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1版:视点
上一版3  4下一版  
用好“红”资源 写好“侨”文章
      
 
 
版面导航  |    
上一期  
      
       
2023 年 5 月 11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用好“红”资源 写好“侨”文章
新会推进“红色美丽侨村”建设,为乡村振兴注入“侨”动力
独联村深挖自身乡村旅游资源,将大坑里榕树林及周边打造成6000多平方米的生态观光公园。
文楼村将该村的党建文化,通过墙绘艺术融入古朴乡村,让曾经“灰头土脸”的水泥墙旧貌换新颜。
下沙村每年吸引不少游客前来参观游览。
蓢头村航拍图。

    华侨根脉,故土情深。侨,是镌刻在新会大地上最深刻的DNA,也是新会生生不息的鲜活力量。

    今年初,江门市百条“红色美丽侨村”名单公布,新会区共有19条行政村上榜,分别是双水镇蓢头村、桥美村,崖门镇京梅村、龙旺村、南合村,罗坑镇下沙村,司前镇白庙村、新建村,大泽镇田金村,大鳌镇南沙村,古井镇文楼村、霞路村、洲朗村,沙堆镇梅阁村、独联村,睦洲镇南安村,三江镇良德冲村,会城街道茶坑村、奇榜村等。

    随着新会区“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施工图的全面铺开,新会区正一体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高质量实施乡村产业振兴、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在“红色美丽侨村”,记者看到,一个个侨村不断用好“红”资源,写好“侨”文章,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侨”动力。

    统筹/冯瑶君

    文/图 冯瑶君 钟珍玲 任晓盈 黄胜

    古井镇文楼村

    将乡村记忆打造成红色景点

    一墙一文化、一处一风景。走进新会区古井镇文楼村,映入眼帘的,首先是村屋上一幅幅红色的党建文化彩绘墙。文楼村将该村的党建文化,通过墙绘艺术融入古朴村景,让曾经“灰头土脸”的水泥墙旧貌换新颜,而这些极具特色的墙绘风景,不仅留住了文楼人的乡愁记忆,也成为外地游客了解文楼村的窗口。

    文楼村位于古井镇中部,下辖有7条自然村,常住人口有4000多人。文楼村从立村到现在已走过近700年历史,80%以上的村民都姓吴。文楼村名人辈出,晚清举人、教育家吴铁梅,新华社原社长吴冷西等皆是文楼人。

    走进文楼村福庆八巷,首先看到的一栋两层大宅,便是吴冷西故居,至今保存完好。吴冷西当年在文楼村念的私塾“崇让堂”,后来用作吴氏宗祠,成为村里六座祠堂之一。

    1919年,吴冷西出生在文楼村。虽然他13岁时离开家乡,但至今仍是文楼村人尽皆知的“大笔杆子”。

    抗战爆发后,吴冷西于1937年12月离开广州奔赴延安,投身革命。1938年6月,吴冷西从抗日军政大学毕业,进入延安马列学院任研究员。1941年调入《解放日报》工作。新中国成立后,吴冷西曾任新华社社长、《人民日报》总编辑、中宣部副部长、广播电视部部长等重要职务,为党的新闻事业奋斗一生。

    为了用好文楼的“红色”资源,古井镇将村内的古建筑文楼阁打造成古井镇历史名人馆,展馆分4大展示板块:“古井百年大事记”“历史名人学习区”“红色经典阅读区”“红色电影展播”,以古井百年历史以及古井历史名人(其中包括30位华侨华人历史名人)为主线,全面回顾古井的发展历程和辉煌成就。

    古井镇党总支书记吴兆能告诉记者,文楼村的村史、红色文化、地域文化等历史文化资源丰富,通过发掘、传承,不但可以保护文楼的“根”,还可以丰富乡村记忆,打造成为一个个景点,让村容村貌得到提升,“如今,古井镇历史名人馆已经成为古井镇一大红色文化打卡点,每年都吸引众多党员、群众前来参观、学习。”

    在文楼村,家乡的点滴变化,海外乡亲、港澳同胞都一一知晓。吴兆能介绍,文楼村旅居海外和港澳地区乡亲有一万多人,分布在美国、加拿大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

