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练的发型,笔挺的警服,飒爽的身影穿梭在大街小巷,鹤山市沙坪街道越塘村村民仅凭脚步声就知道,她又来了。说起社区警务工作,一边笑称“没啥可说”,一边又如数家珍,止不住话匣子。她,就是江门公安社区女民警——麦文静。
麦文静从警28年,是一名真正意义上的“老警察”,先后在巡警、刑警、户政、经侦等岗位干过。2021年,为顺应公安派出所“两队一室”改革,她主动申请到派出所任社区民警。今年初,她又调至鹤山市公安局中山派出所,负责社区警务改革试点——越塘村警务室工作,这几年的工作经历,让她对警察工作有了新的认知。
文/图 江门日报记者 朱磊磊 通讯员 吕炎强 实习生 关妙彬
做好“解铃人” 矛盾不出村
来到社区后,麦文静第一次出警是调解一起邻里纠纷。由于之前没有独自解决过邻里纠纷,她第一次紧张到不知道该怎么说话,只能强作镇定,倾听村民诉求。之后,在老社区民警和村干部的帮助下,麦文静分别与他们谈话进行安抚、调解,双方最终达成共识,化解了矛盾。
“之前没接触过社区民警工作,真的十分紧张。”回忆起过往,麦文静不禁笑道。做了社区民警,麦文静才真切感受到之前在办公室电脑上看到的每一项被解决事项背后社区民警付出了多少努力。
走家串户靠跑腿,家长里短靠磨嘴。麦文静明白,做好社区工作,靠的是一丝不苟、认真负责;做好群众工作,靠的是耐心细致、用心用情。为了掌握社区情况,摸清“家底”,也为了让社区居民熟悉自己,麦文静走街串巷,挨家挨户访查。“自从麦警官来了越塘,我就天天见到她进村走访,我们的网格员、治安队员都被她带动起来了!”越塘村干部纷纷赞叹道。
由于经常走访入户,开展社区工作,麦文静对辖区情况了如指掌,谁家老人独居,谁家婆媳有矛盾,她总能及时上门给予帮助、化解矛盾。
“麦警官吗?你快来,那对婆媳又吵架了!”近日,麦文静接到网格员的电话。原来,李婆婆和媳妇之间经常因为小事产生矛盾,村委会干部曾调解过多次,但一直收效甚微。详细了解前因后果后,麦文静就将两家人约到一起沟通,可是第一次调解并不顺利,双方坚持自己的看法,最终不欢而散。
“我就不信这个邪。”快人快语的麦文静办起事来有股子执着劲儿,她分别走访两人后,再次把双方约到一起,当面指出两人各自的问题,阐明家人间要和睦相处的道理。经过麦文静几个小时推心置腹的劝解,李婆婆和媳妇渐渐放下成见,握手言和。
“闺女,谢谢你,给你添麻烦了。”从派出所离开时,李婆婆不停说着感谢。后期回访中,麦文静得知二人再也没有发生过矛盾。
“以前是多破案,现在是要少发案,社区民警要更好地服务群众、化解矛盾,让矛盾不出村。”麦文静说。
做好“贴心人” 服务不缺位
麦文静所负责的辖区企业多,流动人口多,侵财类、诈骗类案件多发。只要一有空,麦文静就一头钻进辖区企业厂房,挨家挨户开展面对面宣传,硬是将辖区200多家厂房全部走了一遍。
“把反诈知识宣传到群众心里,才是有效宣传,我们给他们传递哪怕一点点反诈意识,只要多一个人懂一点点,少一个人被骗,都是好的。”为此,麦文静积极在企业义警队伍中培养人员,拉起了一支“志愿宣讲员队伍”,经常带着这支队伍频繁到辖区企业、学校、广场、活动中心开展宣讲,半年内累计宣讲30余次,发放宣传资料两万余份。通过一番努力,辖区群众的法治和安全防范意识有了很大提高,重点区域发案率明显降低,其中电诈警情下降80%。
“在基层一线站岗,就要靠前服务,把该提醒的及时提醒到位,把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及时排查、督促整改到位,才能全面确保辖区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她说。
越塘村辖区有一个特色:是典型的城中村,内部道路错综复杂,小作坊、出租屋众多,流动人口超过常住人口,给社区治安管理带来了难题。为此,麦文静制定了一张警网融合清单,建立一支群防群治队伍,推行一套工作运转机制,全面深入推动社区警务融入基层社会治理网格化管理体系。通过推进警网深度融合,麦文静带领“1+2+N”共建共治工作队伍,重点落实粤居码、最小应急单元等建设项目,推动靶向治理,实现了以“小网格”筑牢“大平安”的社区治理目标。在此期间,她创新实有人口服务管理模式,制作并推行统一样式的粤居码门牌举措,找到了初始阶段越塘村委警务改革工作的切入口,迅速打开了工作局面。通过一张小小门牌,不仅有效划清了越塘村3337户自住房、4262间出租屋、92间小作坊的布局,更摸清掌握了其中7031名流动人口的情况底数,而且依托“粤居码”能够保障数据的鲜活。
走街串巷巡逻、摸排登记、解决困难、治安宣传……麦文静总是全力以赴为群众排忧解难。用她的话来讲,社区民警是离老百姓最近的守护者,现在的自己更接地气了,也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人民警察肩上的担子有多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