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3版:政务
上一版3  4下一版  
独特人文魅力迎四方嘉宾
      
 
 
版面导航  |    
上一期  
      
       
2023 年 5 月 17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侨见开平
独特人文魅力迎四方嘉宾
一方水土纾解一地乡愁
开平碉楼与村落。刘琼 摄
赤坎煲仔饭。开平市融媒体中心供图
开平碉楼。李银换摄
镇豪泥鸡。
世界文华遗产开平碉楼与村落。周华东摄

    今天(5月17日),2023中国(江门)侨乡华人嘉年华活动将在开平赤坎华侨古镇举行,迎盛会,展风采,赋动能。

    2023中国(江门)侨乡华人嘉年华活动以“汇聚侨力量,圆梦大湾区”为主题,共邀请来自马来西亚、泰国、南非、英国、加拿大、美国、巴拿马、秘鲁、委内瑞拉、中国香港、中国澳门等90个国家和地区约700名海内外侨界精英、嘉宾代表参加活动。

    开平赤坎华侨古镇作为活动主办地,已积极做好各项准备工作,迎接嘉宾的到来。

    中国首个关于华侨文化的、广东省唯一的世界文化遗产项目——“开平碉楼与村落”、中国历史文化名镇——赤坎镇,水口泮村灯会、开平民歌,古代宫廷流传而来的玉石花盆景传统制作技艺、金漆镶嵌制作技艺,赤坎煲仔、马冈鹅美食……活动期间,开平将通过古镇、非遗、美食等向嘉宾们展示独特的历史人文魅力,尽显一方水土文化气韵。

    文/图 严建广(署名除外)

    A

    碉楼与村落

    品味侨乡魅力

    汇集了不同国家、不同时期、不同风格流派的建筑艺术,西方建筑艺术与本土建筑艺术融合的产物——开平碉楼,被称为中国华侨文化的纪念丰碑、“令人震撼的建筑艺术长廊”。

    在碉楼的总体造型、建筑构件和表现手法上,中国传统的建筑艺术与西方建筑风格融为一体;而西方建筑风格又有多种类型,古希腊的柱廊、古罗马的券拱和柱式、伊斯兰的叶形券拱和铁雕、哥特时期的券拱、巴洛克建筑的山花、新文艺运动的装饰手法以及工业派的建筑艺术表现形式等等,都融进了开平的乡土建筑之中。它不仅仅只是某一时期某一国家某一地域建筑艺术的引进,而是中外多种建筑风格“碎片”的组合,多种建筑类型相互交融的产物。

    一座碉楼是一个故事,也是一段历史。碉楼的背后,有侨胞的艰苦奋斗史,也体现了侨乡人民面对外国先进文化时的一种自信、开放、包容的心态,以及海外开平人与故里的密切联系。

    位于赤坎镇灵源村的虾村新村,始建于1923年,至1935年间,先后建起了13幢楼房,起名为耀华坊,因为全村楼房均为旅加侨胞所建,故被称为“加拿大村”。村内建筑风格中西合璧,融合了中国传统灰塑、罗马柱、圆拱、花雕等建筑艺术。“加拿大村”“墨西哥村”“缅甸村”……散落在开平乡间的村落,是一部缩影版的侨乡移民历史,书写着侨乡人民的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以及故国情深的爱国情怀。而中华传统文化和华侨文化的融合,也赋予开平村落独特的韵味:碉楼、庐居建筑与四周的竹林、村前的水塘、村口的榕树,形成了根深叶茂、平安聚财、文化昌盛的和谐环境;点式的碉楼与成片的民居相结合,在平原地区宛如全村的靠山,满足了村民需要安全保护的心理;从民居到碉楼由低到高的过渡,表达了村民“步步高升”的愿望……

    立园是由当地旅美华侨谢维立于1926-1936年历时十载兴建的私家园林,它巧妙地将古典园林韵味与欧美当时流行的别墅建筑特色融会贯通,集传统园林、岭南水乡、西洋建筑风格于一体,其中西合璧的独特建筑艺术风格在中国园林中独树一帜,被誉为“中国华侨园林一绝”。

