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2版:汇聚侨力量 圆梦大湾区——2023华侨华21/2023-05-16/A02/3341684181874059.jpg
上一版3  4下一版  
侨都江门做连接中国与世界的重要桥梁和纽带
      
 
 
版面导航  |    
上一期  
      
       
2023 年 5 月 16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侨都江门做连接中国与世界的重要桥梁和纽带

中国侨都华侨华人博物馆是江门建设华侨华人文化交流合作重要平台的重要载体。 郭永乐 摄
中国侨都华侨华人博物馆固定陈列“远赴重洋”篇章,再现了华工“海外拼搏”的场景。 黎禹君 摄
陈宜禧倡议修建的新宁铁路,为五邑地区的繁荣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资料图片
1985年成立的五邑大学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所由港澳同胞和华侨华人集体捐建的地方大学。陈永基 摄
江门高水平建设一批创业创新创造平台,助力港澳台侨资企业稳增长促发展。图为中国(江门)“侨梦苑”华侨华人创新产业聚集区。邱昱 摄
去年,五邑公证处入选司法部、外交部海外远程视频公证试点公证机构名单。周华东 摄
江门市聚焦惠侨助侨,打出维护侨益组合拳,构建“税+侨”等涉侨服务模式。 市委统战部供图
深圳国际仲裁院江门中心致力为华侨华人提供便捷高效的国际仲裁服务。该中心运营至今5个多月,标的额已超过1亿元。周华东 摄

    今年5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亲切会见第十届世界华侨华人社团联谊大会代表,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向大家表示热烈欢迎,向世界各地华侨华人致以诚挚问候。在习近平总书记心中,广大海外侨胞是推动住在国同中国各领域交流合作的“桥梁”,更是共筑中国梦的重要力量。

    广东是华侨大省、侨务大省。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侨务工作多次作出重要指示,寄望广东做好新时代“侨”的文章。

    今年5月16日至18日,由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广东省人民政府主办的2023华侨华人粤港澳大湾区大会将在江门举行,届时,侨界精英将齐聚一堂叙乡情、话发展,为大湾区建设集智出力。

    作为大会举办地江门,素有海内海外“两个江门”、中国侨都等美誉。近两年来,围绕做好新时代“侨”的文章,江门作出深入推进“侨都赋能”工程等部署,有力凝聚了侨心侨力侨智。

    值此盛会到来之际,我们走近这座全国著名侨乡,了解其“侨”的历史、特点和做好新时代“侨”的文章的精彩。

    专题策划/统筹

    谷江民 谢 敏

    曹乃付 王平强

    文/张茂盛 黎禹君 毕松杰

    陈敏锐 皇智尧 林立竣

    A

    勇于开拓 五邑先民不断走向世界

    在中国华侨华人史中,江门华侨华人史是其中重要组成部分和耀眼篇章。

    江门濒临南海,地处珠江口西岸,其侨的历史始终和海上丝绸之路密切相关。

    中国侨都华侨华人博物馆展陈资料显示,早在唐朝时期,江门新会官冲窑生产的陶瓷器就沿着商路远销东南亚等地,当时已有不少本地人随商船出洋移居南洋。宋元时期,江门台山海域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行经区域(“南海一号”宋代沉船遗址),台山上下川岛成为沿岸航线与深海航线的交汇点,不断有以商人为主体的江门人移居海外,并在当地形成相对固定的社区。明朝时期,郑和下西洋标志着海上丝绸之路发展到极盛时期。《郑和航海图》记载,江门台山的乌猪岛是重要的航行地标,现存的台山上川岛大洲湾遗址、方济各教堂等例证了这里曾是重要的民间贸易点,以景德镇为主的外销瓷器途经川岛海域远销世界各地。

    到了近现代,尤其是1848年后,随着东南亚大开发和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掀起“淘金热”,大批中国人以“契约劳工”身份出国,形成向东南亚、美洲、大洋洲移民的潮流。这一阶段,江门五邑华侨先民勇于开拓,不断走向世界。

    悠久的海外移民历史,让江门籍华侨华人数量逐渐增多。目前,我国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华侨华人有6000万,其中约一半来自广东,江门籍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合计超过530万,遍布全球145个国家和地区。江门,也成为远近闻名的著名侨乡。

