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2版:要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两张世遗名片“牵手”背后有何深意?
我市广播剧《等你归来》获省“五个一工程”奖
我市150多名驻村第一书记集中培训
大力推进绿美江门生态建设
香港师生来我市开展研学交流
办好群众“小事情” 才能赢得“大民心”
      
 
 
版面导航  |    
上一期  
      
       
下一篇4  
2023 年 7 月 4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碉楼+粤剧
两张世遗名片“牵手”背后有何深意?

    继2023年“中国侨都·红线女粤剧艺术周”正式启动,新编粤剧《碉楼》在广州成功首演之后,7月2日晚,《碉楼》在江门上演,以碉楼为载体,向侨乡观众讲述了五邑先侨在海外拼搏奋斗的感人故事。

    一个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一个是世界文化遗产,粤剧《碉楼》正是粤剧和碉楼两张世遗名片的“牵手”,其背后究竟有何深意?

    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要坚定文化自信,坚持走自己的路,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

    6月20日召开的省委十三届三次全会作出“1310”具体部署,强调扎实推进文化强省建设,在交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份好的答卷上取得新突破。

    从党中央到省委,一直十分重视传统文化。启动“中国侨都·红线女粤剧艺术周”并开启粤剧《碉楼》巡演活动,正是江门市委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落实省委“1310”具体部署的实际行动和具体举措。这种坚定文化自信的探索,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广东建设文化强省、打造文明窗口贡献了侨都江门的独特力量。

    江门日报记者 黎禹君

    仰望文明星空

    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致敬

    碉楼数座,田连阡陌。由江门市委宣传部、开平市人民政府主办的《碉楼》巡演在江门市文化馆上演后,接下来将在开平、台山、鹤山、恩平等地巡演。

    当晚,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主任陈岸明,市委副书记、市长吴晓晖,市政协党组书记、主席张元醒,市人大常委会党组副书记、副主任易中强等市四套班子领导观看演出并慰问演职人员,可见江门对文化工作的高度重视。

    陈岸明强调,各级各有关部门和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勇担新的文化使命,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推动侨乡文化繁荣发展,全面建设更高水平文化强市,奋力打造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综合实践区。

    市委为何如此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

    往深层看,中国式现代化,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科学社会主义的先进本质,借鉴吸收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代表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方向,展现了不同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新图景,是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

    从执政理念看,文化是一种深沉持久的力量,文化建设最具历史纵深感,最需历史责任感。站在时间长轴上看待文化建设,是每一位领导干部和文化工作者应有的清醒和定力。

    向历史深处回望,江门是中国曲艺之乡,粤剧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群众基础,为推动“粤剧中兴”作出了重要贡献。开平籍著名粤剧表演艺术家红线女桑梓情深,由其担任艺术顾问创作的粤剧《碉楼》于2010年开始排演,先后荣获了第十四届文华奖、省“五个一工程”奖等多个奖项,是先生留给家乡江门的宝贵财富。

    仰望中华文明的历史星空,粤剧熠熠生辉,焕发夺目光彩。江门提出,奋力打造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综合实践区。启动“中国侨都·红线女粤剧艺术周”并开启粤剧《碉楼》巡演活动,就是要深入推动粤剧事业振兴发展,向红线女先生的艺术人生致敬,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致敬,助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发展。

    立足岭南沃土

    挖掘展示侨乡独特文化魅力

    “向何处发力”,是文化强市建设必须明晰的方向。明确了着力点,才知道往哪里下力气、下功夫。

    江门素有“中国侨都”的美誉,“侨”是江门最大的特色。这片土地文化资源丰富,“开平碉楼与村落”“侨批档案”都是江门不可多得的世界级文化名片,江门地域内的“山、海、湖、泉、林”以及230多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文化,无不彰显着独特魅力。

