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据各县(市、区)产业结构特点,有序推进错位发展、特色发展的职业教育体系。建议以江门市为整体,结合各县(市、区)产业发展和人口情况,从顶层调整职业院校布局。一方面,根据各县(市、区)产业重点,鼓励差异化发展,按产业和岗位链发展职业教育专业集群;另一方面,通过江门市职业教育联合会,建立专业优化机制,加强专业布局和设置研究,定期评估专业与产业结构吻合度,完善专业管理。
“要加强教育和人才培养,夯实科技自立自强根基。”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时强调,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总书记的谆谆教诲,也为我们扎实推进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
江门市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现状
高等职业教育:江门现有8所高职院校,学生总数达41356人。2021年,这些学校共有2362名教职员工,专任教师数为2112人,师生比约为1:17.5,“双师型”教师占60.16%,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教师占26.39%。
中等职业教育:江门拥有17所中职学校,2021年在校生2.8万人。其中有国家级重点学校6所、国家示范学校3所、省级示范学校3所、省级重点学校2所,并设有省级品牌专业如计算机软件、电子技术应用等。全市教职员工1936人,专任教师占51.23%,硕士及以上学历占9.08%。2021年毕业生8028人,就业率52.07%,专业对口就业率70.41%,升学率44.51%。
职业培训机构:江门市共有36所职业培训机构,开展160余种培训,包括技师类、合格证书类、专项职业能力类等。市人社局每月组织职业培训,平均培训时长75小时。师资由自有教师和外聘教师组成,中级及其以上职称的教师占比75%以上。
江门现代职业教育发展成效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职业院校与职业培训机构有序发展。市政府支持江门职业技术学院、广东江门中医药职业学院创建省高水平高职院校,建成广东邮电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建设技能培训平台,推行“园区技校”项目。通过“侨都工匠”评选等措施,支持企业开展职业技能认定,提供市场化、专业化人才服务。二是中职学生升学通道不断拓宽。近三年,江门市中职学生被本科高校录取的人数逐年增加,2020年仅3人,2021年增至28人,2022年达到60人。三是产教融合体系逐步多元化。各高职、中职学校不断创新和优化产教融合模式,出现一批优秀案例。以江门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该校与台山市共建新宁学院;与华为公司深化合作,率先开展华为鲲鹏产业学院、华为鸿蒙产业学院建设;与中石化广东公司共建朝阳学院,引进全国首家校园易捷便利店,探索“校中厂”模式。
江门市现代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江门市现代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是专业教师数量短缺,结构不尽合理等问题。江门高职院校生师比高于广东省均值,“双师型”教师占比和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专任教师占比均低于广东省均值。同时,还存在专业课教师“入口”不畅、兼职外聘教师薪酬缺少保障等问题。
二是企业主体作用薄弱,校企合作层次低,效果不突出。职业院校仍存在产教融合深度不够的问题,部分企业缺乏校企合作热情。
三是专业与产业匹配度不高,职业教育竞争力不强。从产业对应关系看,江门职业院校开设的专业主要集中在第二、第三产业。江门是农业大市,且在海洋经济方面存在较大发展空间,因此相关产业人才较为紧缺。目前江门仅有少量中专开设了海洋经济相关专业,而高职院校在海洋经济发展与农林牧渔发展等相关专业的开设方面仍属空白。同时,职业教育对一些新兴行业的关注度较低,专业前瞻性不够,与区域产业的匹配度还有待提高。职业教育培训同质化严重,培训项目多为服务业相关项目,以及计算机软件操作类的实操技能类。
