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0版:百年老校行——探寻江门教育高质量21/2023-06-28/A10/3001687893987279.jpg
上一版3  4下一版  
江门九中:久久为功 赓续百年
      
 
 
版面导航  |    
上一期  下一期  
      
       
2023 年 6 月 28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江门九中:久久为功 赓续百年

“传芳苑”是九中开展德育教育的重要阵地。
“共学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江门九中旧貌。
扫描二维码 看相关视频

    一百一十八度春秋,四万三千多个日夜,时光流转,征程漫漫。这是一所走过118载的中学,在一代代侨乡教育人的求索中成长,在岁月的流逝和变换里,默默扎根于闹市中心,潜心育桃李。这是江门市第九中学(简称“江门九中”)。

    1905年,水南学堂的出现,开启了江门九中的百年办学史。1925年,中共江门支部留驻水南祖庙(即现江门九中),为学校打下了深刻的红色烙印,“传芳苑”由此成为学校、乃至蓬江区的一张亮丽名片。

    百余年间,江门九中呼应着时代的变迁,为当下和未来的江门培养着莘莘学子。然而面对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江门九中也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和机遇。为了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学校围绕“和谐共生,和乐共进”的核心文化理念,以“共生教育”为办学特色,将现代化教育与学校百年历史文脉紧密而巧妙地结合起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持续为高中输送了大量优秀人才,也输送着百年九中久久为功、勇担使命的文化精神。

    悠悠百年,江门九中如苍劲古榕,根深叶茂,新芽蓬发。

    A

    建校之初

    “传芳”源起 云程发轫

    谈起江边里,很多人可能第一时间想到的是创业街。而就在江边里1号,藏了一所名噪一时的百年老校——江门九中。

    江门九中校址原为巡抚王公祠,地处江门水南三丫路口,故又称三丫祖庙、水南祖庙。1905年改为水南学堂,这也是江门九中百年校史的起源。此后,因学校地处江边里、跃进路,后来水南学堂改办小学,江边小学、跃进小学由此得名;1973年,跃进小学升格办初中,即江门九中。

    在风云激荡的革命岁月,红色足迹在百年九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这里不可不提的便是该校的“传芳苑”。

    1922年初,社会主义青年团团员陈日光在新会会城成立了“新会协作主义同志研究会”,可以说,该研究会是江门党组织的萌芽。1924年春,中共广州执行委员会派党员阮啸仙、刘尔崧到新会发展党员,筹建中共组织。经过考察和教育,陈日光等三位青年团团员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五邑地区第一批中共党员。1924年11月,中共新会支部成立,是五邑地区首批成立的中共支部之一,陈日光任书记,成为江门五邑地区第一任党支部书记。一开始支部机关设在会城,后迁来江门水南祖庙(即现江门九中)。

    1925年6月,新会县工人代表大会在江门召开,宣布正式成立新会县总工会,吕棠为执行委员会委员长,陈日光任顾问。随后,叶季壮领导成立江门总工会,会址设在水南祖庙。

    随着党员数量不断增加,1926年8月,决定在江门增设中共江门支部,书记是叶季壮,陈日光仍然担任新会支部的书记。新会支部以领导全县的农民运动为主,江门支部以领导江门工人运动为主。当时正值革命风起云涌的年代,中共新会、江门支部团结侨乡广大工农,组织工人罢工,成立农民协会,支持省港大罢工,反抗苛捐杂税等等,为江门、新会地区的解放事业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

    为纪念这段历史,1996年江门市人民政府在江门九中修建了“传芳苑”,树立了中共新会支部、中共江门支部、新会县总工会、江门总工会旧址的纪念碑。

    2005年,学校又拨出专项资金重修了这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造了一面以中共新会支部成立为题材创作的雕塑墙——星火燎原。2005年,“传芳苑”成为市直机关共产党员先进性学习基地和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6年6月,“传芳苑”被列为江门市首批中共党史教育基地。

    “百年来,江门九中与光荣的革命历史是密不可分的,我们要让每一届学生明白,革命先烈在战争年代保家卫国,身处和平年代的我们,就更需要用心学习、立志成才、报效祖国。”江门九中副校长潘彤彤说,有了“传芳苑”这一得天独厚的红色革命资源,该校也围绕此开展了各项活动,以文化育人,激发学生们血液中的红色基因。历史老师组织学生排演舞台剧,再现“传芳苑”的战斗历程,并开展了“九中足迹”项目式学习。

    B

    流金岁月

    栉风沐雨 勤奋耕耘

    1973年,学校改办成初级中学。彼时,全校有15个教学班,600多名学生,教职工45人。

    1975年,江门九中这个名字出现的第二年,陈小明就来到了江门九中,并从一名音乐老师自学英语成为中学一级英语教师,后来又担任了总务处主任。一直到2012年退休,陈小明在江门九中度过了37年的时光,见证了江门九中发展最艰难又最难忘的时期。

