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政务
上一版3  4下一版  
让法治成为江海营商环境的新名片
      
 
 
版面导航  |    
上一期  
      
       
2023 年 6 月 21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探索建设法务集聚区的“江海路径”
让法治成为江海营商环境的新名片

江海基层立法联系点让一条条接地气、鲜活的立法意见建议直通国家最高立法机关。
江门高新区(江海区)公共法律服务中心能为市民提供“一站式”法律服务。
深国仲江门中心是深圳国际仲裁院首个异地分支机构。
广知院江门巡回法庭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司法保障。邱昱 摄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今年的《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明确提出,支持南京法治园区和吉林、福建、四川等地法务区建设。作为一个新概念,建立法务区这一做法的创新示范效应快速显现,目前,法务区已如雨后春笋般在全国各地涌现。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俯瞰江海,在江海法治广场一公里半径内,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江海基层立法联系点(以下简称“江海基层立法联系点”)、深圳国际仲裁院江门中心(以下简称“深国仲江门中心”)、广州知识产权法院江门巡回审判法庭(以下简称“广知院江门巡回法庭”)、江门高新区(江海区)公共法律服务中心、江门高新区知识产权运营公共服务中心、江海区行政服务中心等一批法律服务保障资源聚集于此,一个集立法意见征集、普法宣传、商事仲裁、司法保护、维权援助、行政服务等要素于一体的全链条、专业化法律服务生态圈正悄然形成。

    5月25日,江海区委书记聂加伟在江海区“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指挥部(扩大)会议上提出,要统筹整合江海基层立法联系点、“两中心一基地”、深国仲江门中心、广知院江门巡回法庭等优质资源,努力打造集立法、司法、仲裁等元素富集的“中央法务区”。

    纵观全国,打造“中央法务区”的一个必然条件是高端法律服务行业集聚,通过资源汇集和功能整合形成“虹吸效应”,实现法律服务供给的产业化、规模化,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江海区正探索建设法律服务集聚区的“江海路径”,在法治轨道上推动创新发展,有效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深入推进“百千万工程”,让法治成为江海营商环境的新名片,为打造“侨都”特色鲜明的法律服务集聚区提供坚实基础,吹响前进号角。

    文/图 何榕 张海明

    (除署名外)

    A 法律服务资源汇聚

    逐步搭建起“一站式”法律服务平台

    法律服务功能是评价世界城市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实现高质量发展,高水平的法治服务不可或缺。

    2020年7月,江海区人大常委会被确定为江海基层立法联系点,成为目前广东省唯一的“国字号”基层立法联系点;2021年11月,“两中心一基地”挂牌成立;2022年1月,广州知识产权法院江门诉讼服务处提档升级为广知院江门巡回法庭;2022年2月,江门高新区(江海区)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完成升级改造,集法律咨询、法律援助、涉侨涉外法律服务、专业调解、公证服务、行政复议服务等功能于一体;2023年5月,深国仲江门中心正式揭牌,成为深圳国际仲裁院的首个异地分支机构……短短两年多时间内,立法、司法、仲裁等法治元素以及“国字号”“粤字号”法律服务资源围绕江海法治广场迅速汇聚,全链条法务业态在这里初步形成,“一站式”法律服务平台逐步搭建起来。

    为什么是江海区?

    “一个重要原因是法律服务集聚建设与江门高新区是协同共进、相辅相成的。”江海区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朱辉荣表示,自江门高新区(江海区)公共法律服务中心选址落地开始,江海区就有计划地对法律服务资源和公共服务资源进行整合,“我们并不是单纯地用各种手段将法律资源聚集到一起,而是根据本地经济发展、产业特征等实际情况进行合理规划、优势叠加”。

    商业、产业的聚集必然会产生对法律服务的需求,从而助推法律服务资源的集聚。

    “‘法商融合发展’的环境对高端法律服务机构和企业都有吸引力。企业聚集,使得法律服务的业务空间更广;高端法律资源聚集,使得企业发展之路更顺。深国仲江门中心将以仲裁创新服务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江门市委副秘书长、深国仲江门中心主任、江门仲裁委员会主任黄郭勇认为,江门高新区建设法律服务集聚区将对产业发展带来结构性变化。

    制造业高速发展呼唤着更加公平高效的法治化营商环境。

    “公平正义的法治营商环境让企业发展信心更足,更能甩掉包袱干事业,一心一意谋发展。”江门市奔力达电路有限公司总经理廖树东对企业未来发展信心十足,他认为优质的法治环境能为企业创新发展注入动能。

