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沙蚬是睦洲镇的特产美食,有“本地鲍鱼”的美称。我校把本土文化、劳动教育与艺术教育相结合,推出美术特色教育课程——“蚬”出乐趣,希望让学生感受劳动最光荣,珍惜美好生活。其中,学校开展的“蚬壳画”美术特色教育主要从家庭和学校两个阵地出发,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睦洲镇睦洲小学 冯健安
家庭阵地培养兴趣
家庭阵地是劳动教育阵地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一年四季都能吃到黄沙蚬,但最肥美的时节还要数每年清明前后。这个时候,睦洲镇的居民都会吃上一口鲜美的黄沙蚬。我校会让学生回家做一些与“蚬壳画”有关的准备工作,要求学生晚餐后主动收拾餐桌,清洗蚬壳、晾晒蚬壳、收集蚬壳。这个过程可以锻炼学生的劳动能力,让他们体会家庭成员要承担的责任,鼓励他们主动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同时,清洗和晾晒蚬壳的过程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耐心,实现动手与动脑相结合,让他们体会劳动带来的乐趣。
寒暑假则是同学们的“蚬壳画”创作时间。我校德育处和美术科组联合设计“蚬壳画”亲子制作活动,鼓励家长与孩子们一起制作“蚬壳画”。从构思到备材,再到完成创作,整个过程中,家长与孩子们可以进行深层次的沟通交流,一起享受创作的美好时光,增进亲子关系。同时,学生可以从父母身上学会分工合作,思维水平和动手能力都能得到较大提升,创作“蚬壳画”的兴趣也越来越浓。
学校阵地提升水平
校园是开展特色教育的第一主阵地,学校要系统专业地开展“蚬壳画”美术特色教育。教师要让学生成为这个阵地的主人,让美术课堂更生动。具体有几种做法。
引导学生主动挖掘黄沙蚬文化。正式上课前,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如报刊、电视、网络等,了解黄沙蚬的有关信息,如产地、捕捞期、烹制方法等。上课时,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组织分享活动,让学生充分交流,加深对黄沙蚬的了解。
引导学生掌握美术创作的“形”和“色”。用蚬壳作画有一定难度,因此,教师的正确引导十分重要。可以抓住黄沙蚬的“形”和“色”,帮助学生打开创作思路。比如,蚬壳是扇形,可以让学生想想还有哪些物品也是扇形的。学生会联想到鳞片、羽毛、花瓣等。那么,又可以从鳞片、羽毛、花瓣联想到什么呢?鳞片可以联想到鱼、变色龙、穿山甲,羽毛和花瓣则可以联想到各种鸟、各种花。就这样,通过多次引导,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他们的创作题材会越来越丰富。“色”的方面,教师应该在制作过程中教会学生如何巧妙使用黄沙蚬本来的颜色,而不是把蚬壳涂得五颜六色,避免“蚬壳画”丧失原始的美感。
善于取简舍繁。创作“蚬壳画”的诀窍在于简约的设计构思。几朵小花,几只蝴蝶,或者一条鱼、一只水鸭,都能表现浓郁的田园气息。相反,如果画面内容过于复杂,反而体现不出“蚬壳画”的美感。
课堂外也要开展作品交流活动。我校每学期都会举行“蚬壳画”的作品展览,有时还向校外其他平台推送学生的优秀作品,并组织学生参观学习,让学生在交流中提高创作水平。