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双减”的背景下,小学教育获得了新的生机,为学生创造了一个全新的德育实践空间,寓教于乐,促进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
——江门市新会区睦洲镇新沙小学 梁仲玲
随着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双减”政策的出台,小学生受教育的环境发生了改变,老师和学生的相处模式,课堂内外的教学内容都在原先的基础上进行优化调整。因此,学校和老师要充分认识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并根据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质量,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关注学生内心
助其形成良好行为习惯
如今,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越来越多。在学校,如何才能让学生对老师产生信任感呢?毋庸置疑,老师的思政教育要“走心”,要做到放下身段去体会学生的情感,能观察学生的言行、聆听学生的对话、了解学生的内心,帮助学生建立自信,使其通过努力后能达成目标,一旦打开了学生信任感的突破口,学生就能尊重老师的指导意见,认真执行学生行为准则,逐渐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影响小学生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因素有很多,这要求各方通力协作。教师与学生的合作,使学生在和谐的、充满活力的氛围中受到良好的教育。学校要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校园环境和气氛,就必须把学生的行为习惯培养与各方面的知识联系在一起,使其与学生的具体情况相结合,形成一种引导式的教育。比如,教师要留意学生的攀比心理,要密切关注学生的日常生活,并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
此外,老师对学生的行为习惯的培养,也要因人施教,宽容的心态对待每一个学生。针对不同性格的学生要以不同的方法对待,并能为学生解决各种各样的问题。
家校以身作则
为学生树立良好榜样
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一定是在日积月累中慢慢培养的,与老师和家长密切相关。在平时的生活和学习中,老师、家长若能以身作则,以自己的言谈举止为学生树立榜样,那么好的习惯行为便更容易形成。
小学生的学习和模仿能力较强,他们对事物的判断和认知都来源于信赖的人。老师和家长的“以身作则”能让学生们更好地从思想上接受、在行为上模仿,也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最简单有效的方法。
“以身作则”看似简单,做到却不易。首先,老师与家长必须有持之以恒的态度,对自己、对孩子提的规定要求,不能今天严格明天宽松。其次,老师与家长必须注意细节,不能只是口头承诺,更不能区别对待。老师与家长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最后,家长和老师应该保持良好的沟通,多给予孩子肯定和鼓励。
小学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的起步阶段,其教育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关系到一个人的将来。在“双减”的背景下,小学教育获得了新的生机,为学生创造了一个全新的德育实践空间,寓教于乐,促进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教师要积极组织丰富多彩的德育教育活动,利用校园广播电台宣传优秀精神,加强少先队德育教育宣讲,联合家长落实家校共育,为学生构建起良好的德育教育环境,培养好的行为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