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要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新会区大泽镇跑出乡村振兴“加速度”
从“广东第一田”到端稳“中国饭碗”
缉毒警,碾压“穷凶极恶”的力量
我市依托“幸福船员小屋”为船员送法律服务
      
 
 
版面导航  |    
上一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3 年 6 月 27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莘村眺金稻
从“广东第一田”到端稳“中国饭碗”

我市积极发挥“广东第一田”粤字号粮食主产地引领作用,实施“广东第一田”提升工程,打造高产高效、绿色生态、智能智慧的全国种粮示范田。 江门日报记者 周华东 摄

    □江门日报记者 毕松杰 陈敏锐

    穿过袁隆平院士亲自题字的中国农业公园牌匾,行进在宽敞的机耕路上,两旁田中的稻穗随风飘舞,稻香溢满田间,稻子也笑弯了腰……

    “我在‘广东第一田’当了40多年农民,自打我记事起,村子里几乎家家户户都种水稻,整个村子一半的人都下田,每到农忙时节就特别热闹。那时虽然条件苦,但大伙都干得有劲,勤劳才能致富嘛。”台山市都斛镇莘村村位于“广东第一田”核心区,谈起村子种水稻的历史,村民李永祥如是说。

    多年来,“广东第一田”改变了大多数人对江门农业乃至广东农业发展的印象。在寸土寸金的粤港澳大湾区,拥有如此大规模连片的“黄金”耕地,实属难得。

    今年以来,江门更是积极发挥“广东第一田”粤字号粮食主产地引领作用,实施“广东第一田”提升工程,建设无人农场、水稻全程机械化技术示范基地,打造高产高效、绿色生态、智能智慧的全国种粮示范田。

    孕育“中国米中之王”

    成为广东首个中国农业公园

    台山都斛、赤溪、斗山、端芬、广海等地连片约1.6万公顷的沃土良田,千百年来丰盈着“中国优质丝苗米之乡”的沉甸粮仓。

    “广东第一田”种植水稻历史悠久。早在隋代,史书便记载了这里开展作埂(田埂)、筑基、筑堤围海造田种水稻的事迹。时至今日,源远流长的农耕文化,造就了“广东第一田”丰厚底蕴。

    “区位上,‘广东第一田’基本由冲积平原构成,土质肥沃疏松、通透性好且是富氧状态,水稻根系沁氧充分。气候上,‘广东第一田’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气候,雨热同期、日照充足。地质上,‘广东第一田’大多属于填海区,土壤富硒量高,达到国家一级、二级土壤标准。综合以上种种优势,这里产出的大米自然是佳品。”市农业农村局种植业管理科科长郑向华说。

    凭借得天独厚的条件,“广东第一田”孕育了素有“中国米中之王”称号的丝苗米。早在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新宁县志》就记载有黄粘、油粘等丝苗米品种。

    新中国成立后,“广东第一田”开始种植新四粘、木新粘等优质水稻品种。20世纪70年代,产自“广东第一田”的大米成为香港市场高端大米。

    1994年11月,时任国务委员陈俊生视察都斛万亩水稻高产示范片,给予“广东第一田”美誉。“我印象非常深刻,当时场景的照片至今还保存着,领导们到田地里,翻挖地里的泥土,称赞我们这里是种粮的好地方!”李永祥说。

    本世纪以来,“广东第一田”开始推广齐粒丝苗、五星丝苗、齐丰占、象牙香占等优质品种,大米品质、产量双提升,并作为主产区推动台山大米成为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

    当前,“广东第一田”区域平均每年投入建设资金超100万元,成为目前全省连片水田占耕地面积比例最高的片区和广东首个中国农业公园,并获袁隆平院士亲自题字。台山也被中国粮食行业协会授予“中国优质丝苗米之乡”称号。

    “广东第一田”名号打响后,台山大米价值水涨船高。“我们选用‘广东第一田’出产大米,开发推出‘珍香’品牌等4个系列42个品种105个规格的优质大米,先后获得国家绿色食品等重要荣誉,大米年销售量3万多吨、年产值2亿多元。”台山市国有粮食集团副总经理陈茂新说。

    实施“广东第一田”提升工程

    打造全国种粮示范田

    “现在和以前大不一样了,地还是原来的好地,干活的却从人变成了机械。同样大小的地,以前得数以千计的人忙前忙后,现在不用百人就能将农田打理得井井有条,真是时代不同啰!”李永祥说。

