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昨日翻开最新的第128期《沙堆侨刊》,一共84页的全彩刊物图文并茂、内容丰富,既有本刊专栏,也有城区新闻、镇讯村闻等,令读者可以从多个方面了解家乡发生的新鲜事。
这一本“集体家书”,自1922年创刊至今,历经百年风雨沧桑,一代代主编、编委、通讯员接力,以“侨”为主线,记录沙堆百年发展史,传递乡情、沟通侨情,而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本侨刊竟是出自一群年过七旬的退休老人之手……
文/图 江门日报记者 殷浩轩
沧桑见证
历任编委接力义务服务家乡
沙堆镇是新会区的著名侨乡,全镇常住人口3.4万人,定居海外的华侨华人、港澳同胞4.3万人,故称“海外也有一个沙堆”。
《沙堆侨刊》的前身是《公安月刊》,创刊于1922年,此刊物出版后得到海外侨胞的喜爱,纷纷捐钱支持继续办刊。随着时局变迁,刊物经历数次停刊和更名,1981年,在广大海外华侨华人和港澳同胞的支持下,沙堆镇决定复办该刊物,复刊首期更名为《沙堆侨刊》,一直沿用至今。
走进超过百年历史的沙堆侨安会大楼,《沙堆侨刊》编辑部正位于此,室内的桌椅、空调、电脑、电视等办公设备大多数贴有捐赠人或单位名称的标签,这些均由热心的海内外乡亲捐赠,而墙上挂满了活动剪影、锦旗和奖状。
“这个牌匾你拍下来了吗?这个是‘广东百年侨刊’,刚刚从省里拿回来的。”《沙堆侨刊》复刊后第六任主编李如松对每一样物件如数家珍,兴奋地为记者介绍,目前,沙堆侨刊社编辑部共有7名编委,都是本地的退休教师和干部。李如松笑称,编委们是“三无”人员(无编制、无行政级别、无工资奖金),和一百年前一样,大家传承前辈无私奉献的精神,义务为家乡服务。
据介绍,《沙堆侨刊》的办刊经费主要来自沙堆海内外热心乡亲的捐助,以及沙堆镇政府的支持,每期《沙堆侨刊》都会列明收支情况,特别鸣谢赞助办刊经费的单位和个人。
《沙堆侨刊》每年出版3期,除了寄送到沙堆乡亲较为集中的国内港澳地区,海外美国、加拿大、委内瑞拉、古巴等国家,还寄送到加勒比海南部的库拉索(荷兰王国自治领土)。由于经费有限,一般都会采用水陆路邮寄,纸质版的《沙堆侨刊》送到海外乡亲手上大概需要两三个月的时间。
编辑部的电脑中收录了500多个海内外通信地址,李如松回忆道,最高峰的时候每期印刷和发行近1500本。早期寄送信件需要人工手写收信地址,后来编辑部添置了打印机,大大方便了工作。
“虽然现在每期侨刊都会制作成电子版,在手机上就能阅读,但是老一辈的乡亲还是喜欢这种书本握在手里的感觉。”李如松表示。
“侨味”突出
搭建维系乡情的桥梁
《沙堆侨刊》内容丰富,主要包括本刊专栏、国内新闻、镇讯村闻等,稿件的来源广泛,既有来自新华社、《江门日报》等主流媒体的信息,来自“沙堆发布”微信公众号的乡镇最新资讯,还有编委们撰写的专栏、各村的通讯员来稿等。“我们侨刊上的稿件一直要求简明扼要,文章简短精练、通俗易懂,增强刊物的可读性和趣味性。”李如松说。
值得一提的是,其中“侨情”栏目收集海内外乡亲撰写的文章,分享海内外乡亲生活的点滴,世界各地沙堆侨安会的最新活动等,文笔朴实,情感真挚,以此实现双向互动交流,搭起了一座维系乡情的桥梁。
“一级米3.8元,比上季升0.3元;花生油14元,比上季升4元……”沙堆市场信息是每期《沙堆侨刊》必有的栏目,每逢进入编辑工作的尾声,编委们都会来到本地市场,记录“柴米油盐”的最新行情,在字里行间瞬间拉近了读者与家乡的距离,仿佛仍在沙堆生活,从未远去……
不断学习
侨刊采编工作与时俱进
《沙堆侨刊》复刊后第五任主编、现任编辑顾问高留磅聚精会神地盯着电脑屏幕,年过八旬的他虽然动作略显缓慢,但仍然一丝不苟地对版面进行调整。自2002年退休后,高留磅义务参与《沙堆侨刊》编辑工作近21年。
2014年,为了满足读者的需要,时任主编高留磅与副主编李如松商量,将原来的黑白版改为彩色版,《沙堆侨刊》迎来重大变革。
这项工作对于一群长者来说不可谓不艰巨。他们虚心请教熟悉电脑的年轻人,从设计栏目板块,加工图片,到编辑排版……通过不断学习,攻克一个个难关。终于,在《沙堆侨刊》复刊101期成功改版,使这本“集体家书”得以图文并茂,得到海内外乡亲的赞许。
旅美乡亲林根养在回信中表示,看到由祖国寄来的邮件,我想,“集体家书”来了!连忙打开信封一看,光彩夺目的第101期《沙堆侨刊》映入眼帘,令人耳目一新。
旅港同胞聂能路来信说:“全书彩印、图文并茂,反映出家乡万象更新,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激发了每个游子对祖国的热爱。”
逾百年来,这封“集体家书”促成了海内外热心乡亲捐资赠物积极支持家乡建设,包括建设水电站、粮食加工厂、中小学、剧院等,使得家乡实现翻天覆地的喜人变化。
“收到很多读者来信和微信,我们辛勤的劳动换来了肯定,感觉特别高兴。为了不辜负海内外读者的期望,我们会尽自己的能力,继续办好这本‘集体家书’。”李如松说。
2021年,沙堆镇联合专业公司,将《沙堆侨刊》《独联侨刊》《梅阁侨刊》等近400期,共计2.8万页的纸质书转化成电子书,建立沙堆侨刊大数据库,方便阅读和使用。同时,在“沙堆发布”微信公众号设置《侨刊百年》品读栏目,展示精选优秀稿件,向大众讲好沙堆“侨”故事。
凝聚侨心
高标准打造华侨文化展览馆
谈到多年编辑工作中最难忘的事情,李如松表示:“是我们的工作得到广大读者的肯定。如去年侨刊创刊100周年,该镇镇委镇政府十分重视,镇里打造‘根在沙堆’沙堆镇华侨文化展览馆,主要内容来自我们的侨刊。”
为深入推进“侨都赋能”工程,更广泛凝聚侨心、侨智、侨力,携手海内外华侨华人构建新时代侨乡沙堆高质量发展新格局,沙堆镇高标准打造“根在沙堆”沙堆镇华侨文化展览馆。该展览馆位于沙堆圩中心路“侨安会”旧址旁,面积超300平方米。全馆收录照片、图片300余张,收集历史旧物及档案资料超40件,布展文案1.6万字。全面展示了沙堆华侨历史文化的人、物、事,凸显沙堆侨文化一帮人(名人众多)、一侨团(侨安会)、一侨刊( 百年侨刊)等有代表性的“三件宝”。
“根在沙堆”沙堆镇华侨文化展览馆通过VR全景云技术,打造“永不落幕”的线上展馆,方便市民群众、海外乡亲随时随地回顾沙堆籍海外华侨华人、港澳同胞支持家乡建设的事迹,感受沙堆镇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为进一步凝聚侨心、侨智、侨力搭建更有广度、更有厚度的“精神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