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笔者在《中国经济周刊》看到一篇有关江门的文章。文章作者深入采访了江门的茶饮业,认为江门的试错成本低于一线城市,吸引了一批有创新精神的青年从业者,且有深厚的华侨文化底蕴,吸引了很多本地受众消费,由此得出结论:在孕育咖啡文化风潮上,江门绝对在广州、深圳之上。
笔者作为非遗文化的研究者,近期深入了解了以珍珠奶茶为代表的新式茶饮行业,发现江门这个行业的发展虽然只有短短的约30年,但一直走在全国前列,并产生了一批在地区有一定知名度的茶饮连锁品牌。
目前,江门已经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茶饮产业。现时,只要走在江门街头就会发现,各个角落都有或大或小的茶饮店,成为亲朋、知己相聚的好去处。
今年以来,山东淄博烧烤爆红,为淄博引来巨大的客流量。这也推动江门人去思考一个问题:江门该从淄博身上学些什么?笔者认为,可以做出江门特色的文娱餐饮品牌,让游客以较低的成本获得在其居住城市难以获得的消费体验。而在各种文娱餐饮品牌选项之中,茶饮应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为此,笔者建议,不妨充分挖掘江门咖啡、江门茶饮的文化基因,在合适的时间推动其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公众印象中,非物质文化遗产往往与传统文化联系在一起。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定义,所谓非遗就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这种文化遗产不仅仅是本土产生的,也可以是外地传入的,如台山的九人排球,就是通过华侨从国外传回国内的;又如港式奶茶制作技艺,是由英式奶茶衍变而来,最后成功入选香港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种文化遗产的国家级标准一般需要有百年以上历史,而国家级之下的各级非遗,则对其标准进行了适当放宽,就是有百年历史或是三代以上的传承谱系,而且这个三代的谱系不一定局限于本地,可以是由外地的师父传给本地的弟子,在代际计算上把外地师父也算上去。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咖啡、茶饮已经成为江门人的生活方式,并融入地方文化之中,形成与其他地方不一样的茶饮文化。从这点来看,江门咖啡与江门茶饮都已具备非遗的特质。
笔者之所以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进行解释,目的是希望大家不要被固有的观念所固化,而是深入去了解江门咖啡、江门茶饮的发展历史,寻找其申请非遗的可能性。只要符合规定,作为敢于创新、敢于尝试的江门人,不妨在这一领域走在全国前列。而且,我们可以先从准入门槛较低的县级开始,待时机成熟再向上申报。
咖啡和茶饮申请非遗,其好处主要在于,可以进一步打响江门在这一领域的品牌形象,增强从业者的品牌意识和消费者的参与意识,共同推进这一特色餐饮行业在本地的发展。当这样一个既具有外来印记,又具有本土特色的餐饮品牌具体化为一间间别致的门店,散落于城市的旧街巷以及现代化的商厦之中时,其营造出来的烟火气与文化味,定会产生让人惊叹的“化学反应”。笔者期待这样的非遗项目可以在江门落地。宋旭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