    B

    心系家国 为祖国和家乡作出巨大贡献

    在与世界的沟通中逐渐成长、壮大的江门籍华侨华人,心系家国,除了在早期屡屡通过投资兴业、捐资捐物等形式改变家乡面貌外;在后来的革命、建设、改革时期,为祖国的发展、进步和强大作出巨大贡献;他们留下的华侨文化和华侨精神,持续闪耀着独特光芒……

    革命、建设时期 书写可歌可泣感人篇章

    从清末到新中国成立初期,为改变家乡面貌,江门籍华侨华人积极在家乡投资兴业、捐资赠物。其中,祖籍台山的陈宜禧与新宁铁路的故事尤为耀眼,他致力“以中国人之资本,筑中国人之铁路;以中国人之学力,建中国人之工程;以中国人之力量,创中国史之奇功”。1904年2月,花甲之年的陈宜禧踌躇满志回到家乡,倡议修建新宁铁路,得到积极响应。1905年2月,他风尘仆仆地前往北美募集资金,在旧金山、温哥华、西雅图等地发动海外乡亲支持新宁铁路建设。该铁路于1906年破土动工,并于1920年全线建成,全长137公里,成为中国第一条完全自主修筑的民营铁路,书写了光辉一页。新宁铁路建成后,从江门到台山各地可以当天到达;香港等地的商品、建筑材料源源不断输入五邑各地,台山、开平等地区的城镇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大批华侨新村和中西结合的洋楼拔地而起。新宁铁路的修建不仅方便了人们出行,也为五邑地区的繁荣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慈善公益方面,从基础设施到文化教育,江门五邑大地上总有华侨华人捐建的身影。江门是崇文重教之地,华侨华人对文化教育领域的支持力度特别突出。早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开平赤坎的海外侨胞就捐资兴建起司徒氏图书馆和关族图书馆,两个图书馆发行的族刊,为侨乡民智开启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们相互竞争的佳话至今仍在流传。其后多个时期,他们支持家乡建设学校的热情依然不减,据统计,江门现有侨胞捐建的百年侨校有48所,超过80年的侨校有117所,这是江门侨捐造福桑梓极具代表的写照。

    在祖国遭遇困难时,江门籍华侨挺身而出,毁家纾难,甚至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华侨为革命之母”,这是孙中山对华侨的至高评价。为了推翻清朝政权,孙中山组织了多次武装起义,所需经费大多靠华侨支持,江门籍侨胞在其中贡献很大,他们不仅为革命奔走、捐献军费,还勇赴革命前线,置个人生死于度外。抗日战争时期,为抵御日军侵略,许多五邑籍侨胞子弟不约而同选择“航空救国”道路,2000多名“飞虎队”队员中,绝大多数是江门籍华侨华人。旅居世界各地的江门籍华侨华人继承发展“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精神,或组建抗日团体,宣传抗战;或出钱出力,捐资助战;或亲赴前线,血洒疆场。据不完全统计,抗日战争期间,在全国华侨捐款中,江门五邑籍华侨华人捐款总额超过一半,为中国的抗战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的建设时期,以著名火箭系统控制专家梁思礼、著名微生物和免疫及遗传工程专家黄翠芬为代表的一大批江门籍科学家毅然回国报效祖国;江门籍华商积极回国投资兴办企业,创办了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北京航空食品有限公司,以及天津大成五金机械厂、广州皮革厂、青岛榨油厂、上海针织厂、重庆涪陵食品厂等一批工业企业。

    同时,江门籍侨胞大量汇入侨汇,不仅支持了侨乡发展,也为国家储备了外汇。

    改革开放以来

    出资出力推动家乡发展进步

    改革开放以来,江门进入全新发展时期。在这个过程中,包括侨胞在内的江门海外乡亲继续在家乡投资兴业、捐资赠物,促进家乡进步发展。

    雅图仕、无限极、大长江集团、建滔集团、维达纸业、李锦记食品、崖门新财富、澳新食品等一批知名企业植根江门、发展壮大,为促进江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作出重要贡献。公益事业方面,改革开放以来,江门籍侨胞和港澳同胞共向江门公益事业捐赠累计折合人民币逾80亿元,涉及新建扩建学校、图书馆、幼儿园、医院、敬老院、桥梁、水泥道路等一大批公益项目。其中,捐赠的学校就超过2300所。1985年,五邑大学成立,这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所由港澳同胞和华侨华人集体捐建的地方大学。建校以来,五邑大学共接受超过1000位华侨华人和港澳乡亲、数十个社会团体捐建,捐资及捐物(折价)总额超过6亿港元。江门籍侨胞对这所学校长达数十年的捐助也堪称广东乃至全国捐建人数最多、捐建时间最长、捐建数额最大的侨捐教育项目。

