改革争先——江门市全面深21/2023-04-19/A05/13511681837733376.jpg
上一版3  4下一版  
筑牢“百千万工程”金字塔塔基
      
 
 
版面导航  |    
上一期  
      
       
2023 年 4 月 19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我市探索形成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多种实践模式
筑牢“百千万工程”金字塔塔基

我市创新开展土地流转示范片和薄弱村土地流转试点,在全省率先实现薄弱村100%“摘帽”。郭永乐 摄
台山市斗山镇五福村推进“村集体+农户+合作社”共赢机制,创出农业社会化服务共富之路。
开平市大沙镇大塘面村创新建立“村民市集”,成立村民市集股份制合作社,实现村集体与村民共赢。张浩洋 摄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2021年,省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发文明确把我市列入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专项改革试点,作为全省2个地级市试点之一开展先行探索,总体目标是突破现有体制机制,探索形成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多种实践模式,全面提升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水平,筑牢“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以下简称“百千万工程”)金字塔塔基。

    近年来,我市以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强化要素保障、加强产业项目带动等为抓手,率先实施提升薄弱村行动,探索建立“三结对”挂钩帮扶薄弱村机制,创新开展土地流转示范片和薄弱村土地流转试点,在全省率先实现薄弱村100%“摘帽”,经营性收入均达10万元以上,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专项改革试点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有效壮大“百千万工程”最基层单元,赋能乡村全面振兴。

    文/图 毕松杰 韩学广 区合莲

    (除署名外)

    A

    推动各类资源向基层下沉

    “地还是那些地,集体还是那个集体,还能弄出花样来?”“村里年轻人没几个,能干的人都跑到城里去了,咋发展得起来?”最开始,谈到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不少农民群众缺乏信心。

    江门深知,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重心在盘活集体资产资源,目的是发展,关键在创新。只有做好顶层设计,一步步推动各类资源向基层下沉,为基层干事创业创造更好条件,坚定发展信心,才能推动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不断壮大。

    第一步,上下联动,把稳“方向盘”。我市建立起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印发实施《工作任务清单》,明确试点工作的责任单位和年度节点任务,构建市级统筹推动、县级组织实施、各有关部门联动推进的工作机制。

    第二步,派遣精兵,做强“领头雁”。强化组织选派“第一书记”工作机制,市县共向重点村选派132名驻村第一书记。全面推行村党组织书记“三个一肩挑”,全面推广“积分制”、清单制等乡村管理模式。在全省率先实施提升薄弱村行动,创新建立市直单位,蓬江、江海、新会、鹤山下属镇(街),优质资源企业“三结对”挂钩帮扶薄弱村机制。

    第三步,摸清家底,算清“明白账”。江门完成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任务,2022年全市农村集体资产总额350.73亿元,同比增加10.29亿元;全市农村集体经营性收入53.1亿元,同比增加3.66亿元。在全省率先全域构建市县镇村四级农村产权流转管理服务平台,促进集体资产交易额增加86.81亿元,增值33%。

    第四步,财政支持,盘大“资金池”。市级财政自2021年起,连续两年每年在推进乡村振兴工作资金中统筹安排3000万元,各县(市、区)按照不低于1:1的比例投入多渠道统筹安排资金,用于发展新型集体经济项目。全省率先成立金融支农联盟,实现全市乡镇银行网点、保险服务100%全覆盖,行政村基础金融服务100%全覆盖。

    第五步,亮明政策,打好“组合拳”。出台《江门市提升村级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行动方案》《江门市驻镇帮镇扶村“三结对”帮扶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薄弱村工作方案》《江门市“百企兴百村”实施方案》等系列政策文件。创新用地保障,示范实施点状供地项目,创新“3亩地”扶持薄弱村措施,开展土地流转示范片奖补。

    B

    畅通城乡发展要素循环

    2021年,新会区古井镇岭北村每年村集体经济总收入仅有3700元,是当时典型的集体经济薄弱村。推进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改革以来,驻村第一书记李彦光带领村集体大力盘活村内闲置资产资源,探索村组联营模式,推动特色产业项目发展。

    “在我们的努力下,岭北村争取获得多渠道帮扶资金300多万元和2公顷乡村振兴建设用地指标,盘活旧供销、旧农信两笔资产,探索村组联营、村企合作发展模式,建立村组新增建设用地经营收益分配制度,破解无资源、无资产、无产业发展困局。”李彦光表示,岭北村已成功引入古井云吞及面制品标准化生产、陈皮袋泡茶智能化生产2个项目,2022年村集体经营性收入已超过80万元,实现了飞跃式增长。

    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需要因地制宜、因村施策。“近年来,我们结合产权制度改革、土地流转、乡村产业、美丽经济等项目,探索推进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资产资源与城乡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的联合,让土地‘活’起来、能人‘干’起来、集体‘富’起来,推动发展壮大农村新型集体经济的路径愈发清晰。”市委农办相关负责人说。