    文楼村乡亲在侨居国和村内设有“香港文楼同乡会”“美国纽约文楼同乡会”“美国三藩市文楼同乡会”“文楼校友会”等侨民、乡民沟通渠道,多年来,该村主要通过侨刊乡讯杂志《文楼乡音》与港澳同胞、海外乡亲沟通。

    《文楼乡音》负责人、“文楼校友会”会长吴耀汉告诉记者,《文楼乡音》创刊已近40年,每年出版4期,每期都邮寄到海外、港澳台地区的乡亲家中,是一份充满感情的“集体家书”。“我们写文楼的大事小情、而海外的乡亲也积极投稿,写他们在异国他乡的故事。我们通过这份集体家书进行交流,联系情感。每年,同乡会在异国他乡举办春茗、中秋活动聚会,同时发动捐款,支持家乡建设。”吴耀汉说,海外侨胞、港澳同胞虽身在异乡,却心怀故里,先后为家乡修建祠堂、诊所、村道等奉献爱心。据统计,改革开放以来,海外华侨和港澳台同胞共捐资逾一千万元回报家乡、造福桑梓。

    “文楼人有家国情怀,这是我们的传统。一直以来,华侨资源是建设家乡的重要力量。面对家乡新一轮的高质量发展,我们将更加紧密地团结海内外的文楼人,汇聚起实现梦想的强大力量。”吴兆能表示。

    沙堆镇独联村

    以“侨”为桥打造绿色文旅新名片

    走进沙堆镇独联村,这条偏安一隅的小村庄让人惊艳。高大的牌楼古色古香,村道两旁是成排的高大棕榈树,周围屋舍俨然、良田片片,一路走进去,村里环境整洁,灵菊公园、林春菊文体中心、松基公园、黑美山公园等各具特色的小公园点缀其间,更显悠闲,宜居宜业宜游的魅力乡村让人心生向往。

    因被河海所环抱,独联村在历史上又被称为“独洲”,自宋末元初之际立村,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这个古老的村落人文底蕴丰厚,生态资源禀赋优越,近年来,独联村做好“党建+”文章,凝聚红色合力,发挥历史文化资源尤其是侨文化资源优势,涵养乡风,提升服务,推动农村环境不断升级、民生建设不断完善、产业发展不断创新。

    “独特风光阎闾永谱青青曲 联翩思绪桑梓常牵赤子心”,这是独联村牌坊上的一副楹联,也道出了独联村作为著名侨村的独特风采。在村里的侨文化室内,记者看到了关于《独联侨刊》的专题展览,这是记录桑梓、服务侨胞的“集体家书”,记录着独联村的历史变迁。独联村现有常住人口约3800人,而据统计,该村旅居海外和港澳地区的乡亲就有约5000人,分布在美国、加拿大、委内瑞拉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海内海外两个独联”名不虚传。

    走在独联村内,你会感受到侨文化无处不在。除了众多独具特色的侨居建筑外,这里的闸楼、道路、医院、学校等建筑也都有着“侨”的身影。如村里最有名的华侨路和花旗巷,都是由侨胞集资建设的,这些村道不仅大大方便了村民日常通行,还是村民的致富路。据《独联侨刊》工作人员林洪巨介绍,独联村水网纵横,水路交通便捷,一头连着江门,一头通往澳门,因此独联村与澳门联系紧密。以前,通过新桥头码头和与其接驳的华侨路,来自澳门的货物被运至独联村旧街,形成了有“小澳门”之称的繁华集市,带动了村民致富。

    时至今日,侨文化、侨力量仍然厚植于独联村建设之中。独联村以“侨”为桥,发挥乡亲情谊优势壮大集体经济,邀请港澳青年回乡创业,已成功促成澳门籍乡亲回乡投资成立金燕澳葡食品有限公司;坚持设立“福利基金会”“奖教奖学基金会”“热心杯乒乓球赛基金”等,完善扶老、爱幼、纾困慈善机制,与海内外乡亲同心建造美好家乡。