    B

    穿越时空感受岁月变迁

    走进赤坎华侨古镇,重现百年商埠繁荣的风貌老街、见证侨乡兴盛的骑楼、弘扬家国情怀的宗族图书馆、镌刻宗族文化记忆的祠堂……带着游客穿越历史风尘,抵达乡愁深处。

    从明朝万历年间设“开平屯”,始有“开平”之名。到今天,数百年的发展历程中,开平形成了不少各具文化特色的古镇。而其中,最为典型的当属赤坎华侨古镇。

    赤坎华侨古镇依水而兴,因侨而盛。以长堤为核心,起“楼”建“市”,在海外侨胞的支持下,先后建起600多座骑楼,绵延3公里,传统宗族文化与近代公共文化和商业文化在这里交融发展,形成百业兴旺、商铺林立的繁华商埠。

    在这样一片商业兴盛、人才兴旺的沃土上,滋养了华侨文化、影视文化、宗族文化、手工艺文化、饮食文化、传统民俗文化等丰富多样、包容并蓄的文化底蕴。经过岁月洗礼,这里已经成为隽永醇厚的陈酿,越品越香。

    如今,赤坎华侨古镇承载了历史的新使命,将努力打造成集岭南文化、华侨文化、乡村文化、休闲文化于一体的展示平台,成为广东乃至全国有重大影响力的文旅新地标、全省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重点项目和典型范例、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的新载体,结合“侨都赋能”工程助力擦亮江门市“中国侨都”身份标识。

    C

    视觉盛宴领略侨乡风情

    盛大、热闹的泮村灯会是开平市特色传统民俗活动,它既是“传统手工艺”,又颇具“民俗”风味,是珍贵的汉族文化瑰宝和历史文化遗产,至今已有近600年历史!

    每年农历正月十三日,40多个村庄家家户户张灯结彩,喜气洋洋。全乡群众,簇拥着3米多高的大花灯,罗伞开路,龙狮伴随,从晨早到黄昏,游遍全乡。泮村灯会不仅是泮村全村人的灯会,还成为凝聚人心、凝聚侨心、振奋人心的桥梁和纽带。

    在开平,和泮村灯会一样让人们从视觉盛宴中领略侨乡风情的还有开平民歌。开平民歌流传至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不仅广泛流传于开平城乡,还伴随着当地华侨迁徙而流布到美国、加拿大、中国香港等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华人侨居地。

    开平民歌在漫长的社会历史演变过程中逐渐形成,既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又吸收外来文化,体现出侨乡文化的兼容特质,是维系海外侨胞、港澳台同胞乡情的精神纽带,具有文化身份认同意义和较高的审美价值。

    D

    传统技艺传承历史记忆乡愁

    镇濠泥鸡的制作起源于一个故事。二百多年前,镇濠村中的一只小公鸡的叫声,把正在村中偷盗东西的贼人惊动,同时引起了村民们的警觉,使村民们避过一劫,盗贼把小公鸡掐死以泄愤,后来村人们为纪念小公鸡,便用泥土塑作小公鸡的形象,放在家中。镇濠泥鸡的制作过程有18个工序,靠一张牛皮纸连接,一拉一伸能发出“咯咯”的鸡叫声,泥鸡身上有两个气孔,能吹出不同的鸡叫声,惟妙惟肖,又好看又好玩。

    开平“金声”狮鼓店特有的金声狮鼓制作技艺,主要制作狮子、龙和鼓三大系列六十多个品种,制作工艺属于南狮流派,是一门独特的传统手工技艺。“金声”制作的狮、鼓,流传百年,狮子制作精美,颜色艳丽,款式新颖,狮鼓声音洪亮,质量过硬,形成品牌,艺冠五邑。产品过半出口,深受美国、加拿大、新加坡、马来西亚和港澳台醒狮队的钟爱。可见其制作技艺高超。舞狮鸣鼓为节日、庆典添姿生彩,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

    开平灰塑起源于清朝中叶,它首先出现在建筑讲究的庙宇、门楼、祠堂上,作为寓意吉祥的装饰物。后来,随着开平广大乡村中出现大批优质青砖建筑的民居,灰塑工艺大量用于普通民居的装饰。20世纪初,旅美华侨从海外带回了新的建筑材料和碉楼建筑的构思,使传统的开平灰塑艺术融入了西方的元素,成为开平建筑碉楼和房屋一项必备之序。开平灰塑可以保持百年不变,至今开平不少的乡村中,灰塑历百年风霜,依然屹立。