    国际仲裁是国际通行的商事争议解决方式,国际仲裁发展水平是一个区域、一个城市法治化营商环境“软实力”的重要指标。作为中国改革开放后,粤港澳地区设立的首个国际仲裁机构,深圳国际仲裁院选择将首个异地分支机构设在江门,一方面离不开党委政府的强力支持和热情呼唤,另一方面也是大湾区融合发展的自然选择。

    “江门作为著名侨乡,也是底蕴深厚的老牌工业城市,经济活力十足,商业经贸活跃。随着贸易规模不断扩大,企业对公正、高效、和谐解决商事纠纷的需求越来越大,无论是企业‘走出去’贸易,还是‘引进来’投资,都需要一流的商事仲裁作保障。”黄郭勇说,未来深国仲江门中心将把深圳国际仲裁院40年的公信力和高端仲裁资源叠加侨都江门,更好地服务珠江口东西两岸经济融合发展和保障华侨华人合法权益,共同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

    B 以法治护航企业创新

    赋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法务资源的聚集既为市民带来全方位的便利,又是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体现。

    走进广知院江门巡回法庭,调解室的墙上挂着两面锦旗,分别写着“两级联动 强化知识产权保护 司法为民 让民营企业在具体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心系企业营商环境 秉公办案深得民心”。

    这两面锦旗是同一宗案件的原告和被告分别赠送的。

    去年3月,外海海关在审批申报通关货物时,发现某摩托车公司出口的产品与大冶摩托在海关总署备案的“Haojiang”注册商标较为相似,有侵权嫌疑,立即向大冶摩托通告相关情况。大冶摩托随即向海关申请采取知识产权保护措施及查扣涉嫌侵权产品。与此同时,大冶摩托还发现江门某摩托车公司控股的子公司存放在江门高新港码头的24个货柜摩托车配件外包装也涉嫌商标侵权。该案件中,39个货柜涉嫌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价值超过2000万元,为江门市历年案值最大的摩托车企业涉嫌侵权案件。

    为保护双方合法权益,护航企业创新步伐,赋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江门中院、江门海关、江海法院等部门多级联动,充分发挥知识产权、司法行政协同保护、无缝对接的制度优势,多次召开研判会议,共同研讨该案的事实认定、法律适用、调解难题等问题。最终经两级法院主持调解,于当年11月,原被告双方达成和解。被告方也表示,将调整经营策略,聚焦摩托车细分领域攻坚研发,树立技术当家、诚信经营的企业形象,走出属于自己的品牌路线。

    这些“点对点”的法律服务,表面看解决的只是个案问题,但从长远看事事关系着营商环境。

    打开卫星地图,俯瞰江海。纵横交错的河网、道路之间,一块块或灰或白的“斑点”散落在城市的各个角落,这些大多是落户江海区从事制造业的企业厂房。江海区在不到110平方千米的土地上汇聚了5700多家工业企业,其中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62.5%,高新技术产值占比是全市水平的1.8倍,获评广东省制造业发展优秀县(市、区)。近年来,江门高新区争先进位,位列全国国家高新区中第53位。江门高新区核心区拥有5家国家级孵化载体、76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72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法治属于上层建筑,是由经济基础所决定并为经济基础服务的。”五邑大学江门市地方立法研究院副院长牟爱华认为,法治与市场经济密切相关,是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一个地区如果能以法律有效保护合法产权、规范竞争秩序和资本市场、劳动力市场、消费市场等各类市场中交易主体权利义务关系,就更利于促成市场要素的自由流动,形成富有效率、充满活力的现代化经济体系”。

    广东聚科照明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江门国家高新区光电行业协会会长周建华是江门市人大代表,江海区人大代表其中一个联络站就设在他所在的公司。通过这个小小的联络站,他将自己在实践中积累的经验、想法与收集了解到的意见整理成册,参与立法意见征集。

    “通过江海基层立法联系点,我参与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修订草案)》《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修订草案)》《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修订草案二次审议稿)》等法案的意见征集。”在周建华看来,法治是激活中小企业创新研发动力的助推器,他表示,亲身参与立法的过程,让他对企业发展的法治营商环境更加有信心,也坚定了企业聚焦科技创新走高质量发展之路的决心。

    “帮助中小企业走出技术创新发展的瓶颈、提升技术创新实效,需要以立法与执法为抓手,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研发提供更优的立法支撑,营造良好的执法环境。江海区具备了这样的条件。”周建华说。