    时至今日,江门籍侨胞回馈家乡的善举善心依旧在延续,除了捐赠,他们还通过无偿将侨房、侨产等捐赠或托管给政府的形式,为江门守护侨根、活化保护利用侨文化资源作出积极贡献。当2020年江门出现疫情时,江门籍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也积极捐资赠物。

    独特的侨文化和侨精神润泽着广大侨乡后人

    数百年来,一代代五邑先民勇敢出洋、踏出国门、情系家国、交融中西,在这片土地上缔造了独特的华侨文化和华侨精神。

    在海外,从北美太平洋铁路、巴拿马运河、南美甘蔗林,到大洋洲金矿、南洋锡矿场,都有他们拼搏奋斗的身影;不管走到多远,他们始终不忘文化根本,积极开办华文教育,将中国的国粹中医药(王老吉凉茶、黄道益活络油等)、武术(蔡李佛拳、咏春拳)、粤剧等文化推向世界,有力增进中西方文明之间的交流。

    在家乡,他们带回移入国当时先进的器物、技术、文化,开创了以融合中外文化为基本特征的侨乡文化,留下的文化遗产璀璨夺目。建筑方面,融汇西方建筑技术、建筑材料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成的碉楼、骑楼,催生了广东首个世界文化遗产“开平碉楼与村落”,以及世界记忆遗产“侨批档案”,是全国少有、广东唯一拥有2处华侨文化世界遗产的城市。同时,江门还是中国侨刊乡讯发源地,发行于1909年的《新宁杂志》是中国最早的侨刊之一。江门现在仍有83种侨刊乡讯,约占广东2/3、全国1/3,是全国侨刊乡讯数量最多、覆盖国家地区最广的城市。

    中西方文化激荡交融,造就了开放、包容的社会土壤。侨乡江门大地上名人辈出,诞生或走出了很多大师巨匠、政要明星。在政界,有维新先驱梁启超、旅美华侨领袖司徒美堂、中国民主促进会创始人之一的雷洁琼、近代革命先驱陈少白等。在工商业和科技界,有东南亚华侨巨富陆佑、“金山橙”培育者刘锦浓、美国罐头业开拓者刘兴、新西兰乳酪业奠基人周祥、中国首条民营铁路创办人陈宜禧、中国卫生防疫和检疫事业创始人伍连德、“中国航空之父”冯如、中国飞艇设计第一人谢缵泰、中国飞艇制造第一人余锟和;在文化艺术界,有“中国油画第一人”李铁夫、被鲁迅誉为“人民的艺术家”的司徒乔、中国新音乐运动开拓者李凌、“中国舞蹈之母”戴爱莲,以及中国电影之父黎民伟、世界最具影响力摄影师之一的黄宗沾等,可谓群星璀璨、数不胜数。这里还成就了“一门三院士”的传奇,祖籍和出生在江门的两院院士达34名,是名副其实的“院士之乡”。

    无论是在他乡的拼搏奋斗,还是为家为国为民族付出丹心热血,江门籍华侨华人身上穷则思变、开拓创新;开放交流、兼容并蓄,经世务实、家国天下的价值观与精神,直到今天依然持续闪耀着独特光芒,润泽着广大侨乡后人。

    C

    深入推进“侨都赋能”工程

    以侨为桥做好新时代“侨”的文章

    侨是江门最大的特色。作为全国重点侨乡,江门一直以来珍惜侨资源,自改革开放以来就多措并举,持续在为侨服务政策制定、利侨惠侨服务、涉侨立法实践等方面创新探索,有力凝侨心、聚侨情。

    进入新时代,侨务工作迎来新的使命和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团结统一的中华民族是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的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的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的梦。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强和改进侨务工作,形成共同致力民族复兴的强大力量。

    2022年11月以来相继召开的省委常委会会议和省委十三届二次全会,对广东做好新时代“侨”的文章作出了新的部署、提出了新的要求。今年4月2日,省委书记黄坤明在江门调研时强调,要做好新时代“侨”的文章,更好延续侨乡文脉,加快建设华侨华人文化交流合作平台,以侨为桥扩大对外开放,吸引更多华侨华人投资兴业、创新创业,更好赋能江门高质量发展。