    那是一个栉风沐雨的时代。“现在你们看到的后山运动场,就是当年我们师生一人一把锄头挖出来的。”陈小明说。升办初中之初,学校校舍场地严重不足,教学设施设备极其简陋,于是,在1974年,全校师生自力更生,把学校后面的竹山开辟成运动场(面积约3200平方米),又开发了东湖炮楼山农场(开荒耕地约1.33公顷)。第二年在双龙办起农村分校(开荒山地约2.67公顷)和校内小工厂,用勤工俭学的收入增添教学设备。“我记得当时新生注册的时候,学校要求学生每人准备一把锄头、一把竹铲,经过好几届师生的接续努力,才有了现在这个运动场。”陈小明说,当时倡导节约、勤俭办校,校舍的许多设备都是师生们合力修建的,比如当时教室的电线和电风扇,就是男老师利用课余时间弄的。后来运动器材不足,他们又拿起电焊枪做起运动设备来。

    “团结 爱国 勤奋 守纪”是上世纪70年代江门九中的校训,凭借着师生这股子勤奋耕耘的干劲,学校也在1979年荣获江门市“爱国卫生运动流动红旗”。

    上世纪80年代,是江门九中校园实现“大变样”的时期,也奠定了如今校园建设的格局。1984年江门市教育局拨款兴建了一座高六层、拥有21间课室的教学楼(即现2号楼),1985年建成投入使用。因1985年原江门五中初中部并入江门九中,教学班增至29个,学生1600多人,教职工108人,学校规模进一步扩大。同年,市教育局再次拨款兴建另一座拥有15间教室的教学楼(即现1号楼),1986年建成交付使用,解决课室不足的问题。1988年教育局第三次拨款兴建教学实验楼,1990年落成投入使用,解决了学校物理、化学、生物学科的实验室和其他学科功能室的需求。这些在当时兴建的教学楼、实验楼也一直沿用至今。

    上世纪90年代,江门九中以更加崭新的面貌,“内外兼修”,在侨乡教育中书写了鲜明的印记。1990年起,江门九中作为市教育局指定使用沿海版教材的实验学校,1993年、1994年连续被评为使用沿海版教材先进单位,受到广东省教育厅的嘉奖;1996年省电教站来校验收电教设备,获评省一级;1996年成为江门市一级学校;1998年12月被评为广东省特级档案单位。

    C

    欣欣向荣

    树蕙滋兰 桃李芬芳

    在长夜里点起的一颗星火,究竟能燃烧多久?百年九中用一盏盏接力的灯光给予了回答——那便是薪火相传,生生不息。是历代园丁辛勤耕耘,收获满园硕果累累,成就教坛的一段段佳话。

    上世纪90年代末,00年代初,江门九中逐渐步入了办学的“上升期”。当时,学校中考已有部分科目的成绩超过了当时中考总体成绩位列第二的江门二中,考上江门一中的人数也是逐年攀升。“当时江门九中的学位可谓一位难求,这也说明了市民、家长对九中是很认可、信任的。”江门九中老校长邓炳利说。

    2003年,江门九中开办了民乐特长班,以民族乐器为突破口,实行以艺术培优,发展个性,培养学生的爱国、民族情怀。“让学生掌握两项体育技能、一项艺术特长,这种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方式,九中在20年前就在做了。”江门九中前校长骆昌云说,“当时在民乐特长班成长起来的学生,是自信又拥有特长,综合素质很强的学生,约8成学生考上江门一中,学校办学声誉节节攀升。”自第一届民乐特长班的学生在2006年毕业开始,江门九中毕业生参加中考连续10年勇夺10科总平均分、尖子生比率全区第一的成绩,谱写了步入千禧年后,学校第一个辉煌的10年。

    贤良竞现,英才辈生。得益于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理念,江门九中先后培养出李颖欣、林灏航、莫戈泉等中考状元,严家添(广东省实验中学南山班就读)、王惟楚、魏莱、钱傲菊、叶颖东(广东省实验中学创新班就读)等同学,为名牌高中输送了大量优秀人才。江门九中2007届毕业生李颖欣如今长居法国,是一名对外汉语和法语老师,回想起自己的初中时光,她的形容是“快乐且难忘的”。“学校非常重视个性发展和鼓励创新精神,包括举办学科竞赛、文艺表演和社区实践等活动。优秀的教师队伍也一直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在九中,我们不仅掌握了课本上的知识,更懂得了主动学习、积极进取、不轻言放弃等人生道理。母校先进的教学经验和人文关怀为我们的成长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我永远感激母校,感激这里遇见的每一位老师和同学。”李颖欣说。2014届毕业生林灏航现就读于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电子信息专业,他表示,九中培养了一批批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人才,相信未来九中也一定会继续传承学校先进的办学理念,为国家、社会培养更多栋梁之材。