    台山是广东首个“全国率先基本实现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广东第一田”核心区更是广东省水稻生产机械化程度最高、面积最大的高产示范片。先进代表着先走一步,早在20世纪80年代,“广东第一田”就出现了农机奔跑的身影。

    “那时好多地方种粮基本还是靠人工,我们村集体却早早地把目光放在农机身上,主动向上申请支持,没多久我们光东方红拖拉机就有10多台,私人购买的手扶拖拉机更是多达20多台,相较附近一些地方,生产效率领先不少。”李胜业也是都斛镇莘村村民,20世纪80年代他便开始喝上“共享农机”模式的“头啖汤”。

    2011年,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在全省范围内率先在“广东第一田”推广使用,标志着更加先进的“点餐式”托管服务正式启用,农业现代化更进一程。

    记者在“广东第一田”看到,田间地头安装有多个“虫情测报”“红火蚁监测”“气象监测”等监测设备,实现对植物、昆虫动态的远程实时监控,并对田间苗情、病虫害发生状况进行实时监控储存,自动上传至智慧农林物联网平台,形成为水稻生产全过程服务的数字化监管系统。

    “有了数字农业技术加持,水稻的耕、种、管、收全程实现了数字化监管。经过科学测算,每亩可增产约40公斤、节本增收约175元。”江门天禾农业服务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赵尧东说。

    2020年,台山市丝苗米现代农业产业园成功入选第一批省级特色产业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名单。作为产业园的主产区,“广东第一田”也“搬”进新家,走向“接二连三”发展融合之路。

    农业机械化的快速发展,让“广东第一田”的人干农活不再忙,却让“广东第一田”的地“闲”不住了。“2021年起,我们在实行双季稻轮作的基础上,引导农户利用冬季闲田种植菜花、辣椒、甜豆等特色蔬菜,创建标准化、规模化的万亩‘稻稻菜’生产示范基地,以稻菜轮作方式提升经济效益和耕地土壤肥力,增强‘广东第一田’品牌价值。”台山市都斛镇农业农村办公室主任梁家杰介绍,2022年该镇冬种蔬菜面积超过800公顷,总产量达2.5万吨,产值达1.38亿元。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省委农村工作会议暨全面推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动员大会要求下大力气促进粮食稳产增产,并提及“广东第一田”。

    今年以来,江门积极发挥“广东第一田”粤字号粮食主产地引领作用,实施“广东第一田”提升工程,建设无人农场、水稻全程机械化技术示范基地,打造高产高效、绿色生态、智能智慧的全国种粮示范田。

    登高台山中国农业公园观景台俯瞰田地,以稻田作“画布”、秧苗为“颜料”,汇聚“广东第一田”“北大荒”标识、农机具、田园风光、人民群众等众多元素的稻田画栩栩如生。风吹稻浪,各色稻秧随风起伏,盎然的生机弥漫整片田野。

    稻田画背后的“画家”是北大荒集团庆丰农场有限公司。今年3月,台山市都斛镇政府与北大荒集团庆丰农场有限公司签署合作协议,依托“广东第一田”资源禀赋,打造33.3公顷高标准农业示范田。

    好消息接二连三。5月15日,约4000万尾禾虫苗被投放到“广东第一田”核心产区台山市都斛镇,打造水稻禾虫套养的新型养殖模式,稳产后,预计每亩每年可产生36000元收益。禾虫与水稻是一种共生的关系,被称为“软黄金”,也被称为稻田里的“冬虫夏草”。“按高质量增长和生态发展的理念,‘稻虫共生’是符合当前高质量发展要求的。”华南农业大学农学院教授罗明珠说。

    “我们将深入推进‘一个种、一条虫、一粒米’战略的实施,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以试点形成连片示范,不断实现粮食生产、农户收入再创新高,让都斛农业大镇的根基更加稳固厚实。”都斛镇副镇长陈颖宁说。

    从过去到现在,“广东第一田”这座“黄金粮仓”始终把端稳“中国饭碗”扛在肩上。

3上一篇  下一篇4  
 
 
Copyright©2003-2006 jmnews.com.cn, JiangMen Daily Press. All Rights Reserved.
江门日报社主办 江门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网络新闻编辑部制作及维护 联系电话:86-0750-3502626
粤ICP备0507909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50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