    近一年多来,江门深入贯彻落实上级部署要求,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侨务工作,着力做好新时代“侨”的文章。江门市委结合海内海外“两个江门”的侨特点和优势,创造性提出并深入实施“侨都赋能”工程,致力提升“文化交流、经贸合作、维护权益、侨务智库”四大功能,打造国内国际双循环重要交汇点,在联系服务全球6000万华侨华人中彰显侨都担当。经过实践,“侨都赋能”工程取得累累硕果,城市品牌影响力、华侨文化软实力、助推经济发展能力、服务国家战略能力、侨务工作实力全面提升,自身发展动能持续增强。世界不断了解江门,江门不断走向世界,侨都两扇“门”,开合更从“融”。

    【文化交流】 从保护历史遗存到打造交流合作载体

    用文化来凝聚共识,能形成最深沉、最持久、最触动人心的向心力和认同感。

    过去一年多来,围绕建设华侨华人文化交流合作重要平台,我市将“绣花”功夫精髓融于地方历史文化保护,加强高水平文化载体建设;以创新方式讲好侨批故事,传承华侨精神,着力提升文化交流功能。

    江门大地上散布在城乡的众多华侨历史遗存,是广东华侨文化的重要体现。我市持续保护世界文化遗产“开平碉楼和村落”,完善碉楼内部陈设,保留百年前的风貌,生动再现生活场景;升级改造中国侨都华侨华人博物馆,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侨务工作的重要论述为统领,进一步提升展陈政治站位和格局格调;对赤坎华侨古镇建筑进行保护与活化利用,延续古镇历史风貌,传承和弘扬华侨文化,努力把赤坎华侨古镇打造成集岭南文化、华侨文化、乡村文化、休闲文化于一体的展示平台;在城市更新上,注重挖掘和保护历史文化,既彰显一方情怀、传承历史文脉,留住乡情记住乡愁,同时也加大创新文化产品供给,培育地方发展新动能。

    精心做好“侨批”研究阐释和展示传播水平。江门市主动作为、积极探索、创新实践,深入挖掘和展示蕴含其中的诚信观念和家国情怀,多形式、多渠道弘扬传播侨批(银信)文化,实施侨批保护活化利用十大行动,形成了独具江门特色的侨批保护活化运用升级路径,让江门侨批走出“深闺”,重焕活力,成为江门讲好广东故事、中国故事的重要文化载体和凝聚共识、实现中国梦的重要精神纽带。

    同时,江门市大力推进文化活动和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不断擦亮侨乡文化的“金字招牌”。2022年以来,相继通过举办“少年中国说”系列活动、上线“五邑侨胞耀中华”短视频网络宣传项目、升级改版《中国侨都》杂志等“集体家书”,举办梁启超150周年系列活动等行动,有力弘扬了江门华侨文化。

    【经贸合作】

    从搭建合作发展平台到构建国际营商环境

    平台是事业发展的基础。2022年11月初召开的省委常委会会议在部署做好我省侨务工作时,强调要做好“搭建高水平合作发展平台”“凝聚侨心侨力侨智”等工作。

    在今年2月底举办的中国侨商投资(广东)大会上,江门共向组委会汇总上报侨商投资、贸易项目106个,其中,投资项目56个,投资金额597.56亿元;贸易项目50个,进出口贸易金额95.54亿元,吸引一批有实力的侨商投资江门,彰显侨都为助力全省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勇立潮头的新作为。

    一年多来,我市深入推进“侨都赋能”工程,大力搭建经济发展和经贸、科创等合作发展平台,引导和激励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来江门创新创业创造,在参与江门经济社会发展、投身现代化新侨都建设中共享祖国荣光。加快建设总面积1395平方公里的江门大型产业集聚区,打造大湾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主战场,高标准推进国家中欧(江门)中小企业国际合作区、中国(江门)“侨梦苑”华侨华人创新产业聚集区、江门中微子实验室、江门双碳实验室等产业和科创平台建设,以及珠西创谷、粤湾云谷智慧产业园、启迪之星(江门)孵化器、新会扬航电商科技产业园、大广海湾青创智谷等一大批创业创新创造平台,助力港澳台侨资企业稳增长促发展,为华侨华人和港澳台青年来江门创新创业、学习生活提供有力支撑。