    4月2日,省委书记黄坤明在江门市调研时强调,要做好新时代“侨”的文章,更好延续侨乡文脉,加快建设华侨华人文化交流合作平台,以侨为桥扩大对外开放,吸引更多华侨华人投资兴业、创新创业,更好赋能江门高质量发展。

    市委立足优势,顺势而为,在文化工作实践中十分注重打好“侨”牌。6月25日召开的市委常委会扩大会议强调,要推动侨乡文化繁荣发展,打造中国侨都华侨华人博物馆、赤坎华侨古镇、启超故里等文旅新地标,全面建设更高水平文化强市。

    放眼今年,启超故里江门新会和清华大学南北互动,传承梁启超先生家国梦和好家风;中国侨都华侨华人博物馆、赤坎华侨古镇、启超故里等城市名片人气居高不下;世界记忆遗产侨批实现创新表达,让侨批文化逐渐从“养在深闺”到成为“全国网红”……一个个文化现象,让江门这座充满侨乡文化风情的城市大放异彩。

    在文艺创作中,江门也坚持深挖侨文化,突显侨主题。例如,首部侨批舞剧《侨批·家国》、诵读剧《侨批·中国》、话剧《碉楼·寒燕归巢》、歌舞剧《戴爱莲》等,都是聚焦侨文化、讲述侨故事。

    今年,江门提出打造“十张城市文化名片”、开展“中国侨都·红线女粤剧艺术周”系列活动,就是要扎根南粤大地这片文化沃土,借助粤剧、碉楼这种文化IP,讲好江门故事、湾区故事、中国故事,擦亮江门“世界遗产的代表地”“国际传播的示范地”“华侨文脉的传承地”“文明形象的展示地”“文化创意的新高地”“文旅融合的标杆地”等多张城市名片。

    用心挖掘、创新传播本土文化,既是坚定文化自信,建设中华现代文明的必然要求,也是江门作为中国著名侨乡,让海内外江门人始终理解乡土文化、认同乡土文化、尊重乡土文化、热爱乡土文化的使命担当。

    奔赴时代征程

    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如何重点发力”,是文化强市建设向纵深发展、提级跃迁的关键所在。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这也对文化传承发展提出了新要求、新期待。

    从重现艺术精品,到启动“中国侨都·红线女粤剧艺术周”系列活动,江门充分发挥红线女粤剧品牌及其代表作的强大引领力,加快探索粤剧在题材内容、艺术表达、传播方式上的转化,实现传统艺术的时代创新。

    不“为新而新”,激活生命力才是“王道”。绵延数千年不间断,中华文化有着“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内在特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要求我们根据时代特点,将传统文化转化为富有活力的、符合现代生活的“新模样”。

    如近年来,江门通过创新表达,创造性地用舞台艺术再现华侨群体与家国命运交织的故事和历史,创新推出舞剧《侨批·家国》、诵读剧《侨批·中国》、歌曲《一纸情长》……让侨批文化融入时代,走进大众视野,也让年轻人甘之如饴,主动自发地了解、认识、珍爱我国优秀文化。

    立足于中国,放眼于世界。中华文明历来有着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中华文化从来不是单一文化的更迭交替,而是多元文化的汇聚融通。我们要健全“前店后厂”国际传播机制,积极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

    我们还要坚持以“主题红心、潮流包装”为江门传统文化注入新活力,创造条件让传统艺术门类之间实现相融借鉴,运用现代声光电技术实现文艺与科技新表达,运用互联网、微信、微博、短视频等平台,提高文艺精品的影响力。

    国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铸之。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我们更需要把文化之力深深熔铸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中。随着赓续历史文脉,打好文化“侨”牌,侨乡文化强市建设必将迈上新的台阶,谱写当代华章。

下一篇4  
 
 
Copyright©2003-2006 jmnews.com.cn, JiangMen Daily Press. All Rights Reserved.
江门日报社主办 江门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网络新闻编辑部制作及维护 联系电话:86-0750-3502626
粤ICP备0507909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50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