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是深化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江门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规模数量上,要稳定中职数量,适当增加高职数量,扩大职业培训机构数量。中职教育基本满足区域需求,高职数量则需要进一步增加,做好中高衔接以防止人才外流。另外,要统筹规划职业院校发展,适时增加1—2家高职院校。同时,江门需扩大职业培训规模,鼓励行业龙头企业扩大企业大学;引导社会力量创办符合地方产业需求的职业培训机构;加快江门在线终身学习中心建设,整合区域线上培训资源,提升在线职业教育体验。
办学层次上,要支持加快增设实施本科层次的职业教育。建议鼓励和支持江门职业技术学院实施本科层次的职业教育、广东南方职业学院升格为广东南方职业技术大学。
区域布局上,要打造市域产教联合体,优化职业院校区域分布,实现职业院校布局与产业集聚区布局相吻合,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相吻合。建议各县(市、区)都要办好1所高职院校以实现功能互补。借鉴新宁学院做法,地方政府与高职院校合作建设分校;鼓励民间资本参与高职院校建设;借鉴宁波市经验,将职业学校布局到产学研基地、产业园等区域,按产业需求设置学校。
特色发展上:依据各县(市、区)产业结构特点,有序推进错位发展、特色发展的职业教育体系。建议以江门市为整体,结合各县(市、区)产业发展和人口情况,从顶层调整职业院校布局。一方面,根据各县(市、区)产业重点,鼓励差异化发展,按产业和岗位链发展职业教育专业集群;另一方面,通过江门市职业教育联合会,建立专业优化机制,加强专业布局和设置研究,定期评估专业与产业结构吻合度,完善专业管理。
二是高质量规划建设江门职教城,推动教科产城融合发展。
职教城(职教园区)是加速现代职教发展的重要路径。江门市已开展相关建设,新会的大湾区国际职教城项目已展现集聚效应。建议按照“一中心,多片区”科学规划江门市的职教城(职教园区)。以新会大湾区国际职教城为中心,蓬江、鹤山、恩平等地因地制宜建设功能突出的片区性职教城(园区)。蓬江区利用良好的职教基础和中心城区优势,依托各大学院,结合人才岛的功能分区和自然生态基础,形成彰显江城岛特色的人才岛职教片区;新会区利用大湾区交通和产业优势,高标准建设国际职教城;鹤山、恩平等地发挥专业集群优势,根据产业布局,建设集群式人才培养基地。
三是增加职业教育办学经费,完善公共财政投入增长机制。
提升职业教育经费占本地教育经费投入的比例,确保其高于财政收入增长。设立“职业教育专项基金”支持优质职教项目,实行财政投入保障。鼓励社会投入并实施税收优惠政策。
四是深化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师整体素质。
扩大职教院校招聘自主权,开通企业技术人员及高技能人才进入职校任教的通道,并推行特聘岗补助。借力“双师”培养,建设教师企业实践基地,打造“双师型”教师团队,实行领军人才培养,建立校企人员互动及技能大师工作室。
五是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切实提高教育质量。
江门职教推进集团化办学,融合人才培养与产业链;借鉴天津、青岛模式,推动行业参与、专业适应产业需求。落实现代学徒制,优化企业人才培养;利用行业协会,探索“一对多”联合培养模式。探索股份制、混合所有制办学,建立公办职校二级机构,如大学科技园、培训中心等。共建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创新平台,提升产教融合。发展服务“三农”职教,提供人才支撑,推动涉农专业、农民技能培训等。对接新产业、新技术、新职业,撤并旧专业,增设新专业,强化人工智能、5G、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培养。
六是整合社会培训资源,推进职业培训可持续发展。
推进职业院校与培训机构紧密合作,培育社会化职业培训机构,鼓励企业建设培训基地。针对社会职业培训机构小而散问题,提议成立联合体,共建实训场地,实现开放协作运营。探索职业技能项目制培训,严控质量。
七是拓宽合作渠道,促进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
推进职业院校与广深一流院校合作,邀请专家参与教学项目,支持教师交流,承办职业技能竞赛,通过项目建设加强合作。挖掘粤港澳大湾区平台,政府资源和侨都优势,拓宽江门高职院校合作交流,支持海外培训中心,深化湾区合作。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开展高质量的国际化职业教育培训项目,推广“中文+职业技能”项目,提升江门职业教育的国际影响力。
(白露,作者系江门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