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3版:创·开平——聚力改革创新,赋能高质21/2023-04-19/B03/14561681837754673.jpg
上一版3  4下一版  
守护侨心 留住百年碉楼“烟火气”
      
 
 
版面导航  |    
上一期  
      
       
2023 年 4 月 19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守护侨心 留住百年碉楼“烟火气”
开平市扎实推进历史建筑和文物建筑保护利用
赤坎华侨古镇。
仓东遗产教育基地。

    凤朝里的升平楼活化打造成村史馆,并以升平楼为中心,招商引资建设凤朝裡文化创意园。

    4月16日,开平市塘口镇的仓东村迎来了一批从佛山市南海区丹灶镇专程过来参观的客人,谭先生就是其中一员,他告诉记者,他们了解到仓东村的遗产保育事业开展得很好,因此组团前来参观学习。

    4月初,省委书记黄坤明到江门调研,在世界文化遗产开平碉楼群,黄坤明强调,开平碉楼承载着华侨华人爱国爱乡、造福桑梓、开放兼容的精神内涵,是广东华侨文化的重要体现,我们要以对历史和人民负责的态度,带着深厚感情用精细功夫做好对碉楼建筑群的保护修缮和活化利用工作,不断提升文化遗产的研究阐释和展示传播水平。记者实地回访了解到,一直以来,开平市致力于做好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开平市拥有广东省首个世界文化遗产,1833座有着上百年历史的碉楼散布在田野乡间。众多的历史建筑和文物建筑保存良好,将开平这座城市点缀得古朴深沉,近年来随着活化工作的创新开展,让开平这些老建筑又重新焕发出新活力。

    文/图 江门日报记者 翁丹萍

    保护现状

    “一楼一码”智慧管理 系统推进历史建筑保育活化

    记者从开平市文物局了解到,开平市目前共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32处,其中世界文化遗产1处4个点——三门里村落迎龙楼、马降龙村落群、自力村村落与方氏灯楼、锦江里村落;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处——开平碉楼、风采堂(名贤余忠襄公祠)、司徒美堂故居;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8处;开平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1处;历史建筑共22处;不可移动文物点321处。

    日前,记者走进三门里村落,探访了开平市最古老的碉楼——迎龙楼,它是开平市文物建筑、历史建筑保护工作的缩影。在这座有着400多年历史的古老碉楼上,已经安装上了智慧安防、智慧消防监控系统。开平市世界文化遗产管理中心副主任张柱凌介绍:“智慧化监控系统可以实现24小时全方位监控,针对火情、水情进行预警,及时为管理者手机上的应用APP推送实时信息数据,全方位保护遗产和文物安全。”在迎龙楼的门口侧边,记者还发现了一个二维码,这是迎龙楼的“身份证”,手机扫码即可“码”上显示该碉楼的基本信息,“码”上还能提供智能语音讲解服务。开平市文广旅体局党组书记、局长谭意军告诉记者,开平全市文物保护单位及1833座碉楼全部配备了“一楼一码”,每座文物建筑和碉楼均可通过扫描二维码获取碉楼的建造年代、外观风格等基本信息,提供智能语音讲解服务。

    记者在走访中了解到,近年来,开平市对文物建筑、历史建筑的保护脚步不停、创新不断:将每年的6月定为“开平碉楼保护月”;连续多年举办文物保护业务培训班和开平碉楼灰塑壁画工匠培训班,大力培育文物保护修缮人才;创新推行不可移动文物智慧管理,为开平碉楼与村落四处世界文化遗产地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安装智慧消防、智慧安防;建成智慧导览项目,实现全市文物保护单位及1833座碉楼“一楼一码”;利用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对开平碉楼与村落世界文化遗产核心区40座碉楼进行扫描建档;创新碉楼管理模式,开平首创“碉楼托管”模式,目前开平市政府托管碉楼与民居共62座。去年8月,还成立了江门市开平古建筑与世界文化遗产研究院,特聘中国工程院院士何镜堂、五邑大学教授张国雄等18位专家学者为研究院首批专家顾问,引入专家智库助力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与活化利用。

    值得注意的是,开平市还制订了保护激励举措,保障修缮资金,鼓励社会共同参与到文物建筑和历史建筑的保护中。2013年开平市出台《世界文化遗产地开平碉楼与村落新建民居、现代民居外墙改造材料差价补贴方案》对四个遗产点符合条件的新建民居和已建现代民居外墙改造实行外墙材料差价补贴。开平市文物局透露,下一步,开平市将逐步把补贴范围扩至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周边的不协调房屋整改工作中,促进和鼓励村民自觉参与文物保护工作。2022年1月29日,开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开平市旅游产业促进办法(试行),在相关文旅项目范围内按照不同级别的文物保护单位给出了扶持资金标准,每年扶持资金总额可达1000万元。