    围绕开放性高地建设,用世界的眼光、开放的思维、温馨的服务构建国际营商环境,推动与海外合作,江门也一直在思考、布局、行动。去年以来,江门深入开展便利华侨华人投资制度改革试点,出台《江门便利华侨华人投资制度改革试点方案》: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和工作居留许可“一窗受理、一并发证”;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有效期最长至5年;华侨回国定居和申请恢复(登记)户籍“一窗受理、并行审批、一并发证”;江门高技能人才激励政策、创新创业扶持政策等覆盖面扩大到华侨华人和港澳台同胞……一项项不断推出的便利化举措,让想回国干事创业的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免除了后顾之忧。今年4月,面向全市4000多家侨资企业而设计的“暖企惠侨”线上服务平台上线,进一步延伸了为侨企服务的广度和深度,让广大侨资企业、华侨华人、港澳台同胞随时随地与侨务部门建立联系。

    【维护权益】

    从涉侨立法到“N+侨”涉侨服务模式

    依法保障海外侨胞和华商合法权益,支持他们为中国发展献智出力。

    江海基层立法联系点是广东省唯一的“国字号”基层立法联系点。依托这一优势,我市积极推动涉侨立法。去年,我市推动《江门市华侨华人文化交流合作促进条例》等出台,“小切口”“小快灵”的侨乡特色立法,为全国涉侨法规建设提供“江门经验”,获得中国侨网、人民日报海外版等的关注报道。

    深圳国际仲裁院江门中心,旨在积极探索“华侨调解+江门仲裁”模式,致力为全球6000万华侨华人提供便捷高效的国际仲裁服务,该中心运营5个多月来,标的额已超过1亿元。今年5月10日,委内瑞拉侨界代表团一行60人到深圳国际仲裁院江门中心考察交流。这是该中心成立以来首次面向全球华侨华人开放。委内瑞拉中华工商联合总会副会长岑路涛表示,深江仲裁深度合作为侨乡江门带来了更多的高端法治资源和国际化法治交流机会,对江门市拓展涉外法治布局,提升法治江门的影响力和美誉度具有十分重要的积极作用。

    这是江门市深入推进“侨都赋能”工程,维护侨益的一个缩影。一年多来,江门市聚焦惠侨助侨,打出了维护侨益的组合拳,提升维护权益功能:协同法检司侨等机关部门推进为侨服务平台建设,加快涉外法律服务工作布局,建成华侨华人离岸公共法律服务中心、深圳国际仲裁院江门中心;优化涉侨涉外远程服务,五邑公证处入选司法部、外交部海外远程视频公证试点公证机构名单,与65个驻外使(领)馆共同提供海外远程视频公证办证服务,让我市的涉外公共法律服务触角大大延伸。“法+侨”“检+侨”“司+侨”“税+侨”“医+侨”等共同构建的“N+侨”涉侨服务模式,跨越了遥远的山海,温暖了千万里之外的侨心,创新做法得到国务院侨办、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司法部等国家部委充分肯定。

    【侨务智库】

    从摸清侨资源家底到开展侨务咨询政策研究

    在做好华侨华人权益维护的同时,江门市还着力加强侨务智库研究。去年,江门在全省率先完成新一轮侨情统计,统计出江门五邑籍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合计超过530万,遍布全球145个国家和地区,为国家侨务咨询政策研究提供数据支撑和分析研究成果;深化与暨南大学、省社会主义学院、五邑大学等联系合作,扎实开展侨务咨询政策研究;承办全省侨务干部培训班,举办全市侨务干部培训班,有力促进了侨务干部能力水平提升。

    延续侨乡文脉、建设侨文化交流平台、服务侨商投资兴业、维护华侨华人合法权益、扎实开展侨务智库相关工作……打好手里的这把“侨”牌,江门正打开漂亮新局。

    新时代赋予新使命,新征程呼唤新作为。市委十四届四次全会对“侨都赋能”工程进行优化提升,提出要继续发挥海内海外“两个江门”独特优势,持续提升中国侨都四大功能。

    做好新时代“侨”的文章,擦亮“中国侨都”品牌,谋划为高质量发展注入“侨”动力,江门,凝心聚力再出发。

 
 
Copyright©2003-2006 jmnews.com.cn, JiangMen Daily Press. All Rights Reserved.
江门日报社主办 江门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网络新闻编辑部制作及维护 联系电话:86-0750-3502626
粤ICP备0507909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50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