    我市在生产力水平相对较高的农村,探索出5种实践模式。一是股份合作型。如鹤山市古劳镇双桥村,整合27个经济合作社约42.87公顷鱼塘及耕地组成土地股份合作社,引入第三方建设水乡农旅项目,集体年创收225万元,并保持一定增长,实现资源变资产、村民变“股民”。二是公司化运作型。如鹤山市共和镇铁岗村成立物业管理有限公司,努力让经济发展与环境整治、治安维稳、车辆管理、卫生服务、智慧治理等相得益彰,实现年经营收入约200万元。三是村组联营型。如江海区礼乐街道新华村,建立起村、组与群众利益共同体,着力推动集体经济一级核算改革,盘活村组资产资源发展村民公寓楼等项目,2022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610万元,实现5年翻一番。四是合作社服务型。如台山市斗山镇五福村推进“村集体+农户+合作社”共营机制,村集体和农户分别获得共营主体收益盈余15%的年度分红,创出农业社会化服务共富之路。五是产业赋能型。如蓬江荷塘镇康溪村依托村级工业园升级改造,实行“零地租+代建+返租”物业经营模式,年增收400万元。

    在经济较薄弱的农村,我市则是探索“联村”抱团发展新模式,如恩平市由良西镇9个村级集体作为股东,成立公司发展特色产业和美丽经济项目促进各村增收,并通过入股分红、土地流转、务工报酬等带动村民致富。同时,整合各级资金7165万元,带动总投资1.7亿元,因地制宜通过物业投资、入股经营等方式,统筹推进发展集体产业项目19个。

    近年来我市主动谋划打造区域平衡发展综合试验区,实行东西部对口协作,进一步畅通城乡要素循环,涌现出一批飞地合作集体经济项目。如恩平市统筹各级薄弱村发展资金2000万元投入江海高新区电子信息产业港资产收益项目,每年按照投资额的7%(140万元)保底分红给恩平市29个薄弱村,实现村民变“股东”,致富有门道。

    C

    增强乡村振兴“造血”能力

    在当前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新形势下,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进一步增强乡村振兴的“造血”能力,既是巩固脱贫成效、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任务,更是夯实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实现广大农村高质量发展的基本保证。

    台山市广海镇团村村“请”来帮手,探索“村集体+供销社”服务创收新模式,成立广海镇团村村级供销合作社。“我们联合打造以农产品(水稻)为主的全产业链惠农助农的服务基地和‘供销农场’生产基地,发动全村农户参与病虫害统防统治、统配统施等农业社会化服务,提升广大农户现代化、标准化、规模化生产种植水平,实现农产品质量、产量双提升。”团村村相关负责人说。

    同时,团村村发挥供销社系统流通渠道优势,借助天润市场平台作用,为该村农产品的流通提供稳定销路。“通过村舍服务创收模式,我们一体推进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和市场化建设,不断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团村村相关负责人介绍,2022年该村实现村集体经营性收入245万元,较2020年增长约30%。

    我市积极推动村集体利用集体资源采取直接经营、合作经营方式发展现代农业,同时还为集体成员、经营主体提供农业社会化服务,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实现农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经营,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

    恩平市良西镇辖区内9个村(社区)的经济联合社共同出资合股,成立恩平市良西镇福稻农垦有限公司,并与本土农业服务公司恩平惠禾农业进行战略合作。“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必须依靠青年人才来推动。我们公司都是20岁出头的年轻人,能为农户提供农田管理服务,在育秧、插秧、病虫害防治以及水稻收割环节给予人力、器械支持。”恩平惠禾农业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邝伟洪说。

    春踏花海夏赏荷,秋闻稻香白鹭飞。这是开平市大沙镇大塘面村一年四季的诗情画意。谁曾想到,如今的“网红村”大塘面村曾是“垫底村”,人均耕地不到0.02公顷。近年来,该村以土地流转为抓手,引入专业旅游公司统筹开发,吸引投资逾1000万元,打开乡村建设“新大门”,实现村集体经济“撑杆跳”,成为省级文化和旅游特色村。同时,该村创新建立“村民市集”,成立村民市集股份制合作社,形成村集体与村民共建共享的运营及利益联结体,因地制宜发展乡村创客公社、加工体验坊等农业新业态,助力发展乡村旅游。

    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是推进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改革的重要课题之一。近年来,我市高标准谋划打造7条乡村振兴示范带,开展“醉美江门100村”建设,创建百条“红色美丽侨村”,开平成功创建省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重点县,打造一批江门市乡村旅游示范村,引导村级集体开拓乡村旅游、民宿经济、农家乐等新业态。

    值得一提的是,我市将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与深化“藏粮于地”战略有机结合,推动土地有效利用和集体发展增收双循环。如台山市台城街道办成立公司,统一流转撂荒地实现复耕复种33.33公顷,促进村集体年增收32.5万元;鹤山市桃源镇中胜村探索“公司(科研)+村经联社+农户入股”模式,由村统一流转开发撂荒地20.8公顷,村集体获得流转金额10%的管理费,为新型集体经济主动“造血”。

    改革者说

    市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王小丽:

    用好用活“三板斧” 探索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新路径

    近年来,我们以试点工作为契机,用好用活“三板斧”,全面推进建立健全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持续发展体制机制,探索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新路径。