    目前,在党建引领下,独联村党总支成立了村侨务工作领导小组,牵头完善侨务共议、侨资共商、侨情共享、侨乡共建的联建联动机制,精准对接,为侨服务务实有效。“我们结合农村党员‘红色指数’与村民‘绿色积分’”的双色积分机制,激发党员群众参与乡村治理积极性,大家配合网格员开展定期摸排、登记造册、分类立档、动态管理等工作,对村内归侨和侨眷做到底数清、情况明。”独联村党总支书记林新庆告诉记者。他还介绍道,独联村党总支积极推动建立侨胞微信联络群,密切与年轻侨胞的联系,积极向年轻侨胞宣传党的政策,介绍家乡的变化;为了让沙堆青年进一步了解独联侨历史,独联村党总支联合团镇委开展青年志愿计划,组织青年学生参与侨刊编辑,为独联侨刊社注入“新鲜血液”。

    未来,独联村将厚积薄发,把深厚历史文化底蕴转化为推动乡村振兴高质量大展的强大动能。按照规划,独联村深挖自身乡村旅游资源,已经对大坑里榕树林及周边开展园林建设,打造了6000多平方米的生态观光公园。接下来,独联村将以党建凝聚合力,开辟一条串联起原始竹林、黑美山的自然生态资源与五层碉楼、锅耳祠堂、林氏祖祠、华侨旧民宅等侨文化资源的精品乡村游路线,打造绿色文旅新名片,为产业振兴注入新活力。

    罗坑镇下沙村

    深挖红色基因 凝聚浓浓桑梓情

    下沙村位于罗坑镇北部,面积5.71平方公里,辖11个村民小组,户籍人口约1800多人,走进下沙村,古朴的乡村气息扑面而来,热烈鲜活的彩绘墙画、干净整洁的巷道、诗情画意的池塘……美丽的山水田园风光让人眼前一亮,宜居宜业宜游的乡村生态画卷在此徐徐展开。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下沙村名人辈出,其中最赫赫有名的便是抗日英雄林锵云同志,虽然铸造红色革命精神的艰苦岁月已经过去,但是红色革命精神仍在下沙村永世流传。

    为了传承林锵云爱党爱国、克勤克俭、无私奉献的革命精神,罗坑镇党委、政府及下沙村党总支将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与保护利用红色资源紧密结合起来。近年来,通过多方筹集资金,修缮林锵云故居,并建设了“林锵云故居展览室”,陈列林锵云领导珠江纵队抵抗日本侵略者的英雄事迹及新中国成立后林锵云的工作事迹等。林锵云故居及其故居展览室,先后被评为罗坑镇中小学德育教育基地、新会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新会区反腐倡廉教育基地和江门市中共党史教育基地。

    同时,下沙村结合美丽乡村建设,还在村内设立“手绘墙画”、红色服务驿站公园、廉政法治公园,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乡贤好故事,促进本地社会的和谐、稳定和发展。

    下沙村红色文化与“侨”文化两者兼备,是远近闻名的“红色美丽侨村”。早在上世纪,村民便远赴海外,通过“亲带亲、戚带戚、朋带朋、乡亲带乡亲”等方式到外地发展,从最初的艰难谋生,经历几代人的艰苦创业,终于在海外立足,甚至融入主流社会。下沙村外出乡亲主要分布在加拿大、美国、伯利兹等国家和港澳地区。

    记者在下沙村历年侨资捐赠明细中看到,一串串捐款名单、一项项捐赠项目,饱含着海内外乡亲爱国爱乡的殷殷之情,也体现了下沙侨胞投身家乡建设、改善家乡面貌的迫切愿望。在众多的乡亲中,慈善家林洪光先生是其中一位杰出人物。林洪光的家族是当地有名的慈善之家,近年来,他们为家乡累计捐资800万元,支持当地的教育、医疗、养老和新农村建设。2012年,林洪光先生主动提出捐建一座让下沙村老人家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中心,并为此多次往返于香港和罗坑镇。从图纸设计到功能使用,从定点选址到装修材质,无一不亲力亲为。经过努力,一座惊艳乡邻的多功能文化活动中心矗立,内设老人活动厅、文化展览厅、接待室、图书馆和文艺演出大堂。这座文化活动中心建成后成为当时远近二十多条村中最令人瞩目的一座建筑,落成当天,举村欢庆,四邻同贺。自从建成了文化活动中心,小小的下沙村一直领跑着新农村建设,先后获得广东省乡村治理示范村、江门市基层党建示范村、江门市特色文明村镇等多个荣誉。