    焕发生机

    “守得住”“活起来” 品牌在古镇功夫在碉楼

    不仅“守得住”,还要“活起来”。开平市活化文物建筑和历史建筑,品牌在赤坎华侨古镇,功夫在开平碉楼。

    赤坎华侨古镇近代建筑群是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包括19栋独具特色和代表性的文物建筑。开平市通过修旧如旧,延续古镇历史风貌,植入文旅业态,让整个古镇重新繁华,焕发新生机。

    2019年初,赤坎华侨古镇启动围蔽修缮施工。“对古镇历史街区进行整体修缮保护和活化,保留原有风味与内涵,植入业态重现古镇繁华,让建筑文化创造经济和社会双重效益。”开平市赤坎旧埠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执行总经理张庆丰向记者介绍项目对老建筑的保护活化。

    赤坎华侨古镇通过节点和场景打造,恢复原有的居民活动氛围,展现二十世纪初期赤坎商贸繁荣景象和市井生活,构建由华侨文化展示、非遗工坊、演艺剧场、酒店、民宿等组成的复合业态体系,探索历史建筑、华侨文化的保护与活化利用。开平市通过保护活化赤坎华侨古镇建筑,传承和弘扬优秀文化,努力把赤坎华侨古镇打造成集岭南文化、华侨文化、乡村文化、休闲文化于一体的展示平台,成为广东乃至全国有重大影响力的文旅新地标、全省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重点项目和典型范例、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的新载体。

    今年古镇建筑活化工作收到了明显成效,2023年1月10日赤坎华侨古镇开始试运营,并在首个“春节秀”迎来21.8万人次的游客量(含入口片区),年初四单日游客量超4.4万人次。

    开平市的文物建筑和历史建筑活化功夫则体现在开平碉楼。2020年12月,开平碉楼文化旅游区成功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提升了文物景区形象和接待服务水平,同时也促进了周边餐饮业、酒店民宿业、土特产等产业发展,带动当地村民收入。在开平碉楼文化旅游区主景区——自力村,还活化利用3间传统民居打造了开平碉楼建筑艺术展示馆。

    深挖内涵

    文物活化精神先行 让华侨文化绽放新时代光华

    在开平市文物建筑、历史建筑的活化中,精神内核被摆在重要位置。

    开平深入挖掘文物建筑和历史建筑背后蕴藏的中国传统文化、华侨爱国爱乡情怀,在活化建筑的过程中更活化建筑的精神内核。记者在走访中发现,在这类型的建筑活化案例中,建筑的“中国心”和“侨心”尤其被凸显。

    开平市借助高校力量研究,成立江门市开平古建筑与世界文化遗产研究院,聘请专家顾问,加强文化交流,深入挖掘文物建筑和历史建筑的内涵与文化底蕴,先后开展《开平赤坎历史文化名镇空间格局演变及价值特色评估》等课题研究,编辑出版了《开平碉楼建筑艺术》《开平碉楼与村落文物保护与利用研究》等书籍,创作《碉楼·寒燕归巢》话剧等,为这些建筑的活化奠定了深厚的基础,提供丰富素材。

    位于塘口镇的中山楼是市级和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作为谢创故居的一部分,中山楼如今已经被建设成为红色教育基地,展示谢创在美留学和到苏联学习以及回国开展抗日、新中国解放活动等事迹,并保存着一批红色革命资料,大批党员、青少年在这里继承红色基因,擦亮“中国心”,赓续革命精神。谢创故居红色教育基地先后被评为第四批江门市中共党史教育基地、第五批“江门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江门市党员教育基地等。

    中山楼并非个例,近年来,开平市大力弘扬碉楼“洋装”里的“中国心”,持续修葺、活化周文雍故居、司徒美堂故居、红线女故居、谭国标故居等30多座名人故居和碉楼,建设成为学习宣传侨乡红色文化和家国情怀的教育基地。

    而在蚬冈镇,碉楼的“侨心”则被凸显了出来。晚上经过蚬冈镇侨心广场,可以看到中坚楼被灯光扮靓,在乡村的夜晚熠熠生辉,过路的游客都不由停车驻足观赏,2022年6月亮灯后便成为了热门打卡点。中坚楼属于碉楼中的更楼和众楼,距今超100年,是一般不可移动文物。蚬冈镇结合中坚楼的碉楼构造,以及碉楼文化中其发挥的功能作用,活化打造成为一座围绕“碉楼背后的故事”为主题的微型展览馆——中坚楼·碉楼故事侨心馆。展览馆以碉楼文化和华侨文化为主题,挖掘“碉楼背后人、物、事、情等的家国故事”,通过碉楼实物、图片、展品、视频等形式,引导游客深入探求华侨文化的根源和价值,感受华侨精神,增强文化自信,吸引侨心回归。