    第一斧,“挥向”管理运行机制。广大农民群众是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参与者、支持者和受益者,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至关重要。全面提升村“两委”干部能力,在全省率先启动“三结对”挂钩帮扶薄弱村机制,结合驻镇帮镇扶村工作共派驻队员485人,带动锻造高素质的村干部队伍;创新乡村治理模式,推广、深化“积分制”等善治模式,凝聚农民共谋集体经济发展;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加快推广“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改革,探索村组联营合作,破解集体资源“小而散”难题,实现村组两级互利共赢,以实实在在举措让农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增强其“主人翁”意识和行动。

    第二斧,“挥向”激活资源要素。广袤的农村大地遍地是宝,需要唤醒“沉睡资源”价值,催生融合发展的“化学反应”。我市充分依托粤港澳大湾区(江门)高质量农业合作发展平台、六大特色优势产业行动等平台和载体,建立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多赢”利益联结机制,推动村级集体增收和联农带农工程发展;探索村组两级联营机制,盘活闲置资产资源,以股份制合作等方式联营经营性项目;加快制定激活土地要素提升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措施制度,落实好“3亩地”扶持薄弱村发展等创新举措,以特色思路让农村资源要素整合流通,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家底”。

    第三斧,“挥向”分类施策机制。每个村环境不同、基础不同,发展壮大新型村级集体经济,关键在于找到合适的发展路径和模式。我市积极强化示范创建机制,结合不同村级集体基础和资源优势,创新以示范创建和示范项目建设等,积极打造一批村党组织战斗力强、经济项目可持续发展、社会效益凸显的示范村,营造你追我赶的良好工作氛围,调动起村级集体主动发力的积极性,促进村级集体因地制宜探索集体经济的多种实践模式。

    专家点评

    华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经济贸易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李琴:

    “江门经验”具有很强的 示范作用、借鉴意义

    华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经济贸易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李琴表示,江门处于粤港澳大湾区承东启西位置,行政村数量众多、土地面积广袤,且各自发展差异较大,自东向西逐步呈现不平衡情况。在这种情况下,江门在全省率先开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改革试点,难度不低。

    近两年来,李琴实地调查了江门20多个乡村,发现了很多出色的实践,江门因地制宜、一村一策,在村集体经济基础好的地方大力发展股份合作型、公司化运作型等模式,以市场化思维唤醒“沉睡资源”,形成发展上的裂变;在村集体经济较为薄弱的地方,整合土地、资金等要素,引入合作社、公司等外部资源,形成了统筹服务型发展模式。更具创新之处在于,江门探索形成了“联村”抱团发展新模式,打破行政边界,统筹更多可利用资源形成规模效应,为抢占发展机遇争取更多话语权。

    李琴表示,江门还有很多体现先进思想的创新实践,比如大力打造飞地项目,串联不同地区在生产、加工、销售等方面的比较优势,畅通城乡发展要素,形成良好的联动,达到“1+1>2”的效果。同时,江门创新实施点状供地项目、“3亩地”扶持薄弱村措施、土地流转示范片奖补等有力举措,也有效激活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内生动力和造血能力。

    李琴认为,江门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专项改革试点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具有很强的示范作用、借鉴意义。

    受惠者说

    新会区田边村:

    努力在三年内 实现集体经济翻一番

    走进新会区田边村,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村口主干道路旁边干净舒适的公交车站。车站地块属于村小组建设用地,车站建成前闲置了很多年。“公交车站和商铺所在的地块属于新屋村小组,面积约980平方米,原本是一块荒地。”田边村村干部吕宝婷说,“当时这里杂草丛生,路边还有占地6平方米的废旧建筑物,非常影响村容村貌”。

    公交车站建成后,新会公汽公司租赁使用,年租金2万元,于2021年4月29日正式投用。如今,不到1000平方米的地块,有公交车站及商铺两套物业出租,年租金合计7.6万元,成为田边村新增集体收入来源。

    “先是盘活闲置地资源,提高村民、村委会收入;其次,将公交车始发车站设为田边市场,并以周边商铺带动消费;第三,改善了村民出行条件。现在村民进城,在‘家门口’就可以坐车。”田边村党总支书记梁国贤高兴地说,闲置地的盘活,发挥了“一举三得”的效应。

    占地4000多平方米的旧田边市场,是田边村委会的集体用地,面积大,但因市场档口不多,一直以来利用率较低,田边村把握农贸市场升级改造契机,将田边市场一部分面积进行升级改造,极大地改善了周边环境,租金从每年18万元提升到每年45万元,增收27万元。旧市场剩余的1000多平方米建设用地,也动工建成商铺招标出租,增加村集体收入。

    梁国贤表示,田边村将继续挖掘全村集体资源,实现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本,努力在三年内实现集体经济翻一番。

 
 
Copyright©2003-2006 jmnews.com.cn, JiangMen Daily Press. All Rights Reserved.
江门日报社主办 江门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网络新闻编辑部制作及维护 联系电话:86-0750-3502626
粤ICP备0507909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50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