    下沙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林焕洋告诉记者,为了加强与旅外乡亲沟通联系,下沙村通过搭建乡贤微信群,以“党建带侨建”作为罗坑镇示范点,构建“侨”网络,与海外侨胞内外联动,并成立了罗坑镇第一个村级侨胞联谊会——下沙村乡亲联谊会。乡亲联谊会在团结乡贤、联络乡情、引资引才、回报家乡等方面起到了较好的推动作用。

    如今的下沙村,已成为江门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新农村建设的一张响亮名片,每月吸引众多群众前往参观,文化活动中心更成为下沙村的地标,是每一个下沙人心中共同的精神家园。

    双水镇蓢头村

    凝侨心汇侨智 打造基层治理新模式

    昨日,记者走进双水镇蓢头村,感受乡村美景,品味浓郁乡愁,体会乡村振兴带来的新貌和活力。

    “蓢头村的发展得到了侨胞的关注和大力支持,海内外乡亲每年都给村里捐款。2021年重阳节,我们村开展困难户慰问活动,侨胞捐了16万元支持我们的工作。”蓢头村党总支书记钟华许告诉记者,海内外乡亲非常关心蓢头村的发展,2021年该村参评“江门市十大美丽侨村”,旅英五邑联谊会会长钟展鹏特意录制了视频支持家乡参评。

    蓢头村位于双水镇西南部,面积6.95平方公里,下辖11个村民小组,户籍人口2132人,有侨胞约1000人,主要分布在美国、英国、加拿大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该村地理位置优越,毗邻江湛铁路双水镇站,中开高速贯穿而过。

    近年来,蓢头村坚持党建引领,不断筑牢侨联“红色堡垒”。该村依托“三网三联”零距离服务群众机制,发挥侨联组织在经济社会建设中的独特作用,创新打造“三网两册两组”侨建工作体系,形成了“党组织领导、各小组支持、侨联运作、各方配合”的工作格局。

    蓢头村依托“村党总支—党支部—党员—侨胞”四级三联,每名党员联系多名侨胞,做好日常服务;针对民生、侨务等14个方面收集了16个急难愁盼问题,制定民生实事清单和时间推进表,并积极与侨胞沟通,发挥侨胞力量,助推乡村振兴。同时,该村还建立了侨胞册、联络员册,以两个工作组为侨建阵地,实现村、村小组侨联组织100%覆盖。此外,该村还在村委会设置了“侨联工作组”,村民小组设“侨联工作小组”,主要开展掌握侨情、凝聚侨心、团结侨民、发挥侨力、宣传侨法、维护侨益、服务侨胞、建好侨家等9方面工作。

    “我们村是新会区农村积分管理试点村。一直以来,我们坚持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引导村民、侨胞‘共商、共建、共管’。”钟华许表示。

    据介绍,该村建立了“1234”农村积分管理制度,通过积分兑换奖励,充分调动村民群众、侨胞参与疫情防控、人居环境整治等乡村治理的积极性,助推基层治理提质增效。值得一提的是,该村还将港澳同胞、海外乡亲以及归侨侨眷作为该村的第12组成员单位,通过捐资捐物等累计积分,助力乡村振兴建设。

    在一系列措施推动下,该村积分管理制度参与度得到了进一步提升。截至目前,该村在册党员平均参与率超90%,在册村民平均参与率超50%,侨胞参与率超30%。

    因此,蓢头村先后获评广东省民主法治示范村、江门市先进基层党组织、江门市基层党建示范村、江门市十大美丽侨村、江门市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双联动”工作试点项目二等奖。

    同时,该村还以“三融”议事制度推动农村基层民主管理。创新开展“三融”议事,注入侨胞力量,提供侨务服务。今年以来,依托“三融”议事机制,村内重大事项通过电话征询侨胞意见,对村级重点工程、村级民生实事、村级侨务工作等公开征集建议21条,让村组、侨务建设更符合村情民意。

    “接下来蓢头村将利用中开高速、银洲湖高速、江门大道等交通要道带来的区位优势,规划建设高技术产业园,重点发展与广州商学院(江门校区)配套的相关产业,引进与造纸产业相关联的高产值科技产业及配套产业。”钟华许表示。

 
 
Copyright©2003-2006 jmnews.com.cn, JiangMen Daily Press. All Rights Reserved.
江门日报社主办 江门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网络新闻编辑部制作及维护 联系电话:86-0750-3502626
粤ICP备0507909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50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