    开平市西部马冈镇有一条闻名遐迩的“竹器村”,它就是荣塘村委会,该处地属丘陵,竹木繁茂。三百多年以前,荣塘村委会的先民们就来到这里开发居住,由于此地盛产竹子,先民们就地取材,开始进行竹器编织生涯,马冈竹器由此开始。马冈竹器编织制品有竹箩、竹篮、竹箕、竹碗、竹碟等家居用品,品种繁多,不胜枚举。

    E

    “流落”开平乡间的宫廷技艺

    在开平,不仅有百姓自身的技艺,还有不少技艺是从古代宫廷流传而来,在开平生根发芽成长。

    玉石花盆景传统制作技艺是从故宫走向民间、从北京流传至开平的“富贵花”。玉石花盆景传统制作技艺是一种特种、稀有工艺,制作工艺复杂,需要几十道工序。绝大部分工序,都是用传统的手工制作。玉

    旧时被誉为“燕京八绝”之一的金漆镶嵌制作技艺,在开平也有传承。金漆彩石镶嵌制作技艺,始于明朝,距今已有400多年历史,是源自宫廷的一种特种工艺。开平一对夫妇坚持雕石数十年,只为这项“燕京八绝”之一的技艺——金漆彩石镶嵌——能够绵延传承。完整的彩石镶嵌石雕产品制作包括图案制作和木板底板两部分,都是手工制作完成。图案的制作采用的都是天然的各种彩色石头、牛骨、贝壳等,色彩鲜艳生动,造型别致。木板底板的制作需经过制作木胚、上灰、上油、抛光、黏合、画金线等步骤来完成制作。制作彩石镶嵌雕刻产品,步骤较多且复杂,主要包括选料、设计、刻纸、切割、雕磨、描金等14个工序。

    F

    用味道记住一座城市

    一个城市,一种味道,一种乡愁,一个向往。开平非遗美食,不仅是一种美食,更是一种情怀,它们承载着一座城市的记忆和生活方式,传承着一方文化。

    一百多年前,开平马冈镇翠山村村民梁奕德,从高明三洲引入公鹅,与取自阳江的母鹅配种,育出了优良的新品种,后来再将新品种鹅与来自潮州的潮州鹅配种,经过长期的系统选育,终于培育出了一个全新的优良品种——马冈鹅。马冈鹅肉质鲜嫩、味道清香。用它做的菜色,如传统烧鹅、狗仔鹅、芋仔炊鹅、卤水鹅、鹅乸汤、豉油鹅、甜酸鹅、柠檬鹅、话梅鹅、白斩鹅等,深受欢迎。

    赤坎煲仔饭兴起于民国时期。赤坎煲仔饭独特之处,一是坚持使用果木柴作为柴火烹饪,二是食材新鲜丰富,三是以乡间采购农民自种十月晚稻米为原料。赤坎煲仔饭从单煲烹饪发展到十煲同时烹饪,炉火熊熊,煲仔饭香味扑鼻而来,这是赤坎人用自己的智慧将本地天然食材烹饪成最独特美味的实践。煲仔饭更是受到海外华侨华人的喜爱。如今,赤坎煲仔饭成为赤坎饮食文化中的一张“名片”,吸引着四面八方的顾客纷至沓来。

    开平腐乳创始于清光绪年间,一直是国人所钟爱的佳肴之一,许多华侨出国随身携带,甚至外国人也喜爱食用,亲昵地称其为“中国奶酪”。开平腐乳采用优质黄豆为主要原料,再配以各种传统辅料腌制而成,具有色泽金黄、咸淡适口、鲜香嫩滑,入口即化等特点。产品遍销全国各地,出口至美国、英国等多个国家和地区。

    赤坎豆腐角被称为市井街头的美味“非遗”,主要分布在赤坎镇,已有近百年历史,起源于民国时期赤坎居民也安氏,也称作也安氏豆腐角。赤坎豆腐角选用优质黄豆加工而成的豆腐,切成小方块,并在豆腐块上面抹上一层用去骨鲮鱼肉和瘦肉剁成的肉酱,肉酱上配以葱花、生粉、姜丝等材料,然后将抹有肉酱的豆腐块放入平底锅中煎煮,豆腐块煎至微黄,便可起锅食用。煎熟的豆腐角,其色黄中带白,其味香气四溢,其质外脆内酥,其食甘香可口,用以佐餐,独具风味。

 
 
Copyright©2003-2006 jmnews.com.cn, JiangMen Daily Press. All Rights Reserved.
江门日报社主办 江门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网络新闻编辑部制作及维护 联系电话:86-0750-3502626
粤ICP备0507909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50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