    C  探索建设法务集聚区

    释放法务与商务叠加效应

    法务集聚区是在特定城市、特定区域实现法律服务的业态集聚与功能升级,发挥其区域集成、业务集成、流程集成、功能集成的集成效应,对法律服务进行功能重塑和流程再造,从而打造优质法律服务生态圈。其不仅仅局限于法律服务的高效聚集,更着眼于将法务与商务同构发展,形成互融共享、创新耦合、共振发力的法律服务综合体。

    如何发挥国家高新区优势,用好各类国家级法治平台?江海区坚持不懈在释放法务与商务“1+1>2”的叠加效应上努力探索。

    “作为江门唯一的国家高新区,江门高新区(江海区)不仅有高新技术企业,还有得天独厚的法治环境——江海基层立法联系点、深国仲江门中心、广知院江门巡回法庭均聚集于此,能从立法、司法、执法、普法等多个方面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全方位法治保障。”江海区委副书记、区人大常委会党组副书记李敏认为,整合用好区域内法务、政务、园区等国家级、省级平台,实现各部门、机构、企业间有机联动,将会推动辖区内法务资源从空间上的“物理反应”催生出庞大的“化学效应”。

    随着现代法律服务行业的发展,法律服务机构由分散走向聚合渐成趋势,而江海区各类法律服务机构的集聚则为构建法务集聚区奠定了基础。

    “法务集聚区的建设有利于提升社会公众法治意识,为企业日益增长的法律服务需求提供直接便利,还能打造为营商环境名片与亮点。”第十二届广东省律师协会民事法律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广东百格律师事务所主任李增臣认为,法务区和商务区融合发展,能够实现法治协同创新,从而促进法治、经济和社会治理深度融合发展,“法务集聚区的整体建设,一定会带来产业的结构性变化。一方面吸引总部项目在江门高新区(江海区)落地,另一方面在法务区布局各类服务机构,能够大大优化营商环境,吸引更多商业机构、商业活动落地,从而加快国家高新区建设”。

    建设法务集聚区并不是简单复刻,而是要用好用足用活本地特色,实现错位竞争、差异化发展,结合自身区位优势,创出法务集聚区的“江海模式”。

    此前,江门市委提出,“建设华侨华人公共法律服务国家平台”“加快建设华侨华人离岸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和域外法律查明中心”。江海区紧跟市委要求,提出打造维护华侨华人合法权益重要承载区,完善华侨华人法律服务平台建设,用足用活江海基层立法联系点;支持鼓励港澳和外国律师事务所在江海设立代表机构,打造涉外法律服务集聚区。

    “江门素有中国侨都的美誉。用好‘侨’资源、发挥‘侨’优势是打造有区域特色的法务集聚区的关键一环。”牟爱华表示,法务集聚区建设要与江门“侨梦苑”核心区建设相互联动,探索建设具有“侨”味的法务集聚区。

    在写好“侨”的文章上,江海区一直在探索。全市首个“侨梦苑”税务驿站、“侨梦苑”税费服务专区设立;“侨资贷”“侨企贷”相继出台;江门“侨梦苑”涉侨纠纷化解中心成立;江海基层立法联系点打开“侨”通道,让侨胞声音坐上“直通车”;全市首家直接面向基层群众的侨联法律顾问委员会服务站,华侨华人公共法律服务平台建设逐步完善……近年来,江海区充分发挥中国(江门)“侨梦苑”华侨华人创新产业聚集区的“国字号”优势,探索“法+侨”“检+侨”“司+侨”“税+侨”“仲+侨”等服务模式,打造法务集聚区,让其持续发挥积极作用。

    “当地法治化营商环境的优劣,直接影响投资者的信心。”牟爱华表示,粤港澳大湾区对标世界级湾区,江海区在法律、税务等一系列服务上一定要跟上这一建设要求,“N+侨”的创新做法极具前瞻性、探索性,值得大力点赞和推广。

    对此,专家学者认为,可以将“N+侨”的模式复制推广到对内的法律服务中来。“实现更高质量的法务集聚必然要求律师、税务、审计、会计、知识产权以及项目申报、品牌增值有机融合。”李增臣认为,江海区也可参考“N+侨”的模式,一方面制定更有吸引力的政策,招引法律服务上下游企业聚链成群,另一方面可搭建集各环节服务于一体的平台机制,“一站式”解决企业法商服务的各种堵点、难点、痛点问题。

 
 
Copyright©2003-2006 jmnews.com.cn, JiangMen Daily Press. All Rights Reserved.
江门日报社主办 江门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网络新闻编辑部制作及维护 联系电话:86-0750-3502626
粤ICP备0507909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50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