    通过中坚楼的成功打造,蚬冈镇辐射带动周边文物建筑和历史建筑的活化。去年以来,开平市蚬冈镇将受委托的20多幢特色碉楼、洋楼、居庐等作为弘扬文化的载体和媒介,充分调动海内外关注华侨文化的各方资源共同建设一批具有蚬冈侨乡特色的侨心馆,点亮碉楼的“侨心”。

    活态传承

    文气浸入“烟火气” 文旅融合撬动乡村振兴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文物建筑和历史建筑的活化也成为乡村发展的“起搏器”。在开平市,有不少乡村活化本村的文物建筑和历史建筑,植入文旅业态,发展研学旅游等,振兴乡村产业,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增加村集体收入和村民收入。

    塘口镇仓前村是中国传统村落,建村历史已有700多年,五邑大学建筑系教授谭金花告诉记者,在这里可以探寻明代到现代的民居建筑变迁痕迹,堪称一座“小型侨乡建筑博物馆”,因此她来到这里实行“仓东计划”,建设仓东遗产教育基地。谭金花介绍,他们团队在仓东遗产教育基地传播文化遗产知识和文化遗产保育理念,带动游客和村民一起参与文化遗产保护和活化。在仓东遗产教育基地,游客可以参观主打华侨文化的博物馆,了解华侨家族史和华侨的家国情怀,还有红色博物馆,了解侨乡红色土壤的形成;可以亲身参与传统文化、农耕文化、非遗技艺的实践等。“我们在仓东做的每一件事都是对文化遗产保育的实践。”谭金花说

    如今的仓前村,乡村环境越来越好,旅游厕所、道路等基础配套也越来越完善,游客纷至沓来,仓东遗产教育基地让这个古村落热闹了起来,为村民带来了就业机会。

    无独有偶,距离仓前村两公里外的裡村村委会村凤朝里也活化了村中的一般不可移动文物建筑升平楼,建设村史馆,并以升平楼为中心,招商引资建设凤朝裡文化创意园。塘口镇党委委员、裡村村第一书记王小磊介绍,凤朝裡文化创意园计划打造成集便民服务站、村史馆、研学实践中心、慢生活咖啡馆、创意民宿、春风里营地为一体的文化园区。目前,春风里营地、便民服务站、慢生活咖啡馆等都已投入使用,春风里营地可同时容纳200-300人同时活动。

    据悉,凤朝裡文创园今年春节正式运营,创建不到半年的时间,先后举办碉楼下的党课、碉楼下的春耕节、“研学营之放飞计划”研学活动、“国庆独树一植”劳动教育活动、中小学生冬季写生、两镇社工交流、多家幼儿园春日采风、教师团建等多种活动,成为热门打卡地,每逢周末人气爆棚。凤潮里依托文物建筑活化,带动了村庄经济发展,增加了村集体收入,为村民提供就业岗位。

    以上这些都是开平已经成功实践的文物建筑和历史建筑活化的案例,接下来开平市又将如何开展保护和活化工作?谭意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为落实好黄坤明书记调研指示精神,做好碉楼建筑群的保护修缮和活化利用工作,接下来将重点抓好五个方面。一是充分发挥江门市开平古建筑与世界文化遗产研究院作用,持续推进世界文化遗产和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活化利用。二是加快世界文化遗产数字化中心建设,构建碉楼数字化资料库,做好开平碉楼与村落的数字化保存及展示。三是推动粤剧《碉楼》在上半年正式展演,集中展示岭南文化、华侨文化和建筑文化。四是继续举办好世界文化遗产嘉年华和“设计激活世遗”国际文创大赛,巡回举办《开平碉楼背后的故事展览》,加快建设华侨华人文化交流合作重大平台。五是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依托世界文化遗产和碉楼文化旅游区国家5A级景区两张金名片,持续擦亮“广东旅游看碉楼”品牌,引领塘口镇打造全省乡村旅游集聚区样板,与赤坎华侨古镇双核擎动,助力开平市争创国家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省“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示范县。

 
 
Copyright©2003-2006 jmnews.com.cn, JiangMen Daily Press. All Rights Reserved.
江门日报社主办 江门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网络新闻编辑部制作及维护 联系电话:86-0750-3502626
粤ICP备0507909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50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