    人才资源是第一战略资源。多年来学校之所以能够培养出一批又一批优秀的学生,在于有一支“深刻与真诚”“奉献与宽容”的教师队伍。谈到教师队伍,上至学校领导、老领导,下至各一线教师,都形容学校的教师团队是一个团结、奋进的集体。2005年,江门九中成为江门市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试点单位,其间,该校优化班子结构,提拔了一批年轻、有冲劲的老师、干部,盘活了人才管理制度,培养了一支战斗能力强的队伍。教师的常态化培养中,学校采取全员培训与骨干培训相结合的形式,让教师在培训中提升。积极开展校本培训活动,以青蓝工程为抓手,以名师工作室的活动为平台,大力培养骨干教师和青年教师,扎扎实实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英语科长陈雪茹1993年大学毕业后就来到江门九中,到今年正好是她在九中的第30个年头,她说,她在九中学习到最多的,就是薪火相传,“有了老一辈教师的言传身教,才有了今天成熟的我们。如今我们也接过了这根接力棒,成了年轻教师们的师傅,我们正把对专业技能、教学事业的追求初心,传递给新一代老师。”陈雪茹说。

    多年来,学校培养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三八红旗手”、“奥运火炬手”、广东省名班主任工作室主持人蒋青,广东省名教师工作室主持人谢萍,谢萍、关秀文、余德福、李蔚青等被评为省级名师。学校现有中学高级教师职称28人、中级职称28人,广东省特级教师1人、南粤优秀教师1人、广东省百千万培养对象1人、江门市优秀教师5人,区级以上名师10人。名师如星光,指引着学校、老师、学生往更光亮处前进。

    D

    勾勒未来

    共生教育 共同发展

    集团办学、合作办学,是如今教育界的热词。先于时代潮流,早在2012年,江门九中就率先开启了合作办学的征程。

    2012年2月,江门九中与潮连中心学校建立“合作办学共同体”,同年9月“合作办学”正式铺开,双方“理念同源、师资互派、资源共享、活动同行”,掀开了潮连教育新的一页。其间,江门九中派出了余德福、叶振康、赵声海、骆超群、国华文、梁世科、刘慕珠、曹少瑜、陈容辉等19名教师到潮连支教,帮助潮中的办学水平稳步提升,跻身蓬江区前列。2018年,江门九中教育集团成立。2019年,江门九中人才岛寄宿班开办。合作办学的风潮,让优秀学生逐渐回流潮连。在合作办学第一年的中考,潮连中心学校就有5名学生考上江门一中,进步最大的一年有12名学生考入江门一中,中考总成绩也曾获全区第八名。“在教育均衡发展上,江门九中做出了许多积极的尝试。其间,九中不仅起到了辐射作用,教师们也在交流中获得提升,在管理不同学生群体中收获了不同的经验。”骆昌云说。

    2013年,江门九中确立了“和谐共生,和乐共进”的学校核心文化理念,以“德育为首,智育创优,面向全体,全面发展”为办学宗旨,以“共生教育”为办学特色。学校高度重视党建工作,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打造“共进团队”;深化“全员德育”的教育模式,实现“共营德育”;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创设“共学课堂”;优化育人环境,打造“共乐校园”。

    其中,在“共学课堂”的优质化建设上,该校把“过程性评价”引入课堂,全学科开展“学教评一致性大单元教学”课堂模式教学改革,全力推进高效课堂探索实践。同时举办学校体育节,开展科创教育、阳光大课间、“430”素质提升课程、校本体艺科创社团等,为学生的全面成长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平台。在学校,学生们可以上篮球、书法、花式跳绳、素描、吉他、人工智能编程等素质提升课程,也可以参与口风琴、科技创新、章上印记、基础合唱、岭南舞蹈、乒乓球等校本体艺科创社团,享受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

    “百年老校市九中,书声琅琅校园中;教师勤奋树榜样,学生努力获成功!百年老校市九中,校园漂亮情更浓;改变旧貌换新颜,今成名校志不穷。百年老校市九中,名师辈出人才涌;精心培育下一代,老校延续好传统!”为了准备这次百年老校的采访,陈小明还创作了诗歌《赞九中》,并说:“只要九中有需要,我随时都能回来!”

    江门九中有过辉煌,也有过坎坷,尤其是近年来面对生源流失等挑战,如何突破发展瓶颈是一个棘手的问题。老领导、老教师心系学校的发展,每年临近中考一众九年级教师拧成一股绳,正是这一代代“眼中有学生”“心中有学校”的教师,让潘彤彤看到了百年老校的精神传承,“我们九中人相信,通过抓党建、抓两个队伍建设、抓课堂教学改革、抓共营德育,百年九中会焕发出新的生机。”潘彤彤说。

    策划:赵兰萼 谷江民  统筹:傅学超 娄丹  文/图 江门日报记者 张翠玲

 
 
Copyright©2003-2006 jmnews.com.cn, JiangMen Daily Press. All Rights Reserved.
江门日报社主办 江门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网络新闻编辑部制作及维护 联系电话:86-0750-3502626
粤ICP备0507909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50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