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乡镇、走访高校、调研厂企……4-6月是新会区政协“百日调研季”,新会区政协各专门委员会为深入推进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以下简称“‘百千万工程’”),或联合民主党派,或跨界别合作,分赴基层,以问题导向引领调研方向,察真情、听民意,为解决推进高质量发展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寻计问策。
文/图 冯瑶君 武有
推进数字化发展
探索制造业升级路径
当前,新会区全面开启“区镇一体,园镇融合”发展,大力实施“服务企业提质年”行动,以优质的营商环境,助推民营经济健康发展。
“调查研究是获得真知灼见的‘源头活水’、做好履职工作的基本功。”围绕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新会区政协经济和人口资源委员会与提案委员会牵手民建新会区委员会,携新会区政协2023年“1号提案”《关于抢抓高质量发展机遇,以新时代数字化助推我区制造业当家发展的建议》到五邑大学创新创业学院开展“党派+”联合调研,力争进一步对接企业需求,联动本地高校为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提供技术支撑、人才支撑和服务资源。
在五邑大学创新创业学院,调研组参观了现代工业生产技术综合训练中心,考察了“中德工业4.0创新示范工厂”“工业互联网技术中心”等创新平台,详细了解该中心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创新、服务企业等方面的情况。
“加快推进传统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既是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关于加快数字化发展的战略部署,也是传统制造业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机遇。”调研组了解到,传统制造业企业在设备供应、原材料采购、产品制造、销售服务等生产过程中,存在上下游产业链长,改造一条数字化生产线或全链条信息化应用平台少则几百万元、多则几千万元,投资费用太高等难题。“在人工成本上升、原材料价格上涨、国外订单减少的背景下,面对前期和后期维护的高投入费用,企业转型意愿不高”。
“校企合作能够有效开拓企业数字化发展的新模式,有利于解决企业单独转型资金成本高、信息化技术和管理人才缺乏等难题,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参与“党派+”联合调研的民建新会区委员会建议,数字化转型成本较高,可充分利用高校与企业的合作模式,收集更多企业数字化存在的难题,建成一个通用的数字化平台,助力制造业数字化建设。五邑大学创新创业学院院长李本强表示,将加强与新会区企业的交流沟通,与有意愿开展数字化转型的企业开展校企合作,实现产业链、创新链、教育链的有效衔接,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据悉,为加强企业供需对接,推进新会区强链补链延链,新会区政协提案委员会与经济和人口资源委员会将根据区政协2023年协商计划,联合区工商联,组织召开“企业家委员约见区政府领导座谈会”,与区直有关部门及相关镇(街)协商交流,进一步推动企业提质增效。
盘活文化资源
促老城焕颜文脉新生
着力提升中心城区城市品质建设,是新会区“百千万工程”行动方案提出的“十大建设”内容之一。新会区政协城乡建设和环境委员会组织委员开展“会城旧城活化焕新”“文旅产业赋能城市更新”等方面的专题调研,并到蓬江区了解启明里活化焕新以及三十三墟街借《狂飙》热播效应,大力发展影视旅游的情况。
在会城旧城活化焕新调研座谈会上,新会区政协委员陈婉玲提出,城市是企业、人口、资金、信息等各类资源的集聚地,也是高质量发展主战场,必须下足“绣花功夫”,通过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建设,高标准管理,着力打造生态宜居城市。
“新会区‘百千万工程’行动方案提出,圭峰会城划片区管理,发挥整片推进、提升旅游开发、经济一体化开发、行政事务管理、优质社区服务、乡村振兴等职能作用。”新会区政协委员何东亮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加快推进旧城活化焕新要顺势而为,串珠成链,包装好“打卡点”,精心设计文旅线路,切实做好旅游配套服务设施的优化提升工作,让网红城市热度能够持续下去。
旧城活化焕新,既是城市治理命题,也是提升群众幸福指数的重要民生工程。连日来,新会区政协城乡建设和环境委员会聚焦文化历史保护与现代城市共生共融,加快珠西枢纽新城建设与落实千年古郡文脉保护同步发力,结合去年形成的《关于会城旧城活化焕新的调研报告》,组织委员到知政北路花园巷、浐湾路和新会农械厂一带现场调研,对该区域历史建筑活化利用、文化资源保护开发、历史遗存挖掘整理等开展“回头看”,不断推动调研和协商成果落地转化。
“融入文化和旅游产业功能,将为城市更新注入新的活力。”新会区政协城乡建设和环境委员会副主任李文彦认为,要持续加强对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等的保护作用,拓展城市和旅游空间,更好地推动文旅产业赋能城市发展。“业态要与片区的历史文化及建筑风格相协调。国资要发挥好火车头作用,引领文旅业态高质量发展。”新会区政协委员陈红英建议,摸清大新路至仁寿路及新会学宫历史文化街区一带的公房资源,出台相关优惠政策,吸引网红商家进驻,提升街区整体商业氛围。
完善教育配套
助推产城融合发展
新会区“百千万工程”行动方案提出,全面提升就地就近城镇化建设,打造完善的服务圈、兴旺的商业圈、便捷的生活圈,优化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资源配置,让农民在家门口享受到优质的城市公共服务。
随着工业园区不断扩容和大泽镇经济发展,大泽片区的小学和初中学位已无法满足需求。为增加优质学位供给,助力大泽园区发展,日前,新会区政协科教文卫体委员会与经济和人口资源委员会奔赴新会智造产业园大泽园区和大泽吕金铨学校,详细了解大泽工业园区教育服务配套、员工子女入学需求及吕金铨学校建设、教学环境、教学班设置等相关情况,并就如何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和完善教育配套等问题展开调研。
“随着产城融合的进一步拓展,产业园区进驻企业日渐增多,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就近入学难问题将日益凸显。”新会区政协经济和人口资源委员会主任梁捷元认为,提前谋划,科学统筹优化教育资源布局结构,加快学校配套设施建设,能有效解决企业发展的后顾之忧、让企业安心落地生根。
据悉,新会智造产业园大泽园区目前入园项目11个,企业用工人数约1500人,适龄学童约240人,预计到2025年企业用工人数达13000人,适龄学童约2080人。为向大泽园区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大泽镇未雨绸缪,主动提升吕金铨学校和大泽初中的定位,计划到2025年增加中小学位1860个。
“教育部门要积极主动与园区联系对接,强化要素保障,围绕配套学校的软硬件设施建设,持续加大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力度,让基础教育资源精准供给产业园区,满足新会智造产业园大泽园区的发展需求。”调研组认为,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完善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相匹配,服务工业振兴、园区再造、人才倍增等工程,同样重要。
在新会技师学院(冈州校区)的广东省粤菜师傅培训基地和实训中心大楼的“粤菜师傅大师工作室”“技能大师工作室”“抖音电商直播基地”的调研现场,新会区政协科教文卫体委员会指出,随着“园镇融合”的不断发展,现代企业规模不断扩大、技术设备更新速度加快,对人才的素质技能和数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建议因应新兴产业以及传统优势产业不断优化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人才培养方向和教学计划,努力培养学生过硬的知识能力,更好地服务我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新会区政协科教文卫体委